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凝媽
13歲正是花一樣的年齡,進入了初中,認識了新的同學,開始了新的科目,迎來了新的生活。雖然學習壓力是比小學大了很多,但是積極適應,調整好心態,也完全能適應緊張有節奏的生活。但是有的孩子卻頂不住壓力,選擇了相反的路。
13歲女孩吞藥自殺,搶救30天還是走了
石家莊的小美開朗活潑,小學成績特別好,初中後進入重點班,學習壓力加大,做作業到晚上11點,一早又要起床去上學,因為睡眠不足出現了頭疼症狀,後來又出現了抑鬱症狀。
父母帶小美去醫院治療一周,又在家休息一周。11月17日,父母希望小美去上學,小美也答應了。這一天,她特別開心,想吃炸雞,就去買了很多回來,吃完飯,就回自己房間了。
但是,早上,父母發現小美躺在地上,手腳冰涼、不省人事,嘴角還有藥渣,原來小美已經吞下100多片藥自殺。父母趕緊打了120,將小美送往醫院。
在醫院,小美母親接到警察電話,說網警發現孩子在微博發了透露自殺的消息。
打開孩子的微博,孩子發的最新消息是:
「線斷了,我也該準備了」;「都準備好了」;「就是今天晚上了,等家人都睡著」;「等一會就吞藥,希望有人可以幫我報個警」。
其實孩子很留戀,希望有人幫她,但是沒有告訴父母自己內心的掙扎。
再仔細看,每條微博都讓人淚目,孩子過的太難了,絕望到無法排解。
父母很後悔當初沒有同意孩子轉班的要求,而是勸她堅持堅持,希望她能夠適應這個狀態。父母花光了家裡的錢,還籌一部分錢,全力以赴救孩子,但不幸的是,搶救了30天,孩子還是走了,深深感到惋惜。
頭條搜索框內輸入「13歲女孩吞藥自殺」,可以查看原消息。
每次發生類似的事情,我們都會說「最重要就是孩子健康快樂」,看到我們的孩子也越發可愛了。從這個案例中,我們看到抑鬱是孩子走上絕路的導火索,我們要重視孩子的抑鬱情緒。
有必要認識一下青少年抑鬱症
雲南大學社會工作學院社會工作系教授高萬紅認為,抑鬱症是一種以持續情緒低落為主要特徵的綜合徵,是一種發病率高、危害公眾健康、引起嚴重的功能損害以及巨大的社會負擔的精神疾病。
國內的研究表明,近十年來,兒童期重性抑鬱症的發病率是2%~4%,青春期上升到4%~8%,抑鬱症成為當今青少年最普遍的心理疾病之一。龔銀清認為,抑鬱症導致的青少年自殺率也越來越高,自殺是15-19歲青少年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可見,青少年抑鬱症是不能逃避的問題,我們往往認為誰不是從青春期走過的,都經歷過孩子經受過的一切,不就是學習任務重一些嗎?熬過去春暖花開。可是有些孩子因為種種原因,不一定如父母想的那樣輕鬆簡單,還是在不知不覺中患上了抑鬱症。
孩子的情緒無處釋放,抑鬱程度越來越深
造成抑鬱症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生物、心理、社會等等多種因素,目前來說,父母和孩子不能迴避的問題是學習,在對待學習問題上,父母和孩子之間會產生很多矛盾,孩子的情緒無處釋放,就容易導致抑鬱,要小心防範。
首先,學習壓力大,身體疲憊
到高年級以後,孩子的升學壓力會變大,作業變多,記得兒子上6年級的時候,作業就很繁重,每天都要做兩三個小時的作業。到了初中壓力更大,科目一下子從3門變成7門,即使每科30分鐘作業,也要3個多小時才能完成,一般都要做到10點半,第二天早上5點就要起來背誦,也是很辛苦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很容易睡眠不足,出現頭疼的情況也在所難免。兒子在初一也是這樣,過不了幾個星期就說頭疼。開始以為是沒睡好覺,疼了三次之後,懷疑大腦是不是有問題,又去做了腦部CT,還好,腦袋沒有問題。主要還是學習壓力大、休息不好、缺乏運動這類問題導致的。
青春期的孩子正處於長身體的階段,需要更多的睡眠時間,學習任務重,沒有太多時間睡覺,睡不夠覺也很正常。
其次,學習壓力大,精神疲憊
在小學階段孩子學習成績很好,但是上了初中就不一定了。小學階段很容易得滿分或者接近滿分,也不會進行排名,父母都認為孩子學的好。
但是上了初中,變化就大了,除非特別優秀,很少會得滿分,而且初中成績主要看等級,比如前15%的學生是A等,其他的就是B等以下。成績都是和同學比較而來的,如果取得不好的成績,心理落差會很大。
如果上了重點學校、重點班級,都是各個小學的優秀孩子,再想取得更好的成績,真的很難。小學階段習慣了被老師、家長表揚,初中如果取得不好的成績,心理上就很難接受。從而會否定自己,認為自己不行,變得自卑,就不願意參與競爭。所以孩子提出轉班,完全可以理解。
最後,和父母不在一個頻率上,無處傾訴
孩子開始也願意和父母傾訴,說說自己的心裡話,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更心疼孩子,更容易理解孩子。但是孩子越大,父母要求越高,也越不能理解孩子。
哪個父母不認為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不想讓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每次孩子提出問題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是想「孩子啊,爸爸媽媽都很健康,你也沒問題!」「孩子啊,千萬別落下功課。」沒有感同身受就不能完全理解孩子。
孩子希望父母理解自己,希望父母順著自己的話往下說,但是兩個人的立場不同,得到的答覆卻不能讓孩子滿意。幾次三番吃了閉門羹之後,孩子就會認為「反正說了也沒用,你也不會理解我,可能還會給我更大壓力!」所以,孩子會封閉自己,不再父母說心裡話,寧願把自己的苦悶變成文字發到網上,也不願意說出來。
武志紅說:一個人的攻擊性,如果不向外釋放的話。就會轉向攻擊自己,沒有第三個出口」。
孩子最終無可奈何地傷害了自己。
當孩子有這些表現時就該重視了
我們總會認為孩子很健康,孩子提出的問題可能是偷懶的藉口,不能太慣著他,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這種思想也沒錯。但是當孩子有這些表現時就該重視了,不能讓孩子繼續滑下深淵。
《青少年抑鬱症表現、原因與應對措施》中介紹了青少年抑鬱問題的表現,總結如下:
精神萎靡型:對生活、學習沒有興趣,沒有愉快的感覺,容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下降。同時,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喜歡沉默不語。遇到事情優柔寡斷,不能迅速作出行動反應。
悲觀失望型:自我評價較低,總認為自己無能,對未來感到迷茫,認為沒有存在的價值。情緒悲傷、絕望。
閉鎖對抗型:不願意和父母溝通,甚至專門和父母對著干。不整理自己的房間,行動緩慢,不完成作業。還有的夜不歸宿,離家出走。
情緒偏激型:坐臥不安,容易激動,遇人遇事容易煩躁,經常發脾氣。
生理障礙型:入睡困難,失眠多夢,常常乏力、心悸、多汗。還有一些身體不舒服的症狀,但是去醫院檢查並沒有生理問題,而是神經緊張引起的。
過分猜疑型:很自卑,出現猜忌的情況,看到有人在議論,會捕風捉影因為在說自己。平時做事小心翼翼,說話低聲下氣。
當孩子突然有上述一些表現,並且學習狀態大不如前,學習成績出現下降趨勢的時候,我們就要注意格外關注孩子,主動去開導孩子,不要總是抓住學習不放手。
父母要正視孩子的問題,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當孩子和我們溝通的時候,說明孩子是信任我們的,我們不要總是從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要多理解關注孩子,和孩子一起想辦法,幫他解決問題。
首先,和孩子共情
當孩子提出問題的時候,我們很本能地會拒絕孩子,懷疑孩子,認為孩子在給自己找藉口。其實孩子很多時候是在表達自己的情緒,渴望父母的理解。
比如孩子說頭疼,看著不像生病的樣子。我們在心裡想「不會是想逃學吧!這又要耽誤學習了!」也會懷疑孩子「是不是昨晚打遊戲了,沒睡好引起的。」這時的眉頭緊皺,會脫口而出「還能堅持上學嗎?」孩子說「想休息!」我們勉強同意「那下午好了就去吧!」不會讓孩子多在家待一分鐘,還不是為了孩子別落人後啊!但是孩子肯定特別不開心,頭疼都成了罪過。
其實,想想我們的青春期,也曾經出現過頭疼的情況,可以跟孩子共情,告訴孩子「你頭疼,是不是很難受啊!給你請個假吧,你在家休息休息!我在你這麼大的時候,也頭疼過,能理解你的感受!」孩子就會發現,原來父母這麼理解我,父母小時候也是這樣啊。一下子就和父母拉近了距離,變得放鬆許多。
經常和孩子站在統一戰線上,孩子總會得到理解支持,他也會願意吐露心扉。
其次,和老師溝通
有時候,孩子會提出一些「過分」的要求,我們會認為不合理,認為孩子在逃避,不夠堅強,學習哪有不苦的,忍忍就過去了。但是對某些已經有牴觸情緒的孩子,要求他堅持就有些「粗暴」了。
當孩子提出不喜歡在一個班學習或者不喜歡在一個學校學習的時候,我們不能簡單的拒絕孩子,要跟孩子進行充分的溝通,問清楚孩子是為什麼。
然後再和孩子的老師溝通,看看孩子在班級里的表現如何,是學習吃力、跟同學關係不好、受到批評了等等。孩子在家的表現,往往和在學校不同。通過老師的視角分析孩子的問題,和老師一起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凡事都有因,要想更好解決孩子的問題,一定別忘了跟老師溝通,多方面了解原因。
最後,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孩子之所以會抑鬱,有身體方面的原因也有精神方面的原因,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證身體健康,開展廣泛的興趣,提供情緒釋放的出口,孩子就容易走出來。
和孩子制定計劃,早一些完成作業,不要熬得太晚。比如設定最晚10點半睡覺,早上早起完成需要背誦的作業。
給孩子制定一個健康食譜,保證孩子的營養。青春期身體長得快,學習壓力大,多補充一些牛肉、魚、奶類、蔬菜這些食物,防止營養缺乏引起身體不適。
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提高機體免疫力,也能減輕壓力,促進大腦發育。有父母的陪伴,還能促進親子關係。
鼓勵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琴棋書畫、女工、積木,只要是積極向上的興趣,都要全力支持,孩子有興趣才有生活的熱情。
鼓勵孩子交朋友,讓他在苦悶的時候,可以得到更多情感的支持。青春期的孩子更喜歡和同齡人交流,給他們提供寬鬆的空間。
結語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我們希望孩子將來生活的更好,前提是一定要身體健康。學習是很少的成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出路。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也要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看待問題,理解孩子,和孩子共情,防止孩子踏進抑鬱的漩渦。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台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