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虛體質是指機體陽氣不足,即俗稱「火力不足」,機能減退或衰退、反應低下、代謝熱量不足的一種體能狀態。因「陽虛則外寒」,臨床以虛寒現象為主要特徵。
「陽虛體質主要是因為先天的稟賦不足以及後天失養所致。稟賦遺傳主要指在孕育時父母體弱、早產或年老受孕等;後天主要指飲食營養、運動鍛鍊、生活起居、精神情志、環境、疾病等造成的影響。如長期熬夜、夏季長時間待在空調房裡、冬季穿衣要風度不要溫度、經常吃冷飲或者寒性食物、縱慾過度等。而當下,後天的因素更為突出。
自測體質
陽虛體質是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溫等虛寒表現為主要特徵的體質狀態。
體型特徵
肌肉鬆軟不實。
常見表現
平素畏冷,手足不溫,喜熱飲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脈沉遲。
性格特徵
性格多沉靜、內向。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
耐熱不耐寒,易感風、寒、濕邪。
健康宜忌
冬避寒就溫,春夏培補陽氣,多曬日光浴。避免風、寒、霧、雪,注重足下、背部及丹田部位的保暖。
體質特點
科技的發達,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前所未有的享受,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身體受寒機會,空調、冰箱都讓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受寒」。張景岳曰:「寒之為病,有寒邪犯於肌表者,有生冷傷於脾胃者。」寒為陰邪,最易損傷陽氣。專家表示,現代人的陽虛問題多與生活習慣有關,因此改善陽虛就要從生活習慣上著手。
基礎篇
簡易三招補陽虛:溫食、日曬、艾四穴
陽虛體質的養生原則為:不損傷陽氣,忌食生冷,保持安靜,避免消沉,夏不貪涼,冬宜溫補。「陽虛體質可借自然界陽氣幫助培補陽氣,適當增加冬日陽光的照射,在寒冷的冬季增加戶外陽光活動,儘量避免在陰暗寒濕的環境下長時間工作和生活。『負日而暄』是古人養生的方法,進行日光浴,曬曬脊背,顧護陽氣。在運動方面,因體力強弱,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如散步、慢跑、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運動。
而陽虛體質的人食療補益應遵循原則溫補陽氣,常用的食材可選糯米、粳米、黑豆、羊肉、蝦、龍眼、荔枝、核桃、花生、栗子、生薑、鹿茸、山藥、芡實、海馬、杜仲、肉蓯蓉、巴戟、肉桂等。少吃寒涼的食物,更要忌諱吃冰凍食品。臨床常見的陽虛體質者,一般以脾、腎陽氣虛為主。腎陽虛者,可選用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等,脾陽虛弱者可選用理中丸或附子理中丸:脾腎兩虛者可選用濟生腎氣丸等。疫情期間,推薦核桃肉蓯蓉雞湯作為陽虛體質人群的調理食療方,有溫腎壯陽、健脾補虛的作用,適用於身體虛弱、精神不振、腰腿無力、記憶力減退等。
做法:準備核桃120克、肉蓯蓉30克、鮮山藥150克、雞1隻、陳皮1角、鹽適量。先將雞去內臟洗凈,備用;鮮山藥(去皮切塊)、核桃(保留核桃衣)、肉蓯蓉、陳皮,分別洗凈備用。瓦煲內放入適量清水,先用猛火煮沸,加入以上全部材料,改用中火繼續煮約兩小時,加鹽即可。
艾灸具有溫通經脈、祛風散寒、活血助陽及防病保健等多重功效,是陽虛體質者很好的養生手段,做一做艾灸,可緩解虛寒所致症狀。以下幾個是適合日常艾灸的保健穴位:
關元穴
位於前正中線,臍下3寸。此穴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有調理氣血、培元固本的功效。
命門穴
位於人體背後,後正中線上,第二、三腰椎棘突間,與臍相對。此穴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
中脘穴
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或肚臍和胸骨下端連接線的中點。此穴主治消化系統疾病,長期艾灸有補益後天脾胃的作用。
足三里
位於小腿外側,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外側緣一橫指處。此穴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力、增強抗病能力、補中益氣等作用。
END
編輯:金小洣 責編: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