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父母理財20萬,兄妹鬧矛盾,動用父母的錢要不要告訴兄弟姐妹

2020-06-14   沛澤媽讀心理

原標題:替父母理財20萬,兄妹鬧矛盾,動用父母的錢要不要告訴兄弟姐妹

親情得以維繫,不只是因為血濃於水,還有信任,然而,當信任碰上了金錢,還有多少親情能經得住考驗呢?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真實故事:福州的林家有三兄妹,老大林敏,老二林峰,老三林婷。早些年,父母交給小女兒林婷20萬元,由她來幫忙理財,但這筆錢依然是存放在父母的名下,而且林敏和林峰並不知曉此事。

後來父親過世了,因為母親意外摔傷,需要住院治療,林敏和林峰才意外得知父母的錢是放在林婷那裡保管的,對此他們十分不滿,甚至認為林婷想私吞父母的20萬元,於是,林峰強行把父母交給林婷的20萬元拿走了,轉到了自己的名下,從而導致了三兄妹的矛盾進一步激化,甚至還影響到了母親的贍養問題。

林敏為了解決她與哥哥、姐姐的矛盾,向第一幫幫團求助。看過這段視頻後,可以用一句話來解讀這三人的矛盾——金錢與信任的關係,導致了親情的崩潰。林敏與林峰對林婷不放心,擔心她侵吞父母的財產,後來林峰將父母的錢轉到自己的名下,又引發了林婷對林峰的懷疑,簡單地說,都是金錢惹的禍。

那麼,這就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如果子女已經成家立業,若動父母的錢,是只要父母知道即可,還是需要告知其他兄弟姐妹呢?這表面上來看,是金錢的問題,實則還是信任問題,親人之間若信任出現問題,會引發很多矛盾和衝突。

親人之間彼此信任,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父母要做到公平公正,子女要多替對方著想,把事情擺在明面上,不遮掩。

首先,父母公平公正,子女才能相親相愛

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子女之間的矛盾都始於父母的偏心,父母偏心,不僅影響親子關係,還會影響子女之間的關係。

我認識一個朋友,每次提起她家的矛盾,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她老公兄弟三人,她老公排行老二。老大已經40多歲了,至今單身,前年公婆將老家的房子賣了,將錢全部給了老大;去年,小兒子要結婚,公婆拿出二十多萬,給了小兒子,幫小兒子買房,原本公婆跟著小兒子一家一起生活,今年年初,小兒子的岳父岳母搬了過來,小兒子家的房子不夠住了,公婆就搬到朋友這裡,和他們一起住。

朋友就很生氣,憑什麼我買房子的時候,公婆不給一分錢,老大、老二都分了家產?現在沒地方住,就搬到我這裡來。因為公婆做得不公平,她與老人的關係不是很和睦,與老公的哥哥和弟弟關係也不融洽,就連夫妻感情都受到了影響。

對於多子女家庭而言,父母要儘可能地做到公平公正,不能偏向一方,否則子女就會不相信父母,還會將這種不信任遷移到兄弟姐妹身上,「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家庭關係。

其次,別用情面代替理智

常言道:親兄弟明算帳。涉及到金錢的問題,切勿用情面代替理智,要當面鑼對面鼓地講清楚,把問題擺在明面上,總比事後算帳好。

我老公的外公有八個子女,若有子女向他借錢,他也會讓子女寫欠條,寫清什麼時間借的,什麼時間歸還,數額是多少。有不少人覺得老人財迷,沒有情面,老人解釋說,他自己都90多歲的人了,如果我不讓子女寫借條,萬一哪一天自己不在了,不是給子女留下麻煩,起紛爭嘛。

相反,有的老人則總是喜歡對子女借錢一事遮遮掩掩,怕其他子女知道後,對父母有意見,可紙里包不住火,哪一天被其他子女知道了,反而會加劇矛盾,不如將事情說清楚。

就拿林家三兄妹來說,如果老人把錢拿給小女兒理財一事,告訴了其他兩個子女,並明確表示這只是讓其代管,那麼,大家都知道這件事,也就沒那麼多矛盾了,有時越是遮掩越會產生矛盾,把事情講清楚,豈不是更好?

另外,作為子女,不要貪戀父母的金錢,不要過分去算計,大度一些,也會少一些矛盾。公公去世後,婆婆再嫁了,這樣的家庭關係更難處,早些年的時候,小姑子將婆婆的存摺據為己有,並擅自取了錢,被老公的繼父發現,告知了其他子女,小姑子擔心母親的錢會被繼父占有,所以替其保管。

父母尚年輕,還沒有糊塗,他們的錢怎麼花,我認為子女不要過度干涉,他們的錢有權自己決定,當然,如果父母上了歲數,糊塗了,可能有些後事需要交代了,子女再去過問是可以的。

總之,在大家庭中,一定要處理好金錢的問題,不然很容易產生矛盾,尤其是原本就感情脆弱的家庭,鬧到法庭,動刀子都有,老人公平公正,子女用老人的錢,擺在明面,告知其他兄弟姐妹,尤其是數額較大時,就能避免很多家庭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