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和西醫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醫學體系,分別依附的是東方文明和西方科學體系;然而文化是他們的載體。
西方和中國的原始社會是沒什麼差別的,兩種醫學都是文明初期原始點低端醫學。隨著發展中國出現陰陽五行髒象經絡等醫哲體系,西方希波克拉底提出四行體液學說,可以說都是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然而兩種文明就像兩支從原始點發出的文明之箭,經過數千年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演變,在言語,制度,經濟,教育等體系發生巨大變化差異。這就促成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
中國哲學文化遵陰陽強調"天人合一"事物對立統一。
西方哲學文化則秉承"天人二分",強調事物絕對對立。
中醫是建立在經驗類比模型形成的辯證思維體系。從神農嘗百草,黃帝岐伯岐黃之術,到仲景傷寒論辯證思維體系,再到衛氣營血,三焦辯證思維方法,形成完整多樣的思維體系。
中醫生命規律:天人合一,五位一體。生命觀: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生命本質: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中國人喜歡站在生命的更高處思考問題,跳出現實,重視對生命的思考,在對人和人之間,人和自然界之間,人的精神和肉體之間的關係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醫學是建立在抽象邏輯思維模型,先提出假說,通過反覆實驗論證得出結論,並且結論可重複性。
中醫東方人強調整體性和綜合性,而西方人則重視個體性。中醫強調的是整體,西醫不一樣,從解剖學的角度來說,它重視整體中的局部。從人體--器官--組織--細胞--分子--原子逐漸細分。西方人偏重於邏輯思維或者理性思維;更注重於從微觀物質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證問題的本源。
中醫:講究整體觀念辯證論治原則;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四診合參辯證施治!如仲景之言"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有固有的自主調控能力,而這種自主調控能力是由其平衡狀態決定的。陰陽平衡、氣血平衡、經絡平衡、體液平衡、臟腑平衡時,人體處於健康狀態。平衡態被打破,就引發疾病,因此,中醫治療是系統治療,其目的是恢復人體平衡狀態。
西醫:從整體醫學、分科醫學逐漸轉變心裡-社會-生物醫學模式。通過採集病人症狀病史,結合視,觸,叩,聽四診體徵以及各項輔助檢查,進行確診治療。臨床常用分系統進行診治。
中醫病因
《黃帝內經》將病因分為陰陽兩類:「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病因分為三類:「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宋代陳無擇提出「三因學說」:外所因、內所因、不內外因。 近代則將病因分為五類: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和癘氣。 內傷病因:包括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失宜、勞逸失度。 繼發病因:包括痰飲、瘀血、結石。 其他病因:包括外傷、寄生蟲、胎傳、諸毒、醫過。中醫學對病因的認識,是通過對患者的症狀、體徵進行分析推求而得來的,並能為治療用藥提供依據,這種方法稱之為審證求因或辨證求因。按照症狀、體徵、證候來建立病因概念,是中醫學確認病因的特殊標準和主要特點。
西醫病因:
西醫病因主要從病原微生物,化學環境變化,飲食生活習慣,人體解剖生理變化尋找病因。
中醫病機是疾病發生、發展與傳變的機理,又稱「病理」。 基本病機包括: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失常、津液代謝失常 內生五邪,包括:風氣內動、寒從中生、濕濁內生、津傷化燥、火熱內生 病位傳變,包括:表里出入、六經傳變、三焦傳變、衛氣營血傳變、臟腑傳變等 病性轉化,包括:寒熱轉化、虛實轉化等。病程演變機理是研究疾病發生、發展和結局的一般規律的學說,包括病位傳變、病理轉化、疾病轉歸與復發等。
西醫病理生理:主要研究細胞分子變化,引起組織器官功能改變,進而造成一系列臨床症狀與體症。注重於從解剖結構微觀物質世界入手,去探索和論證問題的本質。
中醫診斷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運用四診診法,結合症候分析病位病性,根據辯證體系八綱辯證、六經辨證、三焦辯證鑑別確立證型。診斷證型往往不分系統。具體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徵,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
西醫診斷根據症狀分析分系統,進行現代科技檢查證實初步診斷。診斷可分解剖診斷,病因診斷,病理生理診斷。
中醫治療:根據證型,進行確立法則治法。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治療手段,包括藥物療法和非藥物療法。
藥物療法又有內服和外用之分;非藥物療法很多,包括針灸、推拿按摩、食療等。在選定治療手段的基礎上,依據治法的要求,確定具體的治療方案。如選用藥物療法(治療八法汗,消,和,下,吐,溫,清,補)。祛除病因,根據證型開具方藥。應開出符合治法要求的方劑及其藥物組成,並註明劑量、製作方法、服用時間等。
若選用針灸療法應開出符合治法要求的穴位配方以及針灸手法、刺激量、刺激時間等。
西醫治療:
一般治療,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
一般治療:吸氧,心電監護,體位變化,飲食調理。
藥物治療:針對病因治療,病理生理治療,對症治療。
非藥物治療:如外科手術,介入治療,放射療法,呼吸機,血液凈化,人工心肺機等治療。
中藥:
四性:藥物有溫、熱、寒、涼、平四性,藥物作用於機體所發生的反應概括出來的,是與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對應的。五味——辛、甘(淡)、酸(澀)、苦、咸。根據藥物四氣五味屬性,歸經浮沉,確立藥物功能。如寒涼藥材多具有清熱瀉火、利尿通便、化痰開竅的作用,適用於熱性病症;溫熱藥材一般都具有溫里散寒、補火助陽、溫經通絡的功效,適用於寒性病症等。
西藥:
根據病理生理,運用現代科技化學分子合成藥物。特點純度較高,靶向性強,治療精準,副作用較多。
中醫預防:
中醫學歷來注重預防,早在中國古醫籍《黃帝內經》中記載的「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醒世名言,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思想。預防,對於健康人來說,可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發生;對於病者而言,可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的原則。養生方法:1.順應自然2.養性調神3.護腎保精4.體魄鍛鍊5.調攝飲食調攝飲食主要包括注意飲食宜忌及藥膳保健兩個方面。6.針灸、推拿、藥物調養。
西醫預防:
西方醫學提出三級預防策略,即病因學預防、發病學預防、臨床預防,並將其貫穿在醫學實踐的始終。
西醫的第一級預防是針對致病因素對環境和機體採取的預防措施,這和中醫「未病先防」基本一致;西醫的第二級預防即是「三早」——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預防措施,這種狀態類似於中醫所稱的「欲病」;西醫的第三級預防指的是對已患某些病的患者,及時治療,防止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