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文之前,溫馨提示:快樂出釣,安全第一;文明作釣,垃圾帶走;為娛而釣,幼魚放流!
時間過的很快,再有兩個星期就到「立冬」了!隨著冬天的臨近,氣溫在一天天的降低。很多釣友反應現在魚越來越不好釣了,是不是溫度過低魚要進入冬眠期了?其實並不是!為保證足夠的能量過冬,現在正是魚覓食最積極的時候!那為什麼魚不好釣了呢?這最大的原因就是在於我們的釣位選擇。釣魚俗語講「屁股決定釣獲」,這句話在任何時候都好用!本文就與釣友們分析一下:野釣深秋季節如何正確的選擇釣位!
黑坑、競技池多為人工挖制的水塘,為保證比賽的公平、公正,池塘岸邊平整並且筆直無凹凸,水底也是平坦無水位差。野釣環境下的自然水域就和它們不一樣了!既有大江大河、水庫湖泊,又有小河池塘、人工河湖,水域面積、水位深淺、岸邊地勢、水底地形也是各有不同!在這些自然水域中作釣,就要求我們必須根據以上因素選好釣點,如此才能在水廣魚稀的環境下提高我們的魚獲!
1、根據水域面積選擇釣位
不同的水域面積在選擇釣位上是完全不同的!釣友們都知道,深秋季節的水溫每天都在隨氣溫下降!魚類作為冷血動物,它們對溫度變化特別敏度。當氣溫、水溫在持續不斷下降時,魚類會感知到冬季的來臨。這時它們無論是洄遊習慣還是覓食習慣都會有所改變,從原來水域的上游或溝汊等小水面逐漸洄遊到水域的大水面,在一邊覓食存儲體能的同時,也在一邊尋找著冬眠的理想水域!所以深秋季節在大水域作釣選擇釣位,就要放棄原來的上游或溝汊的一些面積較小老釣位,改選水域下游水面較寬闊的新釣位,特別是大壩附近更是理想的釣位!而當水域整體面積較小時,魚類在洄遊、覓食的時候已經對整個水域有了充分的了解。這時它們早已知道需要在什麼地方覓食、什麼地方冬眠,雖然水溫在下降,但是它們覓食習慣變化不大!所以深秋季節在小水域作釣,釣位選擇上還不需要明顯變化,只有到冬季到來時才有所改變!
2、根據水域水深選擇釣位
這裡所說的水域水深是指水域的平均水深!當水域平均水深較深時,淺水區和深水區的水深有很大的水位差。受氣溫和地溫影響,淺水區與深水區的水溫之間也有一定的溫差,總體來講深水區比淺水區相對溫度要高一些,但是在食物上深水區又相比淺水區要缺乏的多!深秋季節魚在這種水域生活,既喜歡在水溫相對高的地方生存,又需要足夠的食物補充體能,所以它們常會游戈於水域深淺交匯的地方!也就是說在水位整體較深的水域作釣,釣位多選擇在水域深淺水的交匯處。當水域整體水位較淺時,淺水區與深水區的水深、溫差、食物豐富程度無明顯變化。這時在釣位選擇上還是以深水區為主,深水區相對給魚更多的安全感!
3、根據岸邊地勢選擇釣位
中秋以前我們根據岸邊地勢選擇釣位,一般會選擇岸邊凸出水中的鏵尖;岸邊凹進去的洄水灣;溝汊的中間;大壩的兩端等一些岸邊凹凸不平的釣點。但是深秋以後隨水溫下降,魚類洄遊、覓食的位置會越來越遠離近岸!上面提到的凹陷的洄水灣、溝汊的中間,離岸距離較近便不再適合魚類覓食生存。這時在釣點選擇上應多偏向於岸邊凸進水中的鏵尖;溝汊與大水面交匯處的轉彎;大壩的中間等一些水域面積較大、水位較深的地方!
4、根據水底地形選擇釣位
岸邊的地勢我們可以觀察的很清楚,能夠做出明確的選擇,但是水底的地形我們觀察不到!除了一些特別了解的水域,我們知道它的水底地形,在陌生的水域除了用自身的作釣經驗根據岸邊地勢判斷外,還可以通過前後左右多次找底分析水底地形!深秋季節在水底地形上要求平底釣凹陷(夏季為凸出);斷層釣下方(夏季為上方);陡坡往前釣(夏季為邊緣)。另外在水底狀態上釣泥沙底不釣石底(夏季相反),這是因為泥沙底比石底保溫效果強一些,水底相對溫度高一些!同時泥沙底耐低溫的浮游生物相對要多,魚類的天然食物相對豐富一些。
以上4點就是在深秋季節,如何根據不同的水域選擇釣位的一個分析。下面分析一下:如何根據不同的天氣選擇釣位!
深秋季節雖然沒有夏季天氣變化快,但也會出現一些大幅降溫、大幅回溫、大風等天氣!當天氣變化較大時也會直接影響到魚的覓食環境,所以在釣位選擇上也要隨之改變!
1、大幅降溫的天氣選擇釣位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也是一個釣友們關心的問題!上面說過魚對溫度變化非常敏感,當氣溫大幅下降前和降溫的當天,雖然水溫還不會有明顯下降,但是魚類已預知接下來的大降溫。為了能夠存儲足夠的能量應對降溫,魚類在降溫前或降溫當天會游至食物豐富的近岸淺水區大量覓食,這時在釣位上不宜選擇水位過深的地方!
當大幅降溫持續到第二天時,受氣溫影響水溫也有了明顯下降!魚類因水溫變化較大,會出現活躍度差、覓食不積極的現象,這也時大降溫後很多釣友感覺魚不好釣的一個主要原因!這時的魚類多會游至離岸較遠,相對溫差變化略小、溫度稍高的深水區。在釣位選擇上也多選擇陡坡、鏵尖、溝坎等水位較深的地方,並且適當釣遠!
當大幅降溫結束後的第二天,氣溫會有一個持平到回溫的過程。雖然說氣溫有了小幅度回升,但水溫卻沒有明顯變化,魚類還是躲在遠離岸邊的深水區。這時在釣位選擇上還時以降溫中的陡坡、鏵尖、溝坎等水位較深的地方為主!只有當氣溫連續回升後,水溫有了明顯的回升,魚類才會重新游回降溫前的水域覓食,這時在釣位選擇上也就可以選擇降溫前的釣位!
2、大幅回溫的天氣選擇釣位
深秋或初冬季節有時會出現連續大幅的回溫天氣,我們稱之為「小曖冬」!這種天氣如果把握好作釣時機、選好釣位,通常都會有一個好的魚獲!
當大幅回溫的當天,雖然氣溫有了明顯回升,但是水溫變化不大!魚類還是會在回溫前的水域活動、覓食,所以這時釣位選擇上無明顯變化。
隨著氣溫的持續回升,水溫也開始有明顯的上升。特別是在光照的作用下,近岸淺水區的水溫上升很快、很大,水溫的快速上升使耐低溫的浮游生物也變的多起來!魚類為了尋找食物補充能量,便紛紛游至近岸淺水區,特別是一些水草、蘆葦、雜物較多的地方。這是在釣位選擇上主要選擇有水草、蘆葦、雜物的淺水區,亮水區選擇水底多淤泥深淺水交匯處的淺水邊緣。
當「小暖冬」結束,氣溫開始下降時水溫下降並不明顯,這時釣位選擇無明顯變化!但是隨著氣溫的持續下降,水溫也下降到回溫前甚至更低。這時釣位就要選擇一些陡坡、鏵尖、溝坎等水位較深的地方了!
3、根據風浪大小選擇釣位
說到風天釣友們大都想到下風口!不錯,中秋以前的風天我們選擇釣位,一般都會選下風口。原因是下風口水溶氧量高,並且食物相對比較豐富!但是深秋以後的風浪天,我們在選擇釣位時就不能只考慮下風口了!什麼原因呢?
首先:深秋以後天氣變冷氣壓上升,水中的溶氧量變的充足。並且這時魚類覓食的食性有所改變,雖然覓食積極性還很高,但是卻逐漸傾向於含動物蛋白較高的腥味餌料或蟲餌,對一些天然的植物餌料慢慢失去興趣。所以說下風口在溶氧量和食物上已經不再吸引魚類!
其次:深秋以後的風天多為北風天,帶來降溫現象。特別是下風口風浪翻湧、空氣流動大,也就導致下風口的降溫相對快一些!這時魚類多會遠離溫度偏低的下風口,躲進深水區或溫度相對偏高的上風口。
從上面兩點可以看出:深秋以後的北風天,在選擇釣位時下風口已經沒有優勢,並且風浪過大時或降溫天氣還存在一定的劣勢!所以說深秋以後的風天選擇釣位還是以上風口為主!
以上3點就是在深秋季節,如何根據不同的天氣選擇釣位的一個分析!
我是大王的釣魚日記,原創手寫不易!如果您看完覺得有點意思,煩請加個關注。更多更好的釣魚問題及視頻,期待與您探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