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經典名句:人類智慧的結晶,博大精深,值得反覆品讀

2019-05-24     一道一世界

《周易》被冠以「群經之首」,是我國最古老的典籍之一,蘊涵著無窮的智慧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可以說是我們傳統文化思想道德的源泉。《周易》一書包括《易經》和《易傳》兩個部分,《易經》是周文王所作,《易傳》則是儒家所作,反映的是孔子思想,後來儒家把《周易》奉為儒家經典,又形成了易學。作為炎黃子孫,對於《周易》這部經典不可不讀,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其中的經典名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古人講天人合一,人要和大自然融為一體,一切按自然規律做人做事,才會符合大道。宇宙天體,從來沒有停止過運轉,作為君子,也要效法天體,勤於修德進業,活到老學到老,永不停歇;君子要像大地一樣敦厚寬廣,無所不包,滋養萬物而從不居功自傲。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做一件善事容易,難得是一輩子做善事。量變才會質變,聖賢的名聲不是一蹴而就,都是一點一滴慢慢積累善行,才會萬古留名的;做惡事,也不是馬上就會得到報應,總要等到積累到一定程度,才會引來殺身之禍的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物極必反,盛極必衰。人在順風順水的時候,很難有所進取,一旦遭遇挫折苦難,往往能激發人的潛能,有所開悟,等困難得到化解,一切變得通暢無礙,人的德能也必有相應的提升,為人處世也就能符合大道而長久了。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什麼道?看不見,摸不著,沒有具體的形狀和物體,是抽象的,意識的,理論的,像老子說的「道」,孔子說的「仁」,釋迦牟尼佛說「萬法唯心」,大道無形,是為形而上;相反,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器物、事業,都屬於形而下,現在人注重現實、金錢、物質,就屬於形而下。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同類的鳥兒會一起飛翔,同類的野獸也會一起同行;志同道合的君子喜歡共同修德進業,臭味相投的小人也喜歡聚在一起為非作歹。所以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自己怎麼樣,看看你身邊結交的朋友就知道了。

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

君子,也可以說頂天立地的大丈夫,一定為人正直,公平待人。與富貴之人相交,絕不諂媚奉迎,與貧賤之人交往,也絕對不會輕視褻瀆。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團結就是力量,只要兩個人一條心,那就能發揮出很大的力量。古往今來例子舉不勝數,凡是成功的人士,必定有幾個和他同心同德一起做事業的知己。比如劉邦,能打下天下靠的也是蕭何、張良幾個核心人物;劉備能三分天下,靠的也是關、張、諸葛亮等幾個鐵桿支持者。再到家庭,如果夫妻能夠同心同德,也必定家庭興旺,生活幸福。若是同床異夢,結果只能家道衰落,甚至妻離子散。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乎下,無所得矣。

無論做學問還是做事業,起先我們都要定個目標,這個目標一定要定的稍微高一點,這樣才能更加嚴格要求督促自己,但也不能脫離實際,好高騖遠。這樣即使我們目標沒有達到,也會得到比較滿意的結果,如果目標制定太低了,雖然以為容易實現,但往往因為疏忽懈怠,導致最後一無所得。尤其在孩子學習上,也要講究循序漸進,平常考八十分,下次就定九十分,孩子就會朝九十分努力,即使考不到,只要努力了,也會考到八十五分。假如定一百分,他會覺得沒有希望,定八十五分,他就不會當作一回事,不會用盡全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3wxrmwBvvf6VcSZWQ_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