探索〡王義桅: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全球化鑄魂(中英文)

2019-11-08     一帶一路報道

Ejecting soul to globalization by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文:王義桅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本刊特聘專家

中馬友誼大橋連通馬爾地夫首都馬累和機場島

摘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濃縮了人類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社會革命、政治革命、文化革命的各個階段,是全球化的濃縮版;進入新時代,為解決人類文明發展提供中國方案——「一帶一路」、中國智慧——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啟全球化的未來版。如何超越近代,從全球化未來,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邏輯?本文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三大使命,三大邏輯,國際意義等方面進行論述,揭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彰顯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的深刻內涵。

Abstract:

The past 70 years sinc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are an epitome of globalization as China has undergone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formation revolution, social revolution, political revolution,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other phases of human world; entering the new era, the Belt and Road featuring Chinese wisdom was presented to the world and the building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was initiated to build a future version of globalization. How should the world transcend modern times and understand the world logic of such a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globalized future? This article will expound on the three missions, three rationales, and international significance of such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reveal the deep meaning of the concept in highlighting the common dream and beautiful pursuit of human society.

近代以來,中國著眼於解決的是中國問題:民族獨立、國家富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始解決發生在中國的世界問題:市場經濟、人民幸福;進入新時代,中國越來越多地致力於解決人類問題: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他們共同構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五大支柱。

中國古村落宏村,2018年接待外國遊客3.6萬餘人

在世界局勢處於大轉型、大變革的關口,習近平主席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彰顯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在新時代將傳統中國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的思想予以升華,將中國外交的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宗旨予以鑄魂,將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予以弘揚,得到了國際社會廣泛而積極的響應。

著名漢學家、德國波恩大學東亞系教授沃爾夫岡·顧彬認為,中國是歐洲文明的「福分」,中華文化一直為西方文化提供滋養,但長期以來,西方人並不了解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的對話歷史,更不了解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影響。開放對話為當今世界不同文化間互融互鑒、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打開了大門。

10月28日,由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辦的摩洛哥卡薩布蘭卡哈桑二世大學「中國館」揭牌儀式在卡薩布蘭卡舉行

「一帶一路」及其背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真正實現「源於中國而屬於世界」「源於歷史而屬於未來」的邏輯,體現「亞洲的中國」「世界的中國」和「未來的中國」。「一帶一路」融通中國夢與世界夢,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全球化、全球治理鑄魂,助力中國從「傳統中國」到「現代中國」「全球中國」轉變,給世界分享「四個自信」,實現命運自主、命運與共、命運共同體。

總之,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發明的,而是發現的。發現已有的共同價值觀,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共同塑造人類的共同價值觀或者未來的共同價值觀,它不只是一種對話式文明,還是對未來人類文明的塑造。過去的一切,皆為序章。過去的國際體系,只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一個特例,並不是否定過去,所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在進行時,是一個動態的包容性建構。

10月31日晚,2019江油「一帶一路」李白文化節泰國清邁市專場文藝演出在青蓮鎮太白碑林南大門廣場舉行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標誌著中國徹底告別了近代以來中體西用、趕超西方的思維邏輯。此後,國際社會不只是抽象談論中國崛起,而是談論「一帶一路」。這就一下子把國際話語體系從近代幾百年拉長到兩千多年,從而解構了西方中心論。真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中國倡導的新型國際關係、新型全球治理的核心理念,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集中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鬥的天下擔當。更長遠、本質地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有三大使命:

一是回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不是復古——回到漢唐,不是超美——成為世界老大,而是推動各國共同振興、文明共同復興,都能成為自己,並立己達人。人類命運共同體詮釋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融通中國夢與世界夢。

中-非聯合研究中心肯亞總部

二是回答「人類怎麼了、世界向何處去、我們怎麼辦」的時代之問,為全球化、全球治理鑄魂,以命運自主超越中心-邊緣依附體系,以命運與共超越相互依存,以命運共同體超越「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悖論,以及經濟全球化與政治地方化的分裂。

三是回答「我們的未來是否更美好」的質疑。告別近代,走出西方,超越人類中心主義,從後天看明天,尋求人類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推動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因順應人工智慧、萬物互聯時代來臨,實現從文明交流、對話式文明到共塑式文明的飛躍,引領人類文明創新。

習近平主席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回答「世界向何處去」的根本問題。他同時指出,「我提出『一帶一路』,就是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遵循三大邏輯:

一是歷史邏輯不忘人類初心。人類命運共同體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相反,從歷史中來,包括古代、近代、當代歷史,又是對歷史的時代提煉和升華。古代世界體系是多中心的、多元的,各個國際體系,各個文明之間,聯繫是時斷時續的,不穩定的(正如絲綢之路歷史所展示的),所以要汲取中國傳統和合文化和其他各種傳統文化的通約性,並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凝聚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人類要不忘初心。近代以來形成的所謂人類工業革命、地理大發現塑造的人類中心主義——人類世,我們現在要超越這個,要保護環境。所以,人類命運共同體雖然從古代、近代和當代歷史中來,但也是對歷史的一種繼承和超越。

中國-寮國減貧合作社區示範項目有機蔬菜種植區

二是時代邏輯回答時代之問。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地方化,文化多元而極端化。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各種文化的價值通約,既發現、發掘還塑造人類共同價值觀,也是解決人類問題的智慧和方案。典型的時代之問,就是超越過去的。經濟全球化所謂的相互依存,更多是依存美國霸權。我們要從相互依存到命運與共,這不是一種從屬關係,沒有一個中心,而是多中心網格狀。這要落實於國內治理,尤其是政黨治理,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推動政黨的轉型,可以說也是人類政治文明的一次新探索。

三是思維邏輯從後天看明天。未來已至而可知,只是分布不均,感知有異。人類已經邁入工業革命4.0門檻,人工智慧、大數據、萬物互聯泛在化,從原來的人化自然到現在以文化人……人工智慧是繼狩獵社會、農耕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之後出現的新一代社會形態,其命名充分體現了科技創新引導社會變革的含義。習近平主席多次指出公海、太空、網絡、極地這些人類新的領域不可能再重複過去的弱肉強食、零和博弈的法則。我們熱議人工智慧,但世界上還有將近一半的人沒有用上網際網路,十幾億人沒有用上電。我們討論人工智慧的時候,他們則擔心會進一步被邊緣化,所以要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不能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廣西欽州保稅港區貨櫃碼頭

相應的,不難明白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意義。一是超越傳統消極命運觀,積極進取。二是超越消極人類命運觀,塑造共同體。三是超越傳統意識形態的階級鬥爭學說,合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俗文明的終極關懷與文化自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政治意義,就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提倡各國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展館

「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意義,可以說承載著21世紀的「張載命題」:為天地立心,就是激活「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開創以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探尋21世紀人類共同價值體系,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生民立命,就是鼓勵各國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實現中國夢與各國夢融通,共同成就世界夢。為往聖繼絕學,就是實現人類永續發展,各種文明、發展模式相得益彰、美美與共,開創中華文明與各種文明共同復興的美好前景。為萬世開太平,就是推動人類的公平正義事業,實現全球化時代的「天下大同」。

「一帶一路」的核心思想正是互聯互通,推動構建全球互聯互通夥伴網絡,將世界功能性連在一起,因為人類命運早已緊密相連,主動謀劃命運共同體而非被動地休戚與共,這就是「一帶一路」的初衷,目的在於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塔吉克首都杜尚別的索莫尼廣場

人類命運共同體被多次寫進聯合國有關決議,成為新時代的中國學、全球學。傳統西學有三大學問:一是關於西方的古典學;二是關於東方的東方學:埃及學、埃塞學、波斯學、漢學;三是關於人類文明的人類學——未開化世界。一句話,西學是關於「我者-他者」的學問,後兩者都是「他者」,尤其人類學具有文明歧視性。人類命運共同體學,超越人類中心論,是超越天下主義、古今中外、東西南北的大學問,正在開啟文明對話3.0時代,引領人類文明從交流、對話向共塑文明飛躍。

更多精彩詳見《一帶一路報道(中英文)》

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51-1788/F

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ISSN2096-2886

郵發代號:62-625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編輯:向雯

審核:彭納

主編:鄧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nP-S24BMH2_cNUg0Uj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