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娘胎里就開始備戰小升初,牛媽上岸分享:這是一個家族的戰役
點擊右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不定時分享,文章對很多家長是有很大幫助的,希望各位家長關注、及時閱讀、收藏、轉發,評論交流心得.
最近,一位二年級的家長告訴我,她已經在籌備孩子小升初的事了各科培訓班都報了,奧數班已經從一年級的一個加到現在的兩個。「掐指一算,也就剩下三年時間了!
一語驚醒夢中人,還真是!二年級的孩子備戰小升初,確實不算早了!
不過,和下面這位從娘胎里就開始幫孩子備戰小升初的家長,上面這位二年級家長顯然已經後知後覺了。
今天分享一位杭州牛媽分享的兒子小升初經歷,她的兒子考上了杭州最頂尖的外國語學校:杭外。然而,為了這一天,媽媽說了一句振聾發聵的金句:
「這絕不是一個孩子的戰役,而是整個家庭乃至整個家族的戰役。小升初考驗的絕不僅僅是一個孩子的智力,而是整個家庭的意志力、決策力、信息搜集能力。」
1.小升初從胎教開始,幼兒園開始關注杭外
寶貝的誕生是在我們夫妻倆提前做好了各種準備的前提下,懷孕期間我看了中國、韓國、日本、英國等不同國家的育兒書籍,我給肚子裡的寶貝唱童謠、爸爸給他講故事是我孕期的常態。
寶貝出生後各項指標發育都非常好,尤其是語言方面的能力特別凸顯:7個月會叫「爸爸」,8個月會叫「媽媽」,12個月已經可以對照實物說上幾十個名詞,18個月跟著DVD自學了第一個英文詞「Cookie」。為了滿足寶貝的求知慾,我們精心挑選各種書籍,從幾個月大就把他抱在懷裡,每天講給他聽。
寶貝上小托班,我們選擇了小區內的甲級幼兒園,圖的僅僅是方便。可是寶貝非常不喜歡,他說:「這個幼兒園的書沒有我們家裡的好看,玩具沒有我們家裡的好玩,小朋友們還經常撕書,我不喜歡」。
於是我決定給他換幼兒園,選來選去選中了W幼兒園。因為在孕期閱讀了一些關於蒙氏教育的書籍,我非常贊同這所幼兒園的教育理念。托朋友幫忙,在等待了三個月後才終於將兒子送了進去。兒子對於這裡的生活非常適應,從第一天起就愛上了這個新學校。
幼兒園的事情給了我一個提醒,兒子是對成長環境有要求的小朋友,小學我們不能再隨便對待了。
於是我開始四處打探,公辦小學和民辦小學的差異和利弊。也就是在那個階段,我才知道在杭州有一個神一般獨特存在的中學,它就是杭外。把寶貝送進杭外去的想法在那個時候開始萌芽。
2010年以前,杭州市重點公辦小學每個班有三個推薦名額參加杭外考試,這一點深深打動了我,於是我把目光鎖定在當時最好的公辦小學--學軍小學本部。我和先生親自到學軍小學轉了一圈,一路上碰到孩子們都彬彬有禮地向我們問好,教導處的老師也非常熱情地接待了我們的來訪並不厭其煩地回答我們關於學校的一切問題。師生的風采征服了我和先生,於是我們快刀斬亂麻在2009年6月買下了學軍小學的學區房。
2 小學入學的目標:備考杭外
2010年杭外改制了,由原來面向全省招生12個班改為僅面向杭州市招生4個班,原來杭州市重點小學每班推薦3名改為每100個孩子推薦1名,原來的推薦加選拔考試改為推薦加搖號機制。於是,我們當初買學軍小學沖杭外的優勢突然不在了。不過那時候兒子還在讀幼兒園,我也沒覺得什麼大不了,畢竟初中還是那麼遙遠的事情。
2012年9月兒子進入小學,蒙氏教育出來的寶寶適應學校環境非常快,無論是學習能力還是各種特長都凸顯,他很快就獲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信任當選為班長,並在一年級期末被評為西湖區三好學生。小學前三年,兒子每學期期末都是免考生,每個結業式都捧回一堆獎狀和一張全優成績單,所以我們沒有給寶貝在外面報任何跟學習有關的培訓班,只是讓他練練琴、下下棋、寫寫字、打打球。
到了四年級,不再有免考生了,聽其他家長說,學軍推薦杭外比拼的就是4—6年級的成績,所以都要實打實地考試。兒子一直學習都很自覺,在班級的成績始終名列前茅,成為大隊委員,有機會擔任主持學校的各種大型活動,經常被稱作「別人家的孩子」,所以那個時候的我從未想過小升初最後會演變成一場硬仗。
寶貝四年級下學期的時候,機緣巧合我見了一位牛娃媽媽,給我傳授小升初秘籍。一場交談下來,我第一次聽說了大名鼎鼎的徐家班、城西的王立峰、希望杯、華杯、金獎、CCTV風采大賽……而這些名詞都跟小升初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牛娃媽媽總結了一句話給我:「要麼刷刷刷,猛攻奧數;要麼啥都好。」當時的我自以為是一位有長遠視角的媽媽,在驚出一身冷汗後下了一個決定:走啥都好的路線。於是,繼續鋼琴練習,通過十級考試;繼續書法練習,通過七級考試;通過少年領袖班考試,參加金獎的角逐;參加CCTV風采大賽培訓,奪得杭州市一等獎;拿到第二個區三好……
我以為一個學軍小學出身的綜合娃總可以遊刃有餘地應對小升初的面試了。可事實是,2017年杭州市民辦招生全線改革,所有民辦招生改面試為筆試,且筆試唯一的標準就是奧數、奧數、奧數,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而且在這個時候我才後知後覺地明白了:一是不確定兒子是否一定能拿到班級推薦杭外的資格;二是即便拿到了班級的資格,學校還要抓鬮淘汰50%的候選人;三是學校推薦後杭外還有一輪搖號。也就是說杭外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不但要有實力還要有足夠的好運氣。
迫於嚴峻的現實,在六年級前的那個暑假兒子開始做兩手準備,努力爭取杭外推薦資格的同時衝擊民辦初中。沒學過奧數的娃要跟身經百戰的競賽娃比奧數真是人生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怎麼辦,只有硬著頭皮從頭補起來。做好小青蛙的思想工作,我們開始了艱難的刷題之旅。
四個數學班一起上,某坑班、學而思、五個人組的小課,最後又加上一對一。這時候又發現,不但數學刷得不夠,只在學校里學語文也遠遠不夠,於是乎古文、作文、閱讀一起上。沒有周末、沒有平時休息時間,有的就是無論風雨我和先生輪流帶著他穿梭在各個補習班之間。寶貝很累,我們也很累。
12月底,傳出了杭外招生變革的消息,第二年擴招2個班,搖號再次改回考試。不用再擔心運氣問題了,孩子們可以用實力說話。我感覺杭外似乎離寶貝又近了一點點。
元旦,我們仍舊沒有休息,寶貝參加了兩場千人考。除了杭外,我們心動的就只有排名第一的民辦,兩場千人考全部針對這個學校。成績不甚樂觀,我們發現只是把他扔給各個補習班效果不甚明顯,很多知識掌握得一知半解。於是理工科出身的爸媽有了用武之地:媽媽陪同去上課,幫兒子一起記筆記、糾錯題;每次老師發下來的回家試題,複印一份,計時,父子一同刷。最開始爸爸非常有優勢,到後面爸爸的思路和反映遠不及兒子的表現。
1月18日,接到某熱門民辦的考試邀約。我給他做了一晚上的面試訓練。19日晚上,到達學校,參加考試。一共14個被邀約的孩子,先考一張數學卷,然後現場批改。一個個孩子垂頭喪氣地走下來告知家長數學成績不過關被淘汰了。只有四個孩子最終通過了筆試和面試,很幸運,兒子是其中一員,副校長要求我們即刻簽約。考慮再三,我們拒絕了。這次考試明顯助長了我們的信心,不是我們最心儀的學校,我們繼續前行(但事後想想,其實這次拒絕有些草率了,江湖老手們都會採取保守的作法,先簽掉用作備胎)。
春節,我們仨第一次老老實實地呆在家裡沒有出遊。過了初一,我們陪著他認真地刷題備考。正月十六,開學的前一天又參加了一次千人考,出了考場他自我感覺比第一次進步很多。
接下來是無盡的等待。3月底學校公布了杭外最終推薦名單。這時候我的一顆心還是懸著,因為所有人都在傳今年全市被推薦的人有800甚至1000餘人,杭外只招收240個,至少70%的淘汰率。4月初,開始陸續傳出有牛娃上岸的消息。不斷有朋友提醒我,應該找一個學校墊底,如果杭外沒考上怎麼辦。我開始變得不那麼淡定了。清明小長假,很多孩子奔走於各個民辦的遊園會,兒子一個也沒參加,我們陪著他在家聽聽小語種練練耳力全力備考杭外。
在杭外考試的前三、四天,我沒法繼續淡定了,讓他參加了呼聲很高的兩所民辦學校的考試。考過之後他覺得比較簡單。我想如果杭外沒有進的話,這兩個學校至少可以作為備選。
3. 杭外考試
杭外近10年沒考試了,沒人知道會考什麼。杭外的招生簡章說,本次考試是學習能力測試,採取「現學現測」的形式,內容不涉及之前學習的任何學科知識,考察語感、記憶力、注意力、思維品質、接受能力、學習習慣以及學習的持久力。
4月14日,終於迎來了杭外考試日。9:30開考,學校要求8:30入場。寶貝進場後,我和先生在校園裡轉了一圈,第一次參觀杭外就深深地喜歡上了它。校園的環境非常好,不亞於杭州的任何一所大學。在校園閒逛,我們抬頭看到了一隻非常大的喜鵲。後來我們又去隔壁的杭州科技學院散步,結果又看見一隻大喜鵲,先生說這真是好兆頭!
寶貝從考場走出來,狀態非常好,很興奮很完整地給我們複述那神一般的考試題。他說先自主學習三份資料,每份發下來15分鐘然後回收再發下一份,45分鐘學習後休息15分鐘,這15分鐘廣播內放音樂干擾大家的記憶。然後下發答題卡,根據之前記憶的三份材料回答問題。第一份是聽力材料,兒子辨認出是德語。第二份據說是希伯來語的數學題。第三份是邏輯推理題。小朋友考完後可以把第二、三份材料的題干全部默寫下來。
兒子在考試當晚默寫出的第二個學習材料涉及的22個數學符號
這是考試當天下午網上流傳的第三個閱讀材料的圖片,兒子說基本是對的。
從他的描述中,我隱隱地感覺他應該可以順利上岸了。第二天他果然被杭外錄取了,後續我們又接到了其他學校的簽約電話。既然杭外是這麼多年我們最心儀的選擇,其他學校對寶貝都不再有任何意義。終於把寶貝送進了杭外,以我們三個人的力量幫他取得了人生中第一場戰役的全面勝利。
回顧整個小升初,我最深的感受就是這絕不是一個孩子的戰役,而是整個家庭乃至整個家族的戰役。小升初考驗的絕不僅僅是一個孩子的智力,而是整個家庭的意志力、決策力、信息搜集能力。每一個未來將要面對小升初的家長都應該客觀地評估孩子的綜合實力,定位合適的學校,提前盡一切可能了解相關信息提早布局、從容應對。祝福所有的寶貝都能在未來進入自己最心儀的學校。
----------------------------------
從孩子未出生,到考進理想的小升初學校,整整十多年!
牛娃的背後都有著難以理解的努力。
我家的還沒有到小升初的階段。但是自從聽說其他家長分享的進杭外的那一刻,我基本已經打消這種念頭了。
如果進一所學校,為未來不確定的幸福,犧牲一個孩子本該有的童年的話,我寧可不要!我自己在學生時代,也是所謂的「學霸」,目前也生活在一些人嚮往的大學校園中,但是,身邊即便是院士,也有著和普通人一樣的喜怒哀樂,也有種種的生活和工作的不如意。
人生究竟什麼是成功?讀書是為了什麼?值得深深思考。一個孩子,從一出生就帶著某種的目標被規劃,肩負著家族改換命運的使命,也是教育體制的失敗。素質教育推行這麼多年,但是我們科學、技術研究機構里新生力量並沒有見得有什麼進步,就是一種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