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一種情況:家裡的老房子之前住的時候房子還挺好的,全家搬出去後不到短短几年,房子就有一兩間塌方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同樣的房子,之前住個十年八年的都沒事,為啥人不住了就出問題呢?對此,農村老一輩的說法是屋得靠人撐,房子沒人住就缺乏人氣,顯得冷清,有衰敗之象,容易遭到「不好的東西」破壞,這就跟廟堂為什麼需要香火供著一樣。
老人說得有道理嗎?房子沒人住就容易塌真的是缺少「人氣」的原因嗎?我們一起來分析分析。
首先我們都知道房子長期無人居住的話,肯定是缺乏修繕管理的。如瓦片損壞導致屋內漏水;空氣不流通導致房子潮濕、霉變等問題;房屋周圍樹木、雜草由於無人清理容易攀附蔓延成災,對房屋根基、屋頂造成破壞;以及蟲蛀、老鼠打洞、白蟻啃咬樑柱等,這些情況雖然短時間對房屋傷害不是很大,但由於長時間沒有人來修補、清理,綜合作用就加速了房屋的損毀,形成坍塌。尤其是過去的瓦片泥磚房、木房,堅硬程度遠不比現在的水泥鋼筋,更容易受到摧殘倒塌。
這種情況在北方更為嚴重,在北方,由於冬季溫度低結冰,地面會結凍膨脹,這種凍土膨脹的力量足以導致房屋變形。而到了夏季,地面解凍房屋又一次恢復原狀,就這樣反覆運動對房屋的破壞力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如果房子有人居住的話,由於燒火做飯、取暖等,一年四季都能保持比較恆溫的狀態,相對穩定,所以房屋的使用壽命也就要比無人居住的房屋長得多。
所以,還真的別說,老人講的「房子靠人撐」、房子需要「人氣」還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