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美麗宜居三聖村(上)— 傳統生活煥新顏,村民生活變化大

三聖村位於樂山市市中區平興鄉臨江河畔,全村總面積4.9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117.6畝。2016年年底與原大壩山村合村,屬於村建制合併村。東與高沖村交界;南與胡村、陳壩村交界;西與峨眉山市燕崗鎮紅山村交界;北與峨眉山市符溪鎮黑橋村交界。去年以來,本來平淡無奇的三聖村卻迎來一批又一批參觀者,既有鄰近的村組幹部,也有周邊區縣的黨員代表,還有市中區的後備幹部。他們到這裡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看看一個普通的村莊如何通過自身的努力,在不長的時間裡,變得乾淨整潔、處處美景的,想看看那裡的村民是如何從良好的農村人居環境中嘗到甜頭的。

帶著這些疑問,筆者走進了三聖村。一下車,道路兩側整齊劃一的房屋,乾淨平整的柏油路面……在距離樂山城區15公里的三聖村,筆者對農村地區固有的交通閉塞、缺水缺電、貧困落後的印象被徹底顛覆。

古詩有云:「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放眼望去,村民的房前屋後都種著不少果樹,一串串黃澄澄的柑橘掛滿枝頭,沉甸甸的果實壓彎了樹枝,在綠葉掩映下熠熠生輝。村支書好客的在自家的樹上摘了幾個橘子送給我們,甜甜的味道直鑽入心窩。

在村委會的路邊,近十位村民正在安裝剛到的垃圾桶,大家一邊商量著如何將它放置的更加穩妥,一邊開玩笑地說,這樣的垃圾分類處理站,分明就是一個鄉村環境治理科普教育景點嘛。

路過一戶農家,四五人正聚集在一起聊天,悠然自得。他們身後的房屋看著雖然有些年代了,但是牆上是一幅幅花開壁畫,鮮艷燦爛,再加上院落乾淨整潔,旁邊的小菜園也生機勃勃,倒是別有一番「種豆南山下,悠然見南山」的趣味。

聽到筆者一行人在讚嘆,一位村民高興的前來搭話,「今年鄉里請來市區的知名畫家,來幫我們這些舊房牆上畫了壁畫,我家的舊房子,簡直比新別墅還要好看呢。」的確,筆者沿途走過三聖村大大小小十餘座民宅,即便房子大小不一、結構有別、新舊各異,但有一點是共同的,房前屋後乾乾淨淨,雜物堆放井然有序,即便是舊房子,也是庭院整潔、窗明几淨。

巧妙的文化建設不僅在壁畫上,還落實在村裡的各個角落。路燈杆上懸掛著孝老愛親和24節氣的橫幅,活動館張貼著村規民約,村委會的張貼欄展示著三聖村的發展變化和各項政策制度。而邀請省音協老師專門作曲的原創村歌《水邊的村莊》,不僅在村民間傳唱,村裡的文藝愛好者還專門創作了舞蹈,成為每個集體活動不可缺少的保留節目。

在三聖村村民羅足元家,筆者看到,剛改建好的廁所打掃得乾乾淨淨,收拾得井井有條,聞不到什麼異味。在羅足元家的屋外,一根專用管道將生活中產生的廁污糞便、洗澡水、洗碗水等生活污水收集,經過「化糞池+凈化池+人工小微濕地」的無動力污水處置,人工小微濕地里的美人蕉、鳶尾、水仙、狐尾草等水生植物不但是污水處理「高手」,還賞心悅目,更重要的是讓農戶實現了後續運行「零成本」,處理後的一體化水肥還可直接輸送至田裡,進行莊稼灌溉。據村支書介紹,在三聖村,已有426戶都像羅足元家一樣完成了廁污一體化處理改造,實現了應改盡改。「現在的農村,早就不是以前那種蒼蠅蚊子滿天飛的樣子咯,主要都是廁所改造的好啊,不要說政府還補助我們,就是不補助,我們也願意改嘛,你看嘛,才好多點錢嘛,給你整的巴巴適適的。」

行走在加寬過的道路上,路邊的薔薇還伶仃的開著幾朵,還細碎的夾雜著幾朵不知名的野花。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竟萌發出在此久居的念頭。

「今年村裡都來了幾批來旅遊的城裡客人了,在我們這兒散散心,騎騎車,再吃頓農家飯,他們開心,我們也有收入。」對於未來,村民們也有新的展望,讓三聖鄉越來越漂亮,「酒香不怕巷子深」,一步一步把鄉村旅遊發展起來。

一排排茂盛的橘子樹,剛鋪設的平坦村道,水池邊嶄新的圍欄,偌大的文化廣場,田野里忙著耕種的身影……今天的平興鄉三聖村煥發出生機活力,而在這些新生機的背後,是三聖村黨員幹部和廣大群眾的默默努力。

那麼三聖村究竟用了什麼辦法,讓一座普通的小村莊舊貌換新顏,成為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標杆的?我們將在下一期中為大家揭曉謎底。

視頻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