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無棣水
「無棣」一名,始見於《左傳》僖公四年(前656):賜我太公履「北至於無棣」,「無棣溝」一名始見於南北朝時期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卷九》:「清河又東北,無棣溝出焉......」無棣溝是一條古老的河流,屬於九河之列。無棣溝在史志中也成為無棣渠、無棣河、無棣水。隋開皇六年(586)析陽信縣、饒安置無棣縣,即因縣城南臨無棣溝而得名。大凡古河道冠以「溝」「渠」命名,基本都是經人工開挖、疏浚、治理的運河類水利工程,如古老的邗溝、鴻溝、白溝、白馬溝、靈渠、鄭國渠、龍首渠、平虜渠、永濟渠等等。無棣溝是大運河溝通大海的重要航道,所以受到歷代的重視,史籍中也不發開挖治理無棣溝的記載,作為魯北冀南的一條母親河,她的名字仍保留至今,出現在滄州地圖上,流淌在鹽山、海興等縣的大地上,並因徐福經此揚帆東渡而馳譽國內外。
張英(1636-1708)《淵鑒類函·政術部·興利》:「無棣渠, 薛大鼎以功遷滄州刺史,無棣渠久廞塞,大鼎浚治屬之海,商賈流行。」
這裡特別提及的是,明代無棣溝一名猶存,並沒有因避明成祖朱棣的名諱而改稱。
在明代的史籍中經常見到「無棣溝」的名字,例如:
唐代時的無棣溝
北宋時的無棣河
一、《大明一統志》中有無棣溝
明天順五年(1461)由李賢等編纂的《大明一統志》卷二十二,記載:「無棣溝,在海豐縣西北十五里,與鬲津河合。唐刺史薛大鼎因故道疏之達海,以通魚鹽之利,今淤塞。」
明英宗天順五年(1461)距成祖朱棣(1360-1424年)駕崩僅僅37年。「無棣溝」與「海豐縣」在此同時出現,說明「海豐」二字並非因「無棣」犯諱而改名。明英宗是明成祖的曾孫,英宗在成祖去世36年詔令編纂《大明一統志》豈能忘記太宗爺的廟諱。
二、《明史·地理志》記有無棣溝
《明史·地理志上·山東》開宗明義第一段:「山東《禹貢》青、兗二州地。......北至無棣,與北直界。」明置海豐縣為山東北境,既然不說「北至海豐」,此處的「無棣」,不可能是海豐縣境內的「無棣山」(馬谷山、碣石),顯然系指界河無棣溝。《大明一統志》卷二十二,山東「形勝」云:「北枕鬲津,西鄰漳水。」即鬲津為山東北部界河。結合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明代山東省與北直隸省交界處標有一條「鬲津河(舊黃河)」,說明這條鬲津河當時也叫無棣溝。因為無棣溝,在史籍中也稱鬲津河、老黃河、舊黃河。《大清一統志》:「無棣河,自南皮縣流逕滄州南又東經鹽山慶雲二縣入海海豐縣界......無棣河或以為即古黃河也。」乾隆版《畿輔安瀾志》云:「老黃河,古鬲津河也......又東北合無棣溝......至馬谷山前由大沽口入于海。」「北至無棣,與北直界」,說明在明代鬲津河也稱為無棣溝。
三、明代官員詩中的無棣溝
明代著名書畫家、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王鐸,在由京城回故鄉河南孟津,途徑南皮縣時,寫過幾首《過南皮》(又稱《南皮道上》),其二詩云:
一望空濛盡落霞,野人指點生藉葭。
仲各流落傷公子,益德悲歌問酒家。
鴟宿枯楊啼雨景,陂浸流水發山花。
徘徊感慨經無棣,沙帽葛巾又日斜。
【王鐸《南皮道上》詩帖】
南皮縣境內既沒有無棣古城,也沒有無棣山,那詩人所經「無棣」必然是南皮縣境內的古無棣溝。據《水經注》卷九,記載:「清河又東北,無棣溝出焉。東逕南皮縣故城南,又東逕樂亭北......又東北逕鹽山(按:即無棣碣石山)東北入海。」 所以無棣溝也流經南皮縣,詩人「徘徊感慨經無棣」,說明其時南皮縣仍有無棣溝之名稱。
四、方誌中的明代無棣溝
1、《大清一統志》卷十七,記載:「劉公渠:在鹽山縣西南五十里縣境舊承無棣溝下流,大小群川悉附入海,無棣溝塞每患泛溢。明萬曆四十二年知縣劉子諴自縣西南開渠至縣東南四十里高家灣合古黃河入海今復堙。」劉公渠,是劉知縣疏浚淤塞的無棣溝後,當地百姓鹽山段起的新名,說明這淤塞的河在明代原本就叫無棣溝。
2、《讀史方輿紀要》卷十三 北直四 ,記載:「滄州:鹽山縣:劉公渠:縣西南五十里。縣境舊承無隸溝下流,大小群川,悉附以入海。無隸溝既塞,每以淫潦為患。萬曆四十二年,邑令劉子言咸開渠,自燕子口至高家灣,四十三里,導入古黃河,直達于海。」鹽山段的新渠名曰「劉公渠」,並非因犯諱,而是因百姓「感恩」而為之。
3、《海豐縣誌》(康熙九年版)卷二,載:「無棣溝:明《一統志》曰:在縣北十五里,東與鬲津河合,今淤塞。」
4、《鹽山縣誌·大事記》(1991年版)記載:「神宗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知縣劉子諴組織百姓開渠,渠由燕子口窪至高灣入無棣溝,時稱劉公渠。」說明萬曆年間鹽山縣境內仍有無棣溝河名。
僅就以上有限資料說明,終明一代無棣溝一名猶存。(劉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