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9.1,不刪減就播不了

2020-01-31   電影工廠

新年劇主窩在家追劇,也算見識到新氣象。


小黃台HBO出品,本來就是「網盤見」


到它頭上,再添一道「保險」。


直教同好們邊看邊納悶。


這份觀看體驗,跟它本身的氣質同出一轍。


不找到最後的拼圖,只能困於迷霧——


《局外人》



導演傑森·貝特曼+安德魯·伯恩斯坦。


《黑錢勝地》系列、《廣告狂人》系列...


編劇理察·普萊斯。


《火線》系列、《罪夜之奔》...


幾位金球、艾美獎常客的超強陣容,都得給下面這老爺子讓位——


原著史蒂芬·金,憑一己之力養活了好萊塢大半金牌IP的小說家。


據說,他幾乎每部作品都被搬上過熒幕。


論被改編的比率,僅次於莎士比亞。



除了作品多,老爺子還一個特點廣為人知——


性子直


哪怕買了版權,想得到金老的肯定也不容易。


庫布里克版的《閃靈》,就被他嫌棄了幾十年。


但這次,親自下場站台。


《局外人》是我小說的最佳改編之一,希望大家喜歡


能引得原著作者如此盛讚。


劇主相信,它不光抓住史蒂芬·金的「神」。


還抓住「恐懼」的「神」。


01


淡茶色濾鏡、古典的鋼琴鍵音。


開場俯拍鏡頭下,是處乾淨有序的小鎮。


《局外人》劇照


美妙的構圖畫面中,忽然出現了不和諧的因素:


血跡



一處、兩處...


慢慢彙集,指向人煙稀少的樹林。


指向觸目驚心的場面。



出於朋友們的愛護,劇主在這裡就不放太血腥的圖。(但劇中此處有高能預警)


一句話敘述案情:


男孩被侵犯、殺害,並曝屍荒野。


不僅如此。


就連遺體,都難以保全。


天怨人懟。


而兇手,很快浮出水面。


有超過3位以上的目擊者,在不同時間點還原了他從接觸死者,到渾身染血的全過程。



監控錄像、指紋DNA,無一不清清楚楚地吻合。


只是兇手身份讓所有人大跌眼鏡——


德高望重,而又育有兩女的英語教師泰瑞



照理說,應該水落石出。


《局外人》的首處拐點,是從事實層面的「肯定」轉向「不可能」。


先是泰瑞在獄中目光灼灼地辯解。



在後續查證的過程中,互相攻訐的證據越來越多。


行兇時泰瑞的性格大變暫且放到一邊。


在小鎮上視頻監控錄像中,他四處走動,穩如泰山。


甚至,頗有幾分挑釁的意味。


哪個兇手會如此迫切地想讓自己被抓住?



更矛盾的是。


案發時,泰瑞與家人正身處外地。


同樣的臉孔,同樣的指紋,同樣的時刻,出現在不同兩地。


難道說,這人會分身術嗎?



小鎮兇案,像是口清澈的水潭。


你以為你見的是「底」。


但其實。


那是做好的「局」。


02


滿擰的證據邏輯,把案件逼進死胡同。


破開一潭死水,得需要勇敢的人去死磕。


警探拉夫入場之時,帶著出離的怒火。


他選擇在棒球賽場。


在全鎮居民的見證下拘捕泰瑞。



因為人證物證確鑿,所以不需留任何餘地。



可隨著探案展開,越來越多互斥的線索呈現在眼前。


拉夫開始質疑起自己的判斷——


不是為仕途。


而是害怕,自己真的冤枉了一個好人。



與此同時。


不知名的鬼魅,在悄悄迫近。


路邊暴死的野生動物。



夜半孩子房間的里不傳六耳的低語。



警員親臨現場後脖子上憑空浮現的傷痕。



還有。


每有人命被奪走,勢必在周圍旁觀的怪影


《局外人》第二處拐點,在於從認知層面的「不可能」回歸「肯定」。


即使是這光怪陸離的小鎮,也遵循福爾摩斯的那句推理定律:


當你排除一切不可能的情況,剩下的,無論多難以置信,那都是事實。


而拉夫。


代表著大多數人的力量,既無力,又無知。


唯一能證明他猜想的,只有來自對手的威脅。



比起對手,他一無所有。


想知道「水」有多深,只能親自去趟。



03


一面是未解的命案。


一面是顯露只鱗片爪的超自然。


《局外人》把故事鏈條拉長,再以不可思議的角度將每環連接起來。


刷了小半季劇主發現。


它的野心,遠遠不止單純推理,或是單純的恐怖。


劇中提及到一個傳說中的魔怪,名為睡仙(EL Coco)


也被稱作「噬殤者」。


如果說小孩是它的主菜,那麼家人的悲傷就是它的甜點。



劇中肆虐的慘劇,多像它行走人間的足跡。


被害的男孩,全家接連身亡。


不僅如此。


就連看似正義的執法者,也有著「至暗時刻」


手握重權的地檢辦公室人員,計劃靠著此案爬到更高的位置。



拉夫因痛失幼子的感同身受,罔顧理智。


逮捕泰瑞後,沒給他任何解釋的機會。


反倒是劈頭蓋臉地質問:


你也碰過(侵犯過)我兒子嗎?


身處漩渦中的每個人,頭頂都多了道陰影。


這就是金老的筆風。


他的每部作品,都像是構築了一個微觀的社會。


回頭看看這部《局外人》的海報。


灰濛濛的天空倒映在水面。


看似光亮,卻摸不清深淺。


誰是那個真正的「局外人」?


水邊的人不是。


你我更不是。


而是樹枝與影子勾勒出的這張臉。



史蒂芬·金說到創作這個故事的初衷,就一句話。


人會如何對待不可解釋的事物。


所以《局外人》的重點,絕不在把怪物刻畫得多可怕。


所謂「超自然」,更像是它投進水面的石子。


這場社會實驗中,人被降格為蜉蝣


在應激下,我們會對超越自身掌控的事物做出什麼反應?


這才是《局外人》要探討的母題。


你或許會覺得其中想像多有離奇。


但你又怎麼敢保證。


類似的疑案,不會在現實中發生?


根據真實改編的美劇《犯罪現場調查》中就記述過這樣一樁奇案。


女子遭性侵後報案,指認出殺人兇手。


但因為現場留下DNA不符,他被無罪釋放。


因為DNA檢測結果是鐵證,無法辯駁。


《犯罪現場調查》第四季劇照


可在其後。


那名女子再度遭受侵犯,並被殺害。


探案組百般排查,才發現嫌疑人發生了極度罕見的「奇拉美現象」。


他一個人身上,同時攜帶著兩組DNA。



生活中總有太多未知。


或許看了再多的奇幻,我們也夠不上能描述出這些色彩的一半想像力。


對這些。


我們留下的應該是個問號。


而不是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