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七十年 走進新蓬安」系列報道:農業更強 農村更美 農民更富

2019-10-12     蓬安零距離

新中國成立70年來,蓬安縣始終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譜寫了農業農村發展更加絢麗的新篇章。

在新中國70年的光輝歲月中,蓬安縣農業發展和農村變革走過了一條探索、進步的曲折道路,從最簡單的人畜耕種到現在的機械化種養。70年來,蓬安縣農業農村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村環境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變化,廣大農民朋友也獲得了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說起農業農村的變化,在農業一線工作了30多年的杜勝,頗有感觸。

縣農業農村局執法大隊大隊長 杜勝:我在八十年代末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那時候農業從種植到收穫,全程是人力畜力耕種,效益低下、品種單一、收入不多 ,農村人居環境簡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們縣農業農村發生了巨大變化 。

從建國初期簡單的糧食種植、分散的個戶養殖到如今的優質水稻機械化種植、特色養殖規劃化,這一切的變化都得益於我縣始終把「三農」工作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特別是近年來,我縣大力實施產業振興「三年行動計劃」,抓實抓好「一區、五線、十鄉、百村」示範建設,建成以中國桑海、蜀北康養谷、果色天香等為代表的萬畝桑海、萬畝中藥材、萬畝花木、萬畝花椒、萬畝有機稻、萬畝優質柑橘六大萬畝級產業基地。

兩路鄉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 唐玉春:兩路的產業在十多年前基本上是以紅橘、廣柑為主,由於農村大量的勞動力外出,加之品種老化、管理粗放,導致農民沒有種果積極性,致使大量土地荒廢。2014年在縣委政府柑橘三年提升工程的精神號召下, 兩路鄉在新廟子村首先建立了優質紅心柚,血橙和其他的優良晚熟品種兩千畝,這個園區建設還帶動了大量的勞動力在園區務工創造收入,使農村的荒廢土地發揮了效益。

相如鎮塔子山村村主任 李干榮:我們相如鎮塔子山村從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全部是一片荒山,老百姓只是砍點青岡柴樹做柴燒 ,前幾年老百姓都這樣說,青岡山十里長,只見卵石不見糧,老百姓得不到收入,通過改革開放過後 ,我們青岡山改成了果園,老百姓見到實惠,現在大片大片的柑子樹已經見成效。

農業強,農村才能美。在抓好農業發展的同時,我縣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重點民生工程紮實推進,大力實施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紮實推進「廁所革命」,如今村民們不僅住上了新房子,用上了自來水、天然氣,生活環境大幅改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

相如鎮油房溝村村民 李定輝:現在我們的條件比以前好多了, 我們最早(站在)河邊,前面是崖後面是坎,下雨天穿筒靴, 天晴天也穿筒靴,上街去都不好意思,現在我們住在百牛渡江景區里路燈也安起了,房前屋後基本上穿皮鞋不會沾泥巴,現在黨的政策越來越好,生活條件比以前更加富裕。

利溪鎮花房子村村民 黃華:我們花房子村以前沒有一條像樣的路,老百姓趕場泥巴都桶起多深,現在的生活很好了,住上了小洋樓,家家環境也很好,吃的都是安全水,現在是相當的好,老百姓特別的高興。

如今,行走在蓬安的鄉村,道路乾淨整潔,花木搖曳生姿,穿斗小青瓦的川北民居錯落有致,環境十分優美;遠望去,從山谷的有機稻田到山上的各類經果林,山林間各種特色產業布局合理有序、生機盎然,一幅美麗鄉村畫卷正在蓬安大地徐徐展開。(來源蓬安融媒)

蓬安融媒記者:盧映宇 王莉

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若轉載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及時更正或刪除。衷心感謝您對蓬安零距離的關注與支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XzOwm0BMH2_cNUgArRF.html












緊急叫停!

2020-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