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後起義不斷,對此康熙帝想了一個辦法,世人對其稱讚不已

2020-04-06     指點江山

普通人眼中的皇宮是怎樣的,想必,至少也得是「白玉為堂,金作馬」!如若不然,那怎麼能匹配皇帝「富有天下」的身份呢?可事實,真的像大家想像的那麼美好嗎?在我看來,恐怕並不盡然。當然,在此並不否認歷史上有的王朝確實窮奢極欲,可他們最終的結果是什麼呢?

不過是落得個丟了天下又丟了性命的悲慘結局罷了。

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有了歷史上許多王朝血淋淋的教訓,到了清王朝的時候,皇室成員便不再一味以享樂為主。相反,他們學會了所謂的「節儉」,也學會了在某種程度上為天下蒼生考慮。

而且,從我國古代歷史來看,也並不是每一個朝代的皇帝,都能為了滿足一己之私肆意揮霍國家財產。大概也只有在夏商那個「家天下」的時代,君主才會把整個國家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來肆意揮霍。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個人意識越來越強烈。漸漸地,無論是朝中大臣還是平民百姓,都不再允許帝王將整個國家當作自己的私產隨意處置。相反,帝王要支配國家財產時,必須取得一定數量朝臣的支持。

如若不然,這些帝王則很難任意挪動屬於朝廷的任何一筆財產。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皇帝一下子就從富有四海的超級土豪淪落到了一無所有的窮光蛋。雖然,國庫里的錢他不能輕易挪動,但是,他卻有自己的私庫。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這大概就屬於皇帝的個人小金庫。作為一國之君,想必其小金庫里的金銀財寶數目還是相當可觀的。畢竟,一個國家,就算是再窮也窮不到皇帝的身上。

說了這麼多,好像有點偏題,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清朝的皇帝都是怎樣花錢的?看看他們是不是把每一分錢都花在了刀刃上。

眾所周知,滿清王朝是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大多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遭到本土民族的強烈抵制。清朝建立伊始,同樣遭遇了這樣的尷尬,清軍入關之後,民眾對其抵制情緒一度十分激烈。在這種尖銳的社會矛盾之下,各種反清武裝組織更是層出不窮。這種混亂的局面,一直持續到了康熙皇帝統治中期,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

那麼,康熙皇帝是通過何種方式解決這一矛盾的呢?

相傳,康熙帝平定三藩之後,漸漸的意識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想要一個國家長治久安,單單靠武力鎮壓是做不到的,只有用德行和智慧教化民眾,才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意識到這一點之後,他開始廣納賢才,將天下有影響力的文人,全都招納到朝堂之上為自己效力。

除此之外,他還開始大力推行攻心為上的政治策略。

所以,他開始有意無意的向那些明朝的降臣降將,以及朝中的文武百官,展現大清王朝的政治清明。讓其無意識的和明朝的腐敗統治進行對比,從而達到籠絡人心的目的。

他的這一政策顯然是成功的,但是,要消除人們長期以來的抵制情緒,單單做這些還不夠。於是,他又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以德服人。想要以德服人,自己當然要做出表率。於是,他私底下授意負責內宮採買的官員,將皇宮中每年的花費列出詳細的消費清單,並將其發給王公大臣傳閱。

列出自己的消費清單之後還不算完,他又命人將曾經明朝統治時期建造的各種亭台樓閣,以及宮殿廟宇等名字及其耗銀幾何紛紛列出。此外,他還列出了這些宮殿中配備的宮女、僕婦人數,以及每個宮人每年的工資水平。他將這兩份花費細目表都發到了王公大臣的手中,讓其一一進行比對。

大臣們看過之後,紛紛被明王朝每年數目巨大的宮廷開支嚇了一跳。從這份表中大臣們發現:明王朝統治時期,共建造宮殿廟宇780多座。單從木料而言,他們選用的基本都是上等楠木。所用的磚頭也是御用磚窯中燒制的貢磚,這樣的木材和磚頭必須經過水路運到皇城,單運費而言也是一筆不小的花費。

另外,即使是皇宮裡一條不起眼的小水溝,也是用專門的巨石修砌而成。並且,排水管為了防止生鏽,也基本都用生銅鑄造而成。

可是,到了清朝,如果不是實在破的不行,朝廷一般不會輕易修繕房屋。即使是修繕房屋所用,也不過是普通的磚瓦木料,其費用還不及前朝十分之一。而且,清朝的宮殿數目,也僅僅只達到了前朝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說完宮殿之後,我們再來對比一下兩個王朝每年皇宮之中的花費。

相傳,前朝皇宮每年僅僅膳食一項上,就要花費24萬餘兩白銀,可是,現如今的清王朝,每年在膳食上的開支僅僅3萬餘兩。另外,前朝每年花費在取暖上的開支,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相傳,他們每年要買進上等的木炭1280餘萬斤,現如今,卻每年僅僅100萬斤就足夠了。

二者相比,可是整整少了十幾倍。

此外,前朝後宮中嬪妃每年的花銷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她們每年花費在衣服首飾、床上用品、房屋裝飾、以及車馬出行上的費用,就高達28200餘兩。到了清朝,還從前朝庫房中搜羅出了幾十箱宮人的繡鞋,鞋面上遍布各種珠寶,裝飾得十分華麗,秉著廢物再利用的原則,清王朝將這批繡鞋全部接收。

多方面算下來,清王朝與前朝相比,每年單宮廷開支而言,就能省下將近97萬餘兩白銀。皇帝大筆一揮,就將這筆費用充作了軍餉,惠及到了每一個保家衛國的將士身上。

通過這些直觀數據的對比,大臣們紛紛認識到了前朝到底有多腐敗。一時之間,朝臣們對前朝的驕奢淫逸深惡痛絕,對政治清明的清王朝讚不絕口。康熙帝的這一舉措,無疑是十分成功的,他不但成功瓦解了人們對前朝所剩不多的懷念之情,還一下子將清王朝在人們心中的印象提升了好幾個高度。

大概是嘗到了這種方式帶來的甜頭,康熙帝不但主張皇室成員以身作則節省開支,還下令戶部節省錢糧。同時,工部在每年修繕國家公共設施時,也應以節省為主,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能容忍豆腐渣工程的出現。一旦哪個地方的工程出現偷工減料的情況,那相關的官員可要倒霉了。

雖然,他的一系列舉措,讓朝中官員紛紛稱頌自己生在了一個清平盛世,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事實上,康熙皇帝曾多次組織南巡,並且,還修建了避暑山莊。在他的一系列折騰之下,所耗費的銀錢,其實,並不比前朝少多少。此外,國家的稅收也並沒有達到他所預計的那樣年年有結餘,實際上,不過是每年勉強收支相抵罷了。而且,一旦遭遇天災人禍的時候,百姓的日子也並不比前朝好過多少。

有記載,康熙皇帝在離世之後,並沒有給雍正皇帝留下很多的錢,國庫處在一個空虛的狀態。據當時的資料記載,康熙僅僅給雍正留下了800萬兩的庫存。雍正繼承皇位後,針對康熙留下的「爛攤子」,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雍正在其執政的十三年時間裡,就將國庫的庫銀擴充到6000多萬兩白銀。

雍正駕崩後,乾隆登基當上了皇帝。乾隆一直以來都被許多人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敗家子」,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乾隆晚年花光了三代皇帝積累了一百多年的積蓄。

參考資料:

【《清史稿·卷六·本紀六·聖祖一》、《康熙盛世與帝王心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MYyTnEBiuFnsJQVpCM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