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南粵地區的歷史人物並不特別出彩。尤其是廣西地區,地理偏僻,民貧地瘠,多為山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史上的英雄人物寥寥可數。直到晚清道咸年間,廣西桂平金田義旗高舉,風起雲湧,兩廣男兒,特別是廣西豪傑,紛紛橫空出世。
太平天國高層,除了洪秀全、馮雲山兩位,其他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胡以晀、秦日綱、陳承鎔、李開芳、林鳳翔、林啟榮、李秀成、陳玉成、李世賢、黃文金等等都是廣西藉的名王良將,輝耀了那個時代的夜空。以至於太平天國於南京立國,其官方通用語言「天話」,竟然就是流行於兩廣的客家話。
太平天國的許多文獻,包括洪秀全寫的《天父詩》系列、李秀成寫的《李秀成供》都保留有許多客家話口吻、詞彙和語句,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人讀這些東西感到半通不通、莫名其妙的原因。自古以來,成王敗寇。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了,在清王朝的打擊、迫害和宣傳下,太平天國所有成員都被指稱為賊,無一例外地遭到了妖魔化。
太平天國所有高層的後代子孫也遭到了瘋狂的屠戮。其中死得最慘的當數洪秀全的長子幼天王洪天貴福,被凌遲活剮,剮了一千刀才氣絕身亡。其餘如石達開五歲子石定忠等,也死得很慘。
相當長一段時間,人們以為太平天國高層的後代全都被斬草除根。很多人沒有想到,1997年5月25日,天王洪秀全的直系子孫程東讓出席了由廣西太平天國史研究會、廣東太平天國史研究會、廣西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文本社會科學院、廣東社會科學院、廣西蒙山縣人民政府等多家單位聯合發起了一個名為「太平天國與愛國主義國際學術研討會」。
而就在一年之後,太平天國第二號人物楊秀清的子孫也浮現出人世:1998年4月,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報刊相繼發布了一份複印美國《紐約時報》漢文版刊登過的大幅免費廣告《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後裔尋找宗族親人啟事》,啟事的署名為楊秀清曾孫屠天恩、楊穎(屠麗美)等8人。韋昌輝在「天京事變」中因罪被誅,其族人並未受到牽連,其兒子韋承業在1859年10月隨叔叔韋俊在安徽池州投降湘軍,在蕪湖成家立業,子孫枝繁葉茂。
石達開一家在「天京事變」中慘遭滅門,石達開離京出走後,雖然又娶妻生子,但所生包括石定忠在內在三個兒子都在兵敗大渡河後死亡。但值得慶幸的是,石達開離開廣西老家貴縣(今廣西貴港市)參加起義前,其與第一位妻子熊氏所生之子開枝散葉,現在已傳到了第七代,總人數有100多人。太平天國諸名王中,犧牲時最年輕的英王陳玉成,也有眾多後代。
英王陳玉成娶湖北麻城奇女子蔣桂娘生有一子陳天寶,天京失陷後,蔣桂娘帶陳天寶隱居湖南興寧(現興寧鎮)避禍,現陳天寶後人已返回祖籍廣西藤縣定居並參加工作。……太平天國諸名王后裔紛紛現世,南王馮雲山後裔的消息卻始終不揚。則在很長時間內,人們都認為南王馮雲山已經絕後了。南王馮雲山可是一代奇才。
他獨力創製了「拜上帝會」,照周禮司馬法制定太平軍目,作戰「進退分合有步伍」,制定太平天國所有官制、禮制,頒行太平天國天曆,親書討伐清朝的檄文。用李秀成《李秀成供》里的話來說,是:「謀立創國者出南王之謀,前做事者皆南王也。」世人也因馮雲山的能力超群,由衷讚嘆道:「如此奇才,向非天生,何以至此!」
馮雲山對太平天國事業忠心耿耿、深謀遠慮,沒有政治野心,能顧全大局,堪稱太平天國裡面第一完人!根據相關史料,馮雲山在去廣西之前起事前,在廣東花縣老家生下七個子女,夭折了四個,剩下的三個:長子瑞明,次子瑞科,還有一個女兒叫馮僧嬌。馮雲山的妻子及長子瑞明死於廣州。次子瑞科一度隨堂兄馮亞樹到香港美國傳教士羅孝全家裡作客,後由羅孝全護送到天京。
途經上海,馮亞樹病死。瑞科到達天京封幼南王。天京覆滅,瑞科被殺。按照這樣的記載,南王馮雲山是沒有後裔的。但是,廣東花都獅嶺馮氏宗親馮雲峰向花都祠堂文化研究會報料,說馮雲山有後裔生活在獅嶺,要求研究會人員到他們聯合村的新聯社馮雲山宗祠走一走、看一看。
於是,花都祠堂文化研究會負責人在獅嶺馮氏宗親的陪同下,專程到聯合村新聯社馮雲山宗祠查訪。這一查訪,果然有收穫。馮雲山宗祠供奉著密密麻麻的祖先牌位,其中第二排右邊的第二個牌位赫然寫著馮雲山的名字。該文字為:十四世祖,考紹御(雲山)馮公大人,妣馮母胡氏安人神位。
一旁的馮氏宗親馮玉雲及時提供上一本《馮氏家譜》,上面清清楚楚地寫著:十四世祖,紹御公又名乙龍號雲山,比(妣)胡氏生二子,瑞明、瑞科,十五世祖瑞科公,比(妣)謝氏生二子,金玉、金文。金玉無嗣,金文有一子。從族譜上看,現在,馮雲山這支已傳到了十七世祖馮記生的三個兒子馮新偉、馮新林和馮新永。
十七世祖馮記生就住在獅嶺敬老院,八十六歲高齡,動作遲緩,耳朵背,但頭腦非常清醒。他看到手持《馮氏家譜》的宗親馮玉雲,又聽馮玉雲說來人是打聽南王馮雲山後裔下落的,立刻泣不成聲地述說小時候聽父親講的關於曾祖死後家中的不幸:祖母、大爺被殺,祖父為逃避清兵追捕,一路顛沛流離,沿街乞討,吃盡了人間的苦,這才回到獅嶺尾定居。
按照馮記生的說法,天京覆亡後,馮雲山次子瑞科並未被殺,而是逃亡在外,年幼無法生活,只好乞食為生,從清遠到了香港,又從香港回到羅浮山(今屬博羅縣),最後由羅浮山回到花縣獅嶺。現在,馮雲山故居在1978年就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不過,這個故居僅有兩個碑和幾段牆基。其中一塊碑上寫著:「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馮雲山故居舊址,廣東省革命委員會,一九七八年七月十八日重新審定公布。」
另一個碑座和寫著碑文的黑色的大理石碑面已經分離,大理石碑面斷成兩塊,現拼接在一起,上寫著碑文:「馮雲山故居位於新華街大布村禾落地,建於清代……」馮雲山曾是一個大名震爍宇內的亂世梟雄,他的後人在花都生活這麼多年,居然默默無聞,實在令人詫異。
馮記生的大兒子馮新偉淡淡地說,1970年,他十四歲的時候,有幾個自稱是武漢大學的教授找到他們家,問了一些情況,後來就沒了下文。在八十年代,花縣有一個搞文史工作的同志也找父親聊過,後來也沒了消息。
他們三兄弟都是當地的普通村民,父親平時說的也不多,過去怕受身世牽連,不敢跟人說他們是南王馮雲山之後。這些年,太平天國起義也不斷被人質疑詬病,這事也就不再提起了,他們這一代對這些都不是很清楚。現在,只有他那86歲的父親知道這些往事,如果他再過世,這段歷史就真的無人知曉,徹底湮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