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件事,想必大家已經知道了。
傑瑞集團的高管鮑毓明,涉嫌強暴未成年養女長達三年。
事情幾經發酵,終於在昨天被一股腦的報道了出來。
其中,很多網友都是因為澎湃新聞的曝光而得知這件事情。
可也是在昨天,受害人的姐姐在微博發聲,控訴了澎湃新聞。
為什麼?
因為澎湃媒體在報道之前,甚至沒有得到過當事人的允許。
報道的最初版本里受害人的姓名、社交媒體帳號通通被泄露,而嫌疑犯的照片甚至名字都被打碼。
以至於當時事情的焦點馬上被轉移至「當事人母親為了避災而把孩子交給禽獸」,評論下清一色指向母親的不合格,真正的兇手則無人問津。
都說媒體是「人民的喉舌」。
但當這一切摻雜了私慾和利益,媒體開始為了點擊、熱度和流量,裝聾作啞斷章取義。
那麼,比起「媒體失聲」,更可怕的也許是「媒體失格」——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
再介紹整個故事之前,請記住一件事——
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
01、
1996年,美國亞特蘭大正在舉辦四年一度的奧林匹克運動會。
就在比賽期間,發生了駭人聽聞的「奧林匹克世紀公園爆炸案」,111人受傷、2人死亡。
全世界的目光聚焦於此。
負責追查犯人的FBI(美國聯邦調查局)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展開調查,首先將目標確定在一位現場保安身上。
這位保安名叫理察·朱維爾。
也是發現裝有炸彈背包的第一人。
活動時期,他在「奧林匹克世紀公園」工作,負責為警察和孕婦分發飲料以及處理一些零碎的雜務。
事發當晚,他在公園的長凳下發現了一個可疑的包裹,隨即馬上呼叫了負責現場安保的警察。
警察在理察的堅持之下勉強打開了包裹,誰都沒有想到,裡面竟然真的藏著炸彈。
人群在短暫的安靜之後發出尖叫四散而逃,理察也在驚詫之後迅速反應過來。
他指揮民眾迅速疏散,同時通知了各個部門的工作人員,要求他們馬上撤離。
由於理察的及時發現與堅持排查,這次爆炸事件的傷害被降到了最低。
理察因此成為了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的對象,全美國的英雄。
各大電視台和媒體紛紛邀請他接受採訪,甚至有出版社願意為他著書立傳。
與此同時,FBI的調查也在持續進行著。
根據他們的過往經驗,兇手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缺乏存在感和價值感,往往通過一些非常規手段來尋求滿足。
比如保安故意製造意外,消防隊員故意放火——
「你總會懷疑第一個發現炸彈的人,
正如你總會懷疑第一個發現屍體的人一樣。」
所以調查人員首先對炸彈的第一發現人,也就是理察展開例行排查,並沒有任何問題。
然而,就在這時,理察之前工作的學校校長,主動向警方致電「舉報」。
在他的描述中,理察傲慢自大、鬱郁不得志,多年未婚、與寡居的母親住在一起。
成為發現炸彈的英雄,就是「他在這裡一直在尋求的那種關注」。
權威人士的「舉報」,再加上理察過往看上去「很有問題」的履歷——
曾經做過警察,後來因為心理問題被開除;
在一家律所打雜,大量的空閒時間用來玩射擊遊戲;
在學校做保安,又因為「騷擾學生」「惡意別車」等指控再次被開除……
不得志的白人男性,前警官、軍人,夢想成為英雄。
以上種種,都與FBI對兇手的犯罪特寫吻合。
其實這時候如果FBI接著查證下去,就會發現——
所謂「騷擾學生」,只是想要制止學生在宿舍喝酒。
所謂「惡意別車」,只是想在高速公路上攔下酒駕的人。
最重要的是,放炸彈的人,曾經打過電話報警。
如果FBI的探員前去現場實地取證,就會發現理察根本沒有辦法在放置炸彈後,馬上跑到電話亭去報警。
換句話說,兇手不可能是他。
然而,就在FBI還沒來得及開始進一步調查之前——
媒體出現了。
02、
爆炸案發生三天後,《亞特蘭大憲法報》的一位女性記者通過性交易的手段得到了FBI的犯罪特寫。
以及內部正在調查理察的情報。
第二天一早,所謂的犯罪特寫和警方的猜測就被當做了既定事實,堂而皇之的登上了報紙。
一篇輕飄飄的報道,就給一件全球矚目的爆炸案輕易地下了結論——
「理察就是兇手」
媒體想要挖掘獨家新聞,這有錯嗎?
沒有。
可任何一篇報道,是不是應該建立在反覆求證,真實有效的基礎上?
如今調查尚不明朗,警方尚未證實,理察就已經被當做兇手暴露在日光之下。
而事態的發展,也從此開始變得不受控制起來。
理察從備受推崇的美國英雄,變成了油膩肥胖的媽寶男,人人喊打的真兇。
房子外時刻守著無數位記者的閃光燈和攝像機。
相依為命的母子倆時刻小心翼翼,避免禍從口出。
無數次,理察從噩夢中驚醒,身體狀況迅速惡化。
由於輿論壓力,FBI的調查也越走越偏。
如果理察不是真兇,FBI可能就會因此成為全美的笑話。
就這樣,調查工作從「找出誰是犯人」,變成了「證明理察就是兇手」。
為此,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FBI提取了理察的頭髮和指紋,在他的家中安裝了監聽器。
並且將調查方向從單人作案轉向同夥作案。
甚至推斷理察的好哥們是他的同性伴侶兼犯罪搭檔。
調查過程中,理察用來狩獵的合法槍枝和手榴彈,以及作為紀念的公園裡的椅子碎片……
都被認為是犯罪的證據。
不僅如此,他們不惜妄圖通過非法的調查手段將查理德·朱維爾定罪——
謊稱還原案件經過,要求查理德簽署文件。
謊稱聲音比對,要求理察一遍又一遍錄下屬於殺人兇手的音頻。
此時此刻,真相怎樣早已經不再重要。
03、
我們現在應該想想,理察究竟處在怎樣的境遇了。
指控他的,是來自世上最大的兩股勢力——
「美國政府和媒體」。
FBI想方設法栽贓嫁禍。
媒體人信誓旦旦,聲稱自己所報道的是事實。
曾經的理察無比羨慕和尊重警察這個職業,因為那是他心中最初的英雄夢想。
即使在律所打雜的日子裡,都還深夜準備司法考試。
可後來,他卻必須站出來,在好友兼律師的幫助下,為自己而主動反擊。
他們先是跳過聯邦調查局,高分通過了其他機構接受測謊程序。
緊接著,召開了記者發布會。
理察的媽媽站在台上忍著眼淚努力維持平靜,她從未想過自己的兒子會面臨這麼大的惡意——
來自無良媒體無孔不入的誹謗,來自圍觀人群的惡意和誤解。
最後,他前往FBI大樓,面對聯邦調查局接受警察咄咄逼人的審判——
為什麼你距離炸彈如此之近,最終卻毫髮無傷?
是不是早已調整好炸彈爆炸的方向,好在最後可以充當英雄?
理察反問對方——
如果好人沒有好報,那以後誰還敢做善事?
你們每浪費一分鐘在我身上,
就會失去抓捕真正兇手的一絲機會,
爆炸案很可能再次發生
這次之後不久,聯邦調查局就因為證據不足,停止了對理察的調查。
六年後,真正的兇手埃里克·魯道夫被抓獲。
可如果真正的犯人從來都沒有落網呢?
即使停止了對理察的調查,在真兇未曾捕獲的六年時光里,又有多少人真正相信理察的清白呢?
如果從一開始,媒體的報道是基於事實的,警方的調查方向是基於證據,查理德會永遠是一位純粹的英雄,而不用遭受那些本不應該的誹謗和侮辱。
不用在以後的歲月里,始終因為這件事而鬱鬱寡歡,44歲那年,死於與體重有關的健康問題。
可這只是是查理德·朱維爾的哀歌嗎?
不。
這是整個時代的哀歌。
借用網友的一段話——
公權和媒體在今時今日就是個笑話,一個盡忠職守的警衛只做了三天的英雄就被踩在泥沼里被全國整整鞭笞了88天。
而這還不是結束,「我仍然認為你的當事人有罪」。
如果六年後沒有抓到真正的爆炸犯,被輿論裹挾了那麼久的群眾里又有多少人真的相信那是一個英雄而不是嫌疑犯。
畢竟,操縱輿論的媒體和掌控大局的公權力,如果都不能肩負起應有的責任,都不能做到謹言慎行。
那麼,普通人的公義又該如何伸張?
「新聞媒體膨脹的時代,我們都應該靜一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