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撒嬌的寶寶才最有心機
很多人都說,陪伴是安全感的重要來源,安全感缺乏的表現是不停地的哭鬧、搞破壞求關注。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安全感缺乏的另一種表現是,溫順、撒嬌、不停求關注。
比如:媽媽在做飯。
——媽媽,你看我搭的積木好不好?
——媽媽,我畫了一個蘋果。
——媽媽,你看我捏的變形金剛像不像?
這類孩子得到的陪伴一點都不少,他們不哭不鬧,謙卑有禮,但是,他們總喜歡一刻不停的撒嬌,尋求外界關注,通過得到「過度關注」來尋求歸屬感。
受到這個錯誤目標的和動機的影響,孩子認為只有當自己成為關注的焦點時,才能顯示自己的重要性和價值感。
因此他們會發展出各種得到關注的技巧,找各種讓別人為自己忙活的方式,可能有的方式可愛有趣、愉快好玩。
但不論「撒嬌」這個方式多可愛,其背後的心理動機很多父母卻不甚了解。
對你撒嬌是對你天生依賴
寶寶看見媽媽,就忍不住的想要和媽媽撒撒嬌,親一親、鬧一鬧,把自己對媽媽的愛毫不猶豫的全部釋放出來。
這是因為寶寶天生最依賴的人就是媽媽,他喜歡媽媽的味道,喜歡媽媽的微笑,喜歡和媽媽一起玩。其實孩子非常懂得察言觀色,大人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和判斷,媽媽是孩子心裡最信任的人,他知道媽媽是會隨時保護他、疼愛他的,是最為無條件愛他的人,所以他也會利用這一點跟媽媽撒撒嬌,擋都擋不住的天性使然。
撒嬌是為了讓你答應他的要求
在獨生子女的家庭里,父母更是將自己所有的鐘愛與厚望都集中到了這唯一的一個孩子的身上。正因為父母的萬千寵愛,孩子開始變得喜歡撒嬌,任務撒嬌就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其實,有時候愛撒嬌的孩子也是蠻不講理。
撒嬌是孩子缺乏安全感
心理學家根據對200個家庭的跟蹤調查發現,孩子之所以撒嬌,最大的心理動機是缺乏安全感。換句話說,孩子撒嬌不是因為父母對他的愛,而是父母對他的愛不夠。
孩子需要通過媽媽的陪伴來建立「首要幸福感」(首要幸福感是指孩子完全確信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是明確地、毫無疑問地堅信爸爸媽媽永遠無條件地愛自己。)
當媽媽陪伴的時間很少時,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因此當見到媽媽時就會更加迫切地粘著媽媽。
孩子撒嬌是渴求愛
很多孩子會有自己特別喜愛的玩具娃娃或毛絨玩具,必須抱著它才能入睡,即使弄髒了也不願意放手。這種感情依賴很大部分等同於撒嬌。當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這些玩具或物品對孩子而言顯得尤為重要。這往往是安全感的投射,是對父母缺席時的感情彌補。所以說,面對孩子撒嬌,父母一定要意識到,有可能自己對孩子愛的方式出現了問題,需要及時調整。
撒嬌也是孩子表達情感的一個方式
研究表明,孩子在6歲前,他們的思維和行為都是難以控制的。幼兒的情緒還具有外露性,他們的喜、怒、哀、樂統統表現在臉上,絲毫不能加以控制和掩飾。
很多時候孩子朝著母親撒嬌會覺得與人接觸非常的快樂,因為母親往往都是疼愛孩子的,會在孩子撒嬌的時候溫聲細語,會滿足孩子的一些要求,於是孩子會感到滿足!
面對「撒嬌」的孩子媽媽該怎麼辦?
1、經常給寶寶擁抱,滿足他的必要需求
想要寶寶健康快樂的成長,有健全獨立的人格,首先要給寶寶足夠的安全感;
因此,媽媽一定要多陪伴寶寶,當寶寶表現出對媽媽的依戀時,不要吝嗇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並儘量滿足他的需求。
但需要注意的是,滿足孩子的需求,不等於滿足他的所有「要求」,如果父母對孩子百般遷就,反而對孩子成長不利。
2、寵愛而不溺愛
一定要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及時為其立規則,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壓根兒就不能做的;要讓寶寶也明白的清清楚楚。
在不越線的基礎上,寶寶撒撒嬌又何妨?在越線的前提下,寶寶再撒嬌,媽媽也要堅定哦,因為這樣才是對寶寶更負責任。
3、父母共同育兒
在很多家庭中,媽媽才是育兒的主角,爸爸很少參與,或者爸爸只是扮演「黑臉」的角色,這些都會造成孩子對爸爸的疏遠和對媽媽的過度依賴,也就很容易出現「撒娘嬌」、「見娘愁」的狀況。
只依賴著媽媽,對於男孩的成長非常不利,出現不必要的性格缺失;而對於女孩來講,也會出現安全感的缺失。
4、讓孩子學會自己動手
在日常瑣碎的生活中,培養孩子安全感最重要的一點是:讓孩子在生活里,多為自己做主、做事情。比如他喂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書包……任何孩子都可以自己做出選擇,孩子可以做的,都讓他充分動手嘗試,每一個環節、每一次過程都能為他增加一分安全感。
所以,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就可以放手讓孩子為自己做事情,不要催促孩子,不要計較結果如何,讓他失敗、學習、累積經驗、獲得自信。
5、創造分離的機會
如果寶寶特別粘媽媽,媽媽要適當創造短期分離的機會,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適應分離。比如讓孩子多和爸爸或其他家人共處,但一定要讓孩子知道,媽媽的離開並不代表媽媽不愛寶寶了,而是因為工作等原因必須要離開一會兒,媽媽會很想念寶寶的。
安全感不等於無條件的愛、不等於無時不刻自我犧牲式的陪伴。孩子對媽媽的依戀是天性使然,家長們大可不必因此而覺得孩子缺乏獨立性,只要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並加以正確引導,「撒嬌」反應出來的安全感並不會變成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