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生長的野生魚,如今越來越被人推崇,被看做是「原生態」的上佳食材。
許多釣魚愛好者,釣獲大魚回家,往往
然而下面這位江西釣友,在贛江里釣魚時,釣起來一條野生大鯉魚,卻讓人頗為「噁心」...
江里釣起大鯉魚,鱗片鮮亮,野性十足,然而掰開魚嘴,釣魚人卻看呆..
原來,這條魚的嘴裡,有一大群的「小黑蟲」,豆粒大小,烏黑髮亮,有些像是小螞蟥——似乎還在蠕動...
部分「小黑蟲」從鰓殼中滑出,看起來非常嚇人,這魚還能吃嗎?
確實,這條大鯉魚雖然看起來非常健康,也能在水中遊動覓食,但是很顯然,這些小蟲子並非其身體組織!
——這些是寄生蟲嗎?
事實上,這似乎是一種叫做「湖蛭」的小型寄生蟲,寄生在魚類等水族的鰓部、魚嘴中——它們吸食魚身血液中的營養為食,但不會殺死宿主。
這種寄生蟲高溫長時間烹煮可殺死,食用後是否對人體有害暫時不得而知,但是為了保險起見,釣到這種魚儘量不要食用——也不建議放回水中,可就地掩埋。
這裡也提醒大家,野生魚雖然是純天然生長,但是因為缺乏強制性檢疫流程,寄生蟲、染病的潛在風險比魚市上的養殖魚要高。
因此,在垂釣、捕撈野生魚,帶回食用時,一定要小心檢查魚身外表,並且在料理清晰時,也須注意其體內、臟器是否有寄生蟲等...
當然,野生魚作為「水中精靈」,其價值不僅僅在於食用,放歸江河,其生態價值更能體現。
漁獵雖然是人類天性,無可厚非,但其實在垂釣、捕魚過程中,將活得的野生魚放回自然水域,即避免衛生為題,也有利於生態保育,也是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