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培養孩子的同理心,父母應該這樣做

2019-06-12     心理相先生

有一次,晚飯過後在小區公園散步,看到這樣一幕:一個三四歲左右的小女孩,在小道邊一個人玩,突然她看到不遠處一個剛學走路的小弟弟不小心摔倒了,於是趕緊跑過去把他扶了起來。

這時候那個小弟弟的爸爸也急急忙忙的趕過來了,這位爸爸自己跟朋友聊天,孩子走開了,沒有及時發現。

他很抱歉沒有看好自己家孩子,並很有禮貌的向小女孩說謝謝,沒想到小女孩說:「叔叔您不用客氣,您應該先看一下小弟弟,他一直在哭,他肯定很痛,不知道摔傷了沒有」。

正在這時候,小女孩的爸爸也找過來了,旁邊的幾個大人也迎了過來,夸小女孩真懂事。

而我卻覺得這個小女孩的同理心真強。

同理心就是對他人情緒與感受的理解,以及對他人的情緒感受能做出恰當反應的能力,而故事中的這個小女孩這一點就做的的非常棒。

心理學家認為,同理心是社會交往的基礎,也是道德感的源頭,調節人際關係、協同合作都少不了它。

發展心理學認為,同理心作為一種能力,在孩子一歲到三歲之間會有一個快速發展,而與父母等大人的互動就是他們發展同理心的重要依據。

那要培養孩子的同理心,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1、父母給孩子做示範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更是孩子最主要的學習方式之一,而孩子模仿學習最重要的對象就是父母及家人,所以身為家長,自己要有同理心,要懂得尊重孩子,要學會理解和感受孩子的情緒。

這方面家長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對待孩子的時候,不要過度揣測孩子,而是要了解,最後做到理解。比如孩子不想吃飯,還發脾氣,這時候父母不要一上來就拿起「道德的大棒」一頓操作,比如這樣的話語:「你這孩子,你怎麼能這麼沒有規矩呢?你是不是又想要零花錢,你不知道浪費糧食是可恥的嗎?」。

父母要做的是儘量心平氣和的和孩子溝通,詢問他原因,理解他背後的訴求。

正如心理學家史蒂芬吉利根說的,表面行為或有好壞,但是背後的動力沒有欠缺。

對待孩子這個特殊群體的時候,父母更需要秉承這個理念,去探尋他行為背後的原因。

只有嘗試著去溝通,了解、理解,孩子的情緒與訴求才能被父母看見,而對孩子而言,看見就是一種愛,就是一種接納。孩子體驗到被看見與被接納,他就會把這種美好經驗內化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去感知別人,去理解和共情別人。

其二,除了理解與共情孩子,家長也要理解與共情他人,比如其他家人、朋友,街坊鄰居,乃至陌生人,所謂身教大於言傳,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孩子很重要。

比如,我們鄰居家的老奶奶身體不方便,上下樓不容易,有一次我和我們家孩子要出去玩,碰見老奶奶要去扔垃圾,還要買瓶醋,我就對她說:「您回去等一下,我正好要下去,馬上就給您送來」。於是我就主動承擔了這個任務,帶著孩子扔垃圾、買醋,整個過程,我並沒有說什麼,但是對於理解別人,感受別人,主動施以援助,我想已經在孩子心裡種下了一顆種子了。

2、多跟孩子談心

很多大人會忽視孩子的內心變化,往往把注意力聚焦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的事務上,比如,孩子是不是吃飯了,是不是完成作業了等,但往往缺少跟孩子真誠、平等的溝通。

沒有真誠、平等的溝通,孩子的心事大人往往就不得而知,孩子自己體驗不到被理解與共情,就不會主動的理解、共情他人,他的同理心也就發展不起來。

要真誠、平等的交流,大人就要俯下身來,不要高高在上,以大人看孩子的姿態來和孩子交流,要嘗試和他們做朋友,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

比如,平常可以抽出一個固定時間,和孩子談論學校里發生的事情,孩子開心的就和孩子一起愉快的討論,孩子不高興的就嘗試著理解孩子,幫他走出負面情緒。

3、利用假裝遊戲

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假裝遊戲是孩子體驗外部世界的主要方式,所以要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家長就要利用好假裝遊戲。

比如家長可以和孩子玩坐公交車給老爺爺讓座的遊戲,讓孩子扮演一個顫顫巍巍、腿腳不便的老爺爺,模仿老爺爺,體驗他的行動不便,爸爸和媽媽扮演其他乘客,給老爺爺讓座。通過整個過程,體會老爺爺的感受和情緒。

當然還可以扮演其他場景下的心理和行為,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和共情他人,以增加他的同理心。比如一家人分角色扮演學生和老師,或者模擬同學之間的衝突,在遊戲中,教孩子怎麼樣去識別情緒,理解他人,做出符合社會道德與法律要求的行為選擇,體現出同理心。

最後,我還是想說育兒先育己,大人若想培養出一個富有同理心的孩子,自己就要先發展出豐富的同理心。可喜的是科學研究表明同理心的發展會貫穿每個人一生,所以為了自己和孩子有一個更好的成長和發展,那就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作者:相先生,心理諮詢師、今日頭條簽約作者、青雲計劃月度優質帳號獲獎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3mMrGwBvvf6VcSZUd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