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之「功城」與「碣石宮」淵源之探析
劉玉文
《水經注•卷九》記載:「清河又東北,無棣溝出焉。東徑南皮縣故城南,又東徑樂亭北。又東徑新鄉城北。無棣溝又東分為二瀆……又東南徑高成縣故城南,與枝瀆合。枝瀆上承無棣溝,南徑樂陵郡西,又東南徑千童縣故城東。枝瀆又南東屈,東北注無棣溝。無棣溝又東北徑一故城北,世謂之功城也。又東北徑鹽山(按今無棣碣石山)東北入海。」
【《鹽山新志·古蹟》記載的功城】
「功城」, 連博學多聞的酈道元都不知其由來。說明故城因年代久遠,鮮於記載而失落其名。但可通過確定其位置後,結合方誌脈絡,揭開故城朦朧的神秘面紗,尋覓到故城已失落的名稱。
一、「功城」位置框定於何處?
中國近代著名方誌學家、曾主持直隸通志局的賈恩紱(1865 一1948 )先生於民國五年所撰修《 鹽山新志·卷一·古蹟》提供一條重要線索:「功城:據《水經注》於無棣溝支瀆合干瀆之下云:『又東北經一故城北,世謂之功城也』……其地應在大山西南,崔口東北之間。按今支瀆合干瀆處在小里寨更東北,則為海豐(今無棣)境,疑城已隸海豐。……蓋址無存而方隅則可辯也。」
【無棣縣地圖(局部)-樓底古村聚落】
「址無存而方隅則可辯」,就是功城的地上建築物沒有了,但可通過大體方位辨框定其位置。其定位二要素有二:大山西南崔口東北之間;故城在無棣縣境。在大山和崔口之間尋覓功城遺蹟所在。
按顧炎武所云「夫事無所證,當求之跡,跡有不明,當度之理。」(《肇域志》),首先按方隅在大山崔口之間內求之跡,跡明之後,度之理而求其名。
二、大山、崔口之間的景勝和古老村莊
「大山」即無棣縣碣石山,「崔口」即慶雲縣崔口村。碣石山與崔口村相距約11餘公里,連線逞東北西南向,其中部5公里左右沿著老馬頰河(今名德惠新河)北岸高地向西南依次有:黃龍灣(分劉、王兩村)、小樓、樓底(分南北兩村)等五個古老自然村,簡介如下:。
1、 黃龍灣村:為無棣縣著名古蹟,《讀史方輿紀要·山東二》記載:「黃龍灣,在(海豐縣)縣北七十里,其水雖旱不涸,下流入海。」黃龍灣又是一處著名的形勝之地:《山東通志·形勝志》曰:「騮山連馬谷以抱城,龍灣引無棣而入海。」《海豐縣誌》(康熙九年版)曰:「騮山連馬谷以眺岱宗,龍灣引無棣而入滄海。」所謂「形勝」,《荀子·強國》雲:「其固塞險,形埶便,山林川穀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 「龍灣月夜」是無棣舊「八大景」之一,與碣石山的「馬谷朝雲」景點相呼應。可見其地形險固,林川優美,資源豐富。
「龍灣引無棣而入海」是說,黃龍灣的特殊地形制約引導無棣溝東北流碣石山而入海。這與《水經注》所說的「又東北徑鹽山東北入海」完全相符。
2、小樓村:是宋金朝代的古村,《無棣縣地名志》記載:「李姓自宋祥興二年(1279)遷此立村,因蓋起的房舍高大寬敞,呼為樓房,故取村名為李家樓,後因李姓斷絕,於一九三五年更名為小樓。」
3、樓底村:據《無棣地名志》記載:先民「在南北相距三百米處各立一村,建房時發現南、北村址下各有一樓基(樓底),位於南樓底的取村名南樓底村,後簡稱南樓。位於北樓底處的村,取村名北樓底村,後簡稱北樓。」先民建村時,在南北相距300米地下,分別挖出的古建築的樓房磚基礎,說明這裡的古建築並非局限於一點,而是一古建築群。至今村周邊土嶺起伏,古代磚瓦陶片隨手可拾,說明是一處古建築遺址。
樓底村,舊志記載是「樓底里」駐地,位於無棣河灘高地北部,古稱「分水嶺」,宋金時代為「分水鎮」駐地。《海豐縣誌·卷二·古蹟》(康熙九年版)記載:「分水嶺:在縣西北四十里,樓底里境。按《唐書》:無棣有分水鎮。」《武定府志·卷五·山川》(咸豐九年版):「分水嶺,在海豐縣(今無棣縣)西北四十里。唐史『無棣縣有分水嶺』。」《山東通志·卷六·山川》:「分水嶺:在縣西北四十里。唐史『無棣縣有分水嶺』」《金史·地理中》記載「無棣,鎮一:分水。」說明自古以來分水嶺一帶就是先民的聚居地,所以在此設里、置鎮。
三、參照當今的地貌形態,尋蹤分水嶺
分水嶺一名,雖已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但仍能從無棣的地勢形態中可尋覓到當年分水嶺的蹤影,前述幾個古村均坐落於一段古河灘高地之上,位於新、老馬頰河之間,西北不遠是近代無棣溝和鬲津河(今稱漳衛新河),從地貌特徵綜合觀察分析,便可看出這一帶的高地明顯具有「分水」態勢,現金數條河流,均屬古大河分支,在不遠處的窪地附近相互接近靠攏,古時或曾經在這片窪地匯合東流,遇到此處高地而南北分流入海,這段隆起的河灘高地就是「分水嶺」。
新馬頰河(原稱麥河),在碣石山、崔口之間的這段河道,基本與《水經注》所描述的無棣溝走向相符。現在的無棣溝上游仍流經千童鎮(今屬鹽山縣),為古無棣溝的支瀆的一部分,流經舊慶雲縣城之北。《大清一統志》記載「無棣河,舊志有古河自南皮縣流經鹽山縣南四十里,又東徑慶雲縣北十二里,又東至崔家口與鬲津河會,經海豐縣入海,無棣河或以為即古黃河也」慶雲縣舊志記載:「無棣溝在縣北十五里,慶雲即西無棣,東至崔家口,與鬲津河會。」今馬頰河無棣段,即循鬲津河故道,與《水經注》相符。經分析可知,《水經注》所云無棣溝流經「功城」北,也就是流經無棣縣樓底里「分水嶺」之北。功城就位於分水嶺之上。
四、樓底村「樓底」遺址簡析
前述,南北樓底村,因在300米區間均挖掘出古人的「樓基」得名。先民挖掘出地下古建築基礎,不知其年代,但能清楚地辨認出是 「樓基」,不是普通的「宅基」,說明遺址具有「樓」的明顯特徵,起碼有「樓梯」殘存,或有「攀登坡道」之類的附屬物。如果在南北300米的軸線兩端同時存在帶「樓梯」或「攀登坡道」遺存。說明這兩處「樓」,不是富家豪宅中的亭台樓閣之類的生活設施,極有可能是一座故城的南北「城樓」遺址。「樓底」僅是故城的冰山一角。地下應是一座被掩埋在黃沙之下的故城,這座故城,就是《水經注》中無棣溝流經的那座「功城」。
五、「功城」疑似「宮城」的同音異寫名稱
「功城」,既然是口頭世傳的俗稱,是說明《水經注》記載的「功城」二字,是酈道元憑藉聽覺的記音符號,同理「功城」也可記作「公城」「工城」「宮城」等多個同音異書的記音名字。
據史籍記載,戰國時代燕昭王曾在碣石山附近修築一座「碣石宮」,筆者曾在《燕昭王之「碣石宮」得名於無棣碣石山》一文中略述拙見,該文被錄入《禹貢碣石考》(2014-12 人民出版社出版)由此可推定「功城」與這座「碣石宮」的「宮城」有淵源,「功城」應是「宮城」的同音異書。
「碣石宮」始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鄒衍)如燕,昭王擁彗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築碣石宮,身親往師之。作《主運》」《漢書·藝文志》:「鄒子,名衍,齊人,為燕昭王師,居稷下,號談天衍。」「陰陽家者流,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
考證燕昭王所築碣石宮的位置,如下資料可供參考:
(1)、《水經注.易水》云:「昭王禮賓,廣延方士 ,至於郭隗、樂毅之徒,鄒衍、劇辛之儔,宦遊歷說之民,自遠而屆者多矣。不欲令諸侯之客伺隙燕邦,故修建下都,館之南陲。」
(2)、《漢語大詞典》(2000-8 上海版)P1684載:「碣石宮:戰國時,燕昭王為鄒衍所建的宮,因地近碣石,故名。」
(3)、陳平先生云:「碣石宮,在渤海邊,所以將宮築在這裡,是因為在海邊才便於求仙長生。」(陳平:《燕國風雲八百年》·P149 2000-1 北京出版社)
(4)、《戰國策•燕策一》與《史記•蘇秦列傳》均記載:蘇秦說燕文侯曰:「燕南有碣石之饒。」
(5)、顧炎武《肇域志》無棣縣「馬谷山即古碣石」
(6)黃盛璋《碣石考辯》說:「今天津市以南,除了無棣縣馬谷山外,古黃河口都沒有山,因此後代也有以馬谷山為《禹貢》冀州之碣石。」 據上述資料提供的參照要素,即可框定碣石宮的位置:館之南陲——靠近燕國南部邊境;在渤海邊;地近碣石。「燕南有碣石」。 無棣碣石乃燕南唯一碣石。
傍渤海遙望燕南延伸到齊境,數百裡間一馬平川,唯有無棣碣石形似黛螺突兀特立於渤海之濱。毋庸置疑,燕昭王之碣石宮就修築在無棣碣石山附近。
今無棣樓底里分水嶺故城遺址,距離碣石山5.5公里,《漢語大詞典》所載:碣石宮「因地近碣石,故名。」相符,據此可初步確定無棣樓底里分水嶺的故城遺址,是碣石宮宮城遺址,也就是《水經注》中無棣溝所流經的那座「功城」。
六、燕昭王為何無棣縣樓底里分水嶺建築碣石宮
其一,打造航海基地,便於入海求仙。
陳平先生云:「將宮築在這裡,是因為在海邊才便於求仙長生。」燕昭王好神仙術,王嘉《拾遺記》記載:燕昭王「四年,王居正寢,召其臣甘需曰:「寡人志於仙道,欲學長生久視之法,可得遂乎?」唐杜光庭《仙傳拾遺》說 「燕昭王,好神仙之道,仙人甘需臣事之,為王述昆台登真之事。」鄒衍的創「大九州」之說,鄒衍的到來把燕昭王原來面向西方崑崙西王母之神,轉向東方大海中的三神山的不死之藥。《史記•封禪書》:「自(齊)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 「自齊威、宣之時……騶衍以陰陽主運顯於諸侯,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然則怪迂阿諛苟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也。」碣石宮傍海帶河,入海方便,碣石宮成為鄒衍培養海上方士,及入海求仙基地,為了保密和安全,有必要修造一座相當規模的城,這座神秘的城就叫做「碣石宮城」,簡稱「宮城」。
其二,仿照齊國「稷下學宮」創辦燕國最高學府。
稷下學宮,是戰國時期田齊的官辦高等學府,為當時百家學術爭鳴的中心,曾容納了當時"諸子百家"中的幾乎各個學派,成為齊國爭雄稱霸的智囊團。鄒衍是齊國稷下著名學者,有「談天衍」之美譽。《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齊)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騶衍、淳于髡……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自騶衍與齊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干世主」 鄒衍雖陰陽主運顯於諸侯,但他在百家爭鳴的稷下學宮中也知曉其他學派的理論主張,《鹽鐵論•論儒》說:「鄒子以儒術干世主,不用,即以變化始終之論,卒以顯名。」燕國文化相對落後,求賢若渴的燕眧王懂得「致遠道者托於乘,欲霸王者托於賢。」(《說苑•尊賢》)的道理。昭王為鄒衍擁彗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鄒衍為燕昭王師,燕昭王來碣石宮,絕不僅僅是聽神仙講座,而是來學王霸之道,鄒衍在碣石宮完成了他的第三部著作《主運》。顏師古注引晉灼曰:「燕昭王築宮師之,故作《主運》之篇也」 《主運》所論,則是四時教令的政治思想。鄒衍是同時代的良知學人,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關心燕國民生和農業生產。劉向《別錄》記載;「鄒衍在燕,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轂。鄒子居之,吹律而溫氣至,而谷生,今名黍谷。」王充在《論衡·寒溫篇》中也說:"燕有寒谷,不生五穀,鄒衍吹律,寒谷可種。燕人種黍其中。號曰黍谷。」說明鄒衍在燕國實踐了「敬順昊天」「敬授民時」的理論,對燕國的農業生產發揮了巨大作用,這正是燕昭王富國強兵的基礎。
其三,無棣樓底里分水嶺確是一塊風水寶地
「分水嶺」,顧名思義,是數條河流匯聚分流之處,加之「黃龍灣」大河之彎曲處,黃龍灣有「其水雖旱不涸」的靈泉。按照風水學觀點,這裡形成了所謂「聚水格局」,風水學名著《水龍經》云:「凡京都府縣,其基闊大,其基既闊,宜以河水辨之,河水之灣曲乃龍氣之聚會也」 《地理辨正疏》云:「聖人作都,不言華嵩之脈絡,而言瀍、澗之相交。」二河交匯處就是風水寶地。因為兩條河流中間,必定夾著龍脈。《地理琢玉斧》云:「水之所分,山之所發,此龍之行處也。何以知其止,水之所交,山之所會,此龍之止處也。」意思是說:龍脈(無論是山脈或者平地)兩旁各有一條河流夾送而行,兩條河流還沒有匯合,就是龍脈還在行走,兩條河流匯合了龍脈就會停止,而兩條河流匯合的地方,就是龍脈「聚氣」的地方。故曰:「未看山,先看水,真龍落處水聚,真穴落處水瀍。若有曲流之水,定有曲轉之砂(指沃野植被等)」,黃龍灣「其水雖旱不涸」乃居民的生存資源。按照風水學理論無棣「分水嶺」確實是修宮築城的理想風水寶地。碣石宮建在分水嶺也符合鄒衍的陰陽五行選址學說。
【《中國歷史地圖集·北燕(局部)》·無棣水·功城】
碣石宮,也曾做為行宮迎接後繼海上求仙帝王——是秦皇漢武。見證後繼者「至碣石」,考入海方士、望祀蓬萊、徐福東渡等盛大活動。秦始皇相信鄒衍五行終始主運學說,認為大秦以水德受天命,改黃河名「德水」,尚黑、穿黑衣,吉數用六。土能克水,故漢朝認為自己是「土德」,尚黃,衣黃袍,都從鄒衍的理論得到啟發。
鄒衍不但是中國古代陰陽家的創始人,也是華夏大海洋理論第一人,他培養的海上方士,乃華夏航海家的先驅,碣石宮乃是名副其實航海家的搖籃。由此,無棣也成為北方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支點。
綜上探析,得初步結論:《水經注》所載「功城」,碣石宮「宮城」的同音異書,其位置就在無棣縣碣石山鎮南北樓底村附近。
本文僅就方誌記載及相關資料為線索作初步探析,確論有待考古挖掘資料進一步證實。現不揣冒昧以管見所及拋磚,誠望與同仁方家商榷。
【戰國形勢圖·燕國南部長城到達黃河北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LB5GW8BMH2_cNUgha9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