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稍長10分鐘瀏覽)
【08:28:16 7-12-2020】【經濟日報:階段性政策退出不代表貨幣政策轉向】近段時間,關於貨幣政策是否會在下半年轉向「收緊」的討論較多。在7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召開的上半年金融數據發布會上,央行貨幣政策司副司長郭凱表示,前期特殊的、階段性的政策在完成使命後將退出。事實上,階段性政策退出,並不意味著貨幣政策轉向,也不意味著下半年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將有所減弱。
國際基本面:
新冠病毒今年將使全球最已開發國家的債務水平平均提高近20個百分點,破壞力較金融危機高出幾近一倍。美國、日本、義大利和英國等14個國家進行了研究, 其中,義大利、日本和英國的債務增幅料最大,分別為GDP的約25個百分點,美國、法國、西班牙、加拿大和紐西蘭的債務增幅約為20個百分點。若不能降低債務水平,信用狀況較弱的國家將更容易受到未來經濟或金融衝擊的影響,主權信用評級也將被調降。
上周,李迅雷曾表示,貨幣超發將帶來兩個問題:一是全球債務危機,另一是貨幣貶值。美元大量超發,並不能解決美國經濟的問題。但美國政府的槓桿率還不算高,最高的是希臘、義大利、葡萄牙等歐元區國家。由於持續低迷的經濟疊加不斷擴張的債務規模,歐洲主權債務風險開始大幅上升。如果未來爆發主權債務危機, 大機率會是歐洲先爆發。
金本位制導致了其他央行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喪失,從而造成了更廣泛的貨幣緊縮。紙幣時代,想要維持泡沫,印鈔就好了。當前,各國在政策上,不論是為企業提供流動性,還是減稅,救助低收入群體,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方向均為阻斷經濟受重創從而引發負向循環,這必將是有效的。而美國就更不用擔心了,美國可以用今天印出來的美元解決昨天惹出來的麻煩,對美國來說本質上「不缺錢」,不存在沒錢的情況,它有自己的印鈔機,而且後果由全球承擔,其他眾多國家卻是做不到這一點的。自疫情爆發以來,美聯儲斥資了數萬億美元來支撐經濟發展,這些舉措緩解了市場動盪,將搖搖欲墜的市場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同時,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也飆升至超7萬億美元。
二戰以後,許多發展中國家沒能擺脫「低收入陷阱」或「中等收入陷阱」,一個主要原因是其在制定發展戰略和轉型政策時,照搬西方所謂的主流發展理論,忽略了自身實際情況和理論的適用條件。自20世紀80年代拉美債務危機以來,一些西方國家和多邊機構強迫發展中國家接受「華盛頓共識」開出的「藥方」。這套方案淡化國家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主張採用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的「休克療法」來進行全方位的體制改革。實踐證明,「華盛頓共識」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不是經濟的快速增長,而是大量的企業破產、嚴重的失業問題和國際收支的惡化、社會的不穩定。
國內基本面:
受新冠疫情影響,中國外部經濟景氣在2020年4月份大幅下行至歷史低位,此後開始回升。 全球經濟觸底, 金融市場有所恢復, 全球經濟正在艱難的復甦進程當中。
1、受新冠疫情影響,中國外部經濟在2020年4月份進入最差時刻,5-6月各國有不同程度反彈,整體活力孱弱,失業率仍在較高水平。2020年4-6月中國外部經濟綜合CEEM-PMI分別為37.5、40.5和48.9。
2、金融市場有所恢復。全球金融市場波動性下降,各國股市均呈現回升趨勢,但尚未恢復至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前的水平。主要發達經濟體的貨幣市場利率或有所下降或波動較小,國債收益率窄幅波動。多數新興經濟體貨幣貶值,部分貶值幅度較大。美元指數自5月下旬以來出現明顯回落,日元、歐元表現相對穩定。
3、全球經濟正在艱難的復甦進程當中。不同的社會和經濟治理能力使得各國接下來的經濟走勢有更大分化。疫情仍然是經濟復甦最大的威脅, 疫情中企業資產負債表的嚴重受損會持續地拖累經濟復甦。
4、 我國經濟面臨多重挑戰和風險:
第一,出口部門復工復產受到外部供需約束,出口和相關部門就業面臨挑戰。境外疫情暴發從兩個方面限制出口部門復工復產。一是外部需求限制。即使人員全部回到生產場所,企業可以實現復工復產,但是如果沒有訂單,企業事實上也實現不了完全復工復產。二是產業鏈約束。境外抗疫行動可能導致其生產活動暫停或者開工不足,無法對我國的生產活動提供必要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從而導致我國企業即使有需求也難以實現復工復產。
第二,正常國際交流受阻。出於防範疫情的考慮,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經濟體對跨國旅行都採取了更嚴格的限制,國際航空流量大幅萎縮。大量跨境活動和人員流動不得不擱置,這不僅是對旅遊、交通行業的沉重打擊,對國際交流也是沉重打擊。
第三,疫情環境下各國極端情緒和民族主義情緒上升,國際經貿合作遇到更大困難。疫情進一步激化了國內各種矛盾,一些政客為了逃避責任或者贏取某些極端情緒,將責任甩鍋給國外。這給疫情中本已脆弱的國際經貿關係雪上加霜。
第四,海外投資風險上升。一帶一路沿線的有些國家目前面臨嚴重的疫情衝擊和經濟大幅惡化,這些國家的償債能力也大幅下降。有些國家試圖利用這個機會逃避債務。
日本經濟受疫情衝擊衰退加劇。2020年第2季度,製造業PMI較上季度再次下降7.0至40.1,連續6個季度處於榮枯線下方,表明市場收縮態勢持續且加劇;服務業PMI較上季度大幅下降12.9至31,出現嚴重收縮。5月, 日本失業率(季調)為2.9%,較上月提升0.3個百分點,這也是40個月以來的最高值。從商業銷售額看,2020年4-5月一般商品零售額和汽車零售額同比增長率分別為-37.0%和-29.5%,出現斷崖式下降。投資各領域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出現比較嚴重的負增長,機械設備相關投資同比負增長較之前更加嚴重。2020年4-5月工程機械出貨金額同比增長由第1季度的-17.5%大幅下滑至-35%。日銀短觀第2季度預測指數為-18,實際指數為-31;第3季度預測指數為-34,這說明景氣收縮大大超出企業預期,並且在未來更趨悲觀。
東協國家第2季度經濟觸底,下半年有望回升。2020年第2季度,疫情衝擊在東協和韓國地區漸趨明朗。印尼、新加坡和菲律賓累計確診人數較多,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總體穩定,其中泰國和越南始終未出現大規模疫情爆發,韓國第2季度疫情未現復發。雖然第2季度新增病例較多,但疫情總體可控且優於全球,經濟重啟已開始。第2季度, 東協整體製造業PMI大幅下降至36.6,較上季下降11.2;PMI所反映的景氣程度預示著經濟在第2季度探底,在下半年有望出現進一步回升。金融市場帶來的逆風疊加疫情,仍將對區域的財富和私人需求產生持續的負面影響。儘管步伐不同,區內各國均已開始放鬆社會隔離限制,本季經濟政策重點也從疫情紓困全面轉向經濟復甦支持。預計2020年下半年,東協及韓國地區有望領先全球復甦。
全球金融市場波動性下降。伴隨美聯儲推出開放式QE並通過PDCF、大規模回購、貨幣互換等工具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市場流動性緊張得到明顯緩和,TED利差持續下滑,各類資產價格走勢恢復正常模式,VIX指數也較3月份明顯下降。6月底,TED利差在0.15%左右,恢復到了2020年2月之前的正常水平。因美股再現數次下跌,VIX指數在6月份出現了小幅回升。6月30日,VIX指數為30.43%,較3月份大幅下降,但依然明顯高於疫情爆發前水平(20%以下)。
近期俄羅斯盧布因油價企穩回調不再貶值,而其他貶值較大的貨幣仍未見企穩跡象。當地疫情加劇蔓延使得上述貨幣貶值國面臨大規模資本流出,貨幣大幅貶值。如果疫情仍然得不到緩解,需要關注部分新興經濟體發生貨幣危機的可能。
展望與對策
疫情依然是外部經濟復甦最大威脅。中國外部經濟環境的底部是4月份,此後各國經濟惡化幅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放緩,經濟景氣程度、銷售和生產等重要經濟指標有不同程度地回升。如何取得防控疫情傳播和恢復經濟之間的平衡成為各國最突出的政策挑戰,對各國社會治理水平構成了極大挑戰。有些國家能在基本控制疫情的情況下恢復經濟;有些則一直難以有效控制住疫情,防控措施的反覆對經濟恢復帶來壓力。目前流行病學家普遍認為疫情難以在短期內消失,不能排除年內再次大面積傳播的風險,這也是當前全球經濟復甦面臨的最大威脅。即便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有些行業和部門在疫情中受到的損失也難以挽回,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嚴重惡化,企業需要較長的時間恢復到健康的資產負債狀態,這個期間內企業投資會持續保持在低迷狀態。勞動力市場很難在短期內立刻恢復到正常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