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舊、擁擠,堆滿雜物的家。
在日本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小戶型是常態,但沒想到竟然還有這樣小到不能再小的房子。
在日本埼玉縣所沢市,住著吉村一家。一個建地只有19.8m²的家。
這棟屋齡39年的木造雙層建築,住著一家六口,三代同堂。
四年前,外公生病過世了,外婆開始一個人獨自生活。
吉村媽媽怕年紀大的外婆過得太孤獨,於是把外婆接到家裡一起同住。
本來就狹小的空間顯得更擠了。
儘管廚房、廁所、浴室都具備了,但是每個空間都特別小。
因為缺少儲物空間,從一進門的玄關處就堆滿了各種雜物,讓人難以下腳。
只有3.3m²的廚房,微波爐、電飯鍋伸手可觸,光是開冰箱就讓人頭疼。
外婆和吉村媽若同時擠在廚房,做個飯連轉身都困難。
廚房裡的冰箱和洗衣機後,是連更衣區也沒有的浴室。
一家人洗澡時只能在廚房更衣後再進入浴室。
僅靠著一塊帘子遮擋著,非常不方便。
位於廚房旁的廁所,窄道大人坐下膝蓋就會碰到牆壁。
一樓唯一的生活空間只有9.9m²,一個能讓全家人相處的公共空間,也是外婆的臥室。
每天一家人都在圍坐在這個餐桌吃飯,久而久之,也習慣了這樣擁擠的溫馨。
孩子們晚上會在這裡看電視打遊戲,外婆即使想睡也不能睡,只好陪著一起。
全家人的洗漱台藏在外婆床尾。平時使用時,要從外婆的床上直接踩過去。
每天外婆都要等全家人都洗漱完後才可以睡覺。
早上要在全家人洗漱前起床,給孩子們留出踩踏的空間。
夫妻二人和三個孩子睡在二樓。
一個堆滿棉被和大衣,被衣櫃占領的房間,也僅僅只有13.2m²。
每天靠三床棉被和三五個坐墊,來鋪在地上睡覺的。
為了能讓妻兒睡得舒服些,爸爸只好一直睡在空隙的坐墊上,日復一日,毫無怨言。
通往二層的樓梯,沒有扶手,傾斜角度更是超過了45度,非常陡峭。
孩子們不止一次從樓梯上掉下來了。
安裝的護欄,也無法防止小朋友摔落,只能用來接住掉下來的他們。
有個緩衝作用,不至於摔得那麼疼。
由於護欄是固定在牆上的,無論大人小孩,上樓梯時都要跨越60公分高的護欄。
而腿腳不好的外婆,活動空間只限於一層,上二樓想都不敢想。
不僅空間極度狹窄,由於附近有飛機場,噪聲非常吵。
每5分鐘就有1架飛機從屋頂正上方低空掠過。
改造難題:外婆、夫妻倆和孩子們都要有各自的私人空間
改造需求:讓全家人都住的舒服的地方
如何解決:去除空間上的浪費,針對將來設計一個能夠靈活運用的空間的家
夫妻二人改造預算是1400萬日元,摺合人民幣91萬元。
超乎想像的空間格局
接到這個項目的委託人是,被稱為「寬敞住宅空間的指導者」的建造專家,石井亨先生。
改造第一步,將家裡全部搬空。
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即使搬空後,這空無一物的房間,仍在訴說著19.8m²的家有多狹小。
改造第二步,整體拆除工程,包括牆壁和天花板。
拆除後,又面臨了一個新的問題:
浴室附近的柱子,由於防水沒有做好,再加上長年被廢水浸泡,已經完全腐爛。
原本是支撐整個家重要的主子,一直不停搖晃著。隨時倒塌也不足為奇,非常危險。
於是改造前期,是基礎的修補工作,改變建築的脆弱結構。
將地基全部澆灌混凝土,穩固整個底盤。
利用原有的地梁,築起厚度加倍的堅固新地基。
更換腐爛的、內部已經空洞的木柱子,用做好防水處理的新木地欄替換。
面對這個19.8m²的空間,究竟怎樣規劃呢?
設計師既要保證餐廳、衛生間、廚房這些共用空間,又要為每個人創造出私人空間。
在這個不到20㎡的地方需要搭出7個空間才夠!
設計師將原有的柱子從中鋸斷,加裝新的樑柱,讓吉村家有了複雜的樑柱結構。
這正是確保1家6口在小空間中保有各自私人空間的妙招。
「復層式樓板」的構造
在完成結構之後,開始打造新的屋內格局。
設計師採用了一種「復層式樓板」的構造。
原本吉村家是一般的雙層建築,不改變房屋的高度,將樓底板稍微挪高一半。
充分利用錯層空間,竟然能創造出5層樓的構造,想想都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
玄關
吉村家原本雜亂無章,快40年的老舊房屋外貌,現在變得簡約又時尚。
玄關位置也從面對馬路等北側,移往了東側。
一進門,寬闊的玄關區設有頂天立地鞋櫃,足足能容納下60雙鞋子。
玄關左側樓梯旁的儲物櫃,藏有洗衣機。
衛浴
進入玄關右側(即北側)門後是衛浴區域。
儘管空間有限,改造後的衛生間還是做到了乾濕分離。
大人們上廁所膝蓋再也不會碰到牆壁了。
馬桶對面是僅有18cm深的頂天立地的收納櫃,有效利用有限空間收納。
浴室採用兩折推拉門,並裝有窗戶增加採光,顯得更加寬敞。
一家人再也不用為洗澡時更衣的問題發愁了!
廚房vs餐廳
第二層是開放式廚房和餐廳區,陽光從大玻璃窗透進來,顯得空間更加寬敞。
原本雜亂的蝸居生活,也多了一絲幸福生活的暖意。
餐桌是推拉式的,用餐後可以收起來,將桌子移動到窗邊。
偶爾還能享受一下被陽光沐浴的午後。
在此之前,這件小事兒是一家人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
餐廳長條型座椅下方可以用來收納雜物。
西側一整面牆壁,是兼做電視櫃的大型收納櫃。
滿滿的一牆收納空間,再也不怕零散的物件沒地方放了。
桌面移動之後,桌腳下還藏著一個地板下收納。
裡面的收納盒是滑動式的,容量為普通地板下收納的3倍,取放物品非常輕鬆。
就連孩子們也能做幫爸爸媽媽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了。
在餐廳區的下方,竟然還有一層下沉空間,一個7.4m²地下收納區。
可以直接從屋外的側門進入。整個空間的收納量十分驚人。
臥室
外婆臥室
外婆的房間在一層,衛浴區域隔壁。
空間有2.25坪,收納櫃設計巧妙,外婆坐在床上也可以方便使用。
抽屜深達1米以上,還能夠收納和服,容量比外表看著還能裝。
利用樓梯下方死角做的收納櫃里,裝有推拉式衣架,能夠輕鬆的取放衣物。
牆上還有取代化妝檯的收納櫃。
終於,外婆有了自己的獨立臥室。開心的像個孩子,說著「那我得化妝才行了」。
父母臥室
夫妻二人的臥室在3層,同時也是全家人的起居空間。
三兄妹的書桌整齊排列,書桌下還有抽屜。
即將上四年級的哥哥,終於第一次有了屬於自己的書桌……
桌子能輕鬆移動,可以根據用途自由組合,有客人來訪時還能當做茶几。
拉開收納櫃旁邊的移門,就是夫妻二人的私密臥室。
不用經過房間,就能上下樓梯。
超大容量頂天立地收納櫃,也可以把之前暴露在外面的棉被和衣服,都藏起來了。
兒童房
第四層是兒童房。為了隔絕飛機噪音,採用了隔音效果顯著的大片雙層玻璃窗。
從這裡可以看見綠色的風景。陽台上方還有晾衣架。
兒童房自然少不了大面積儲物空間,同時還擁有大家庭所需的第二個衛生間。
大大提高了一家人洗漱的效率,再也不用早起排隊洗漱了。
通往閣樓的樓梯,被設計成收納孩子玩具的儲物空間。3階樓梯剛好滿足3個孩子。
樓梯旁還有放棉被的儲物區。
把樓梯當成踩腳凳,孩子們就能夠自己收放棉被了。
設計師還想辦法給孩子們造了一個7.4m²的閣樓,這裡更像是孩子們的秘密空間。
又能玩耍又能休息,即使兄妹3人並排睡在一起也不覺得擠。
讓樓梯成為生活使用空間
為了避免孩子們跌落,改造後的樓梯階數少了,坡度也平緩了。
就連上了年紀的外婆,也能輕鬆上下樓了。
樓梯踏板也鋪上了地毯,讓整個樓梯變得更柔軟。孩子們還能坐在樓梯上玩耍。
復層式樓板設計,不僅使空間變得更加寬敞。
連樓梯也不只是單純的動線,還被設計成了有「人情味」的生活空間。
樓梯兩邊牆壁使用的是針刺地毯,可以讓孩子在上面粘各種喜歡的裝飾品。
家裡的毛氈玩具都是吉村媽媽,一針一線為孩子們用心縫製的,飽含了媽媽對孩子們無限的愛。
牆壁上還釘有色彩繽紛的岩塊。
可以用來做樓梯扶手,也可以用來掛帽子、掛鑰匙等一些小物件。
三層的樓梯變成了家中的相片展示區,配合階梯數可以記錄到十歲。
一層層階梯展現出孩子們幸福的笑容,他們茁壯成長的模樣令人如此期待。
四層的樓梯間,牆壁上鋪了孩子可以自由畫畫用的白板,這成了孩子們最喜愛的遊戲區。
雖然只有19.8m²的家,讓樓梯當成生活的一部分來使用,同樣精彩。
這次改造一共花了1397萬日元,合人民幣90萬左右。
將有限的空間進行最大的運用,來創造所需的空間。
雖然房子依舊是19.8m²的大小,不過全家人得的幸福,似乎增長了許多倍。
這就是再生之後的吉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