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古稱「興化」,南少林曾居於此。然而發展到現代,歷史悠久的莆田卻未如預料中走向一般歷史文化名城走的路。
如今提起莆田,最為人所知的可能還是莆田系醫院:發家於東莊鎮,從莆田出走的游醫們已拿下了全國大半民營醫院。
但莆田兩個字蘊含的能量並不僅限於此。
在莆田當地,以下轄地名命名的「幫派」,粗略估計就有五個:東莊醫療幫,忠門木材幫,北高珠寶幫,安福假鞋幫,南門幫。
除了醫療幫,另外四個也並非等閒之輩:其中,忠門木材幫此前就被媒體曝出壟斷了全國90%的木材交易,不僅把木業做成當地的支柱產業,還成為國際木材市場不可忽視的供應商。
與其它商幫相似,木材幫同樣是以家族為單位,上下游聯動,最終建立一個商幫。
1
最早起源
莆田忠門鄉下的蒸籠生意
1980年前後,三三兩兩的忠門人開始背上幾個蒸籠走南闖北。忠門蒸籠是一門有著200多年歷史的手藝。他們從莆田出發,一路跑到上海、北京、東北、內蒙。
賣蒸籠雖然沒有讓莆田人富起來,但卻給了他們比金錢更難得的市場信息和闖市場的經驗。莆田人敏感地捕捉到改革開放的中國就像偌大的工地,到處在建高樓,到處需要鋼筋水泥木材。
對木材有著天生好感的莆田人把目光瞄向了大森林。
2
賺取第一桶金
東北興安嶺和西南深山老林
中國木材最豐富的地方,不外乎兩個地方:一是東北的大小興安嶺,二是西南的深山老林。
莆田人憑著做蒸籠積攢下來的商業經驗,毫不困難地找到了這兩個地方。
莆田人在東北
據統計,莆田在東北經營木材,人數最多時達到10萬人。
大小興安嶺的溝溝坎坎留下了無數莆田人的足跡,其中東到牡丹江,西到滿洲里,北到漠河,到處可以聽到發聲獨特的莆田口音。
莆田人在大小興安嶺挖到了"第一桶金"。他們通過市場,把東北的樺樹、落葉松源源不斷地運到北京、上海等基礎設施正搞得紅紅火火的大城市……
後來,莆田人的經商版圖越來越大。從北京到整個華北,從上海輻射到長江流域。
木雕已經成為莆田的支柱產業之一
如果說,莆田人到東北是把那裡的森林作為建築用材來賣,那麼,莆田人跨入西南,則是把當地的檀木等貴重木材作為藝術材料來賣。
莆田木雕聲名遠揚,正得益於這些莆田人把一批批貴重木材運到老家,為家鄉工藝大師們的作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創作材料。
現在,木雕已成為莆田市的另一個支柱產業。這也許是莆田人經營木材意想不到的一個傑作。
3
走出中國
繼續森林與財富的神話
上世紀90年代中國人開始認識到森林資源對於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國家提出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的要求。曾經是木材資源最豐富的東北、西南轉眼間成為國家重點保護區。這無疑給以經營木材為主營生意的莆田人重重一擊。
但也有少數莆田人從中窺探出更大的商機---國家實行天然林保護工程,國內木材必然更加緊缺。木材的供求關係必然有利於供方,只要開拓林源就會有更大的生意。
莆田人從國外進口木材,貨源產地遍布全球各大洲
於是,一批經過市場洗禮的莆田人走在了前頭,把目光盯到了中國的鄰居——俄羅斯和緬甸。這兩個國家的木材分別與中國的東北和西南地區的木材相似。
完成了原始財富積累的莆田人當然有能力也有財力。他們組成公司,買斷俄羅斯和緬甸的林區,在當地伐木,然後再運到國內。沿著早已設計好的經營路線,繼續講述森林與財富的神話。
如今,莆田人的眼光不再限於俄羅斯和緬甸,而是跨出了亞洲,邁向了全球。在北美、非洲、歐洲、南美等地區,不難發現他們的身影。
如果說,當初莆田人到鄰國去尋找林源是被迫的,那麼在事業發展的第三階段。他們到更遙遠的國外去買木頭,則是主動出擊、未雨綢繆了。
END
說一說
從上世紀70年代末起家,在30多年的經營里,上遊資源到下游的銷售網絡,莆田木材幫的行業地位已經根深蒂固,外人已經很難插足。
和讓人驚訝的莆田醫療幫的崛起一樣,木材幫也有著同樣顯著的草根氣質,但在過去30多年以及更遠的將來,他們在大興土木的中國,大有用武之地。
莆田木材經銷商的發跡,與其說是他們選擇了市場,還不如說是市場選擇了他們。(轉載 / 中國木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