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文末有下載方式)
報告綜述:
高空作業平台主要需求來自於高效率建設、高標準建設的高端製造和服務行業, 隨著相關新興產業的高速發展,我國高空作業平台仍有 8-10 年的高速增長,預計 未來每年有 35-40%復合增長率。
我國高空作業平台行業仍有8-10年的高速增長,預計未來每年有35-40%復合 增長率。2015 年以來行業高速發展,主要來自面板製造、物流、新能源汽車 等新興產業廠房建設的需求。租賃商作為連接設備商和終端需求的橋樑,目 前呈現多方面變化:1由於租賃商數量大增,短期上量太快,18 年剪叉租金 下降10%-15%,Q1下降5%-8%,國內租賃價格較日本韓國仍然偏高,預計仍有15-20%下降空間;2大租賃商往往具有規模優勢,設備向租賃商龍頭集中是 產業趨勢,預計未來國內頭企業降仿效國際品牌通過收購、合併等方式擴大 自身規模;3受益於產品製造技術的發展,租賃商擁有的設備種類將繼續豐 富,臂式平台保有比例將進一步提高,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當前租賃 商競爭激烈,短期內將催生大量設備需求,供不應求下新租賃商往往也會選 擇設備新進入者,但拉長時間看,隨著頭部租賃商份額逐步提升(不斷淘汰 中小租賃商),只有與頭部租賃商持續合作的頭部設備廠商才會最終受益。
臂式成為新戰場,鼎力有望復刻剪叉優勢。復盤歐美設備行業演變發現:1 目前國內臂式僅占比10%(歐美30-40%),臂式占比逐步提高,是產業升級 的必然選擇;2國內90%以上應用場景仍為建築領域(美國非建築領域應用占 比30-40%),未來有望拓展非建築應用領域,打開新市場;3國內主流仍為 柴油驅動,而國際市場剪叉83%、臂式39%為電力/混合驅動,驅動方式的替 代也是發展必經之路。目前國內臂式已成為新戰場,各家主動擴產跑馬圈地, 如JLG、Genie、中聯、徐工等紛紛擴產。鼎力新臂式有望復刻剪叉統治地位: 1產品設計重心下移,故障率接近為零,平穩度比進口產品更好;2載重量 加大,提升產品效益;3鼎力新臂式各型號結構件90%通用,底盤件、電器元 件等都通用,極大降低租賃商成本。據了解鼎力新臂式試用期兩三個月沒有 故障,質量控制非常好,20 年有望大放量。
報告摘要:
一、方興未艾:高空作業平台行業高速發展期
1.1 傳統登高設備替代者,產品應用場景廣泛
高空作業平台是指滿足建築、設備安裝、維修等行業高空作業需求的可移動性作業平台。
根據國家標準 GB/T 3608-2008《高處作業分級》規定,高處作業是指在墜落高度基準 面 2 米以上(含 2 米),有可能墜落的高處進行作業。高空作業機械是滿足高處作業需 要的專用設備,能將作業人員、工具、材料等通過作業平台舉升到指定位置完成安裝、 維修操作,同時保障作業人員的安全。作為高空作業機械的一類,高空作業平台以其經 濟性、安全性、效率性的特點,正在逐步替代腳手架、吊籃等傳統高處作業設備。高空 作業機械種類較多,按照底盤性質,可分為高空作業平台和高空作業車兩大類:
(1)高空作業車:高空作業車的作業裝置與汽車底盤聯結在一起,一般採用二類汽車 底盤加裝部分改裝而成,因而造價相比高空作業平台更為昂貴,其優點在於移動較為快 速方便同時可以用於長途機動之中。目前主要用於電器檢修、高速公路、造船、建築、 園林等方面。
(2)高空作業平台:高空作業平台沒有汽車底盤,是獨立的作業裝置,如果需要遠距 離作業,則放置在汽車上運輸。按照底盤動力劃分,高空作業平可劃分為自行走式、移 動式、固定式,若進一步按照舉升結構細分,目前市面常見,直臂式、曲臂式、剪叉式、 鋁合金桅柱式、門架式這幾類高空作業平台。
高空作業平台應用場景更廣,是趨勢主流。由於不必考慮底盤穩定性和承載能力等限制 性因素。高空作業平台相較於高空作業車在在舉升結構、行駛動力等方面具有較大的靈 活性。相較於高空作業車,高空作業平台在設計生產時不必考慮汽車底盤穩定性與承載 能力,因而在行駛結構,舉升動力等方面有較大的靈活性,能夠適應大量作業場合的需 求。高空作業車的應用領域主要還是在電力、園林等方向,但是高空作業平台則覆蓋了 建築施工、大型設備檢修、室內室外作業、倉儲物流等許多下游領域。
剪叉和臂式作業能力差異較大。為了能更好地適應各種應用場景,高空作業平台的設計 規格不同,作業能力差異較大,產品單價分布在幾萬至幾十萬區間。以最常用的剪叉式 和臂式平台為例,臂式平台的生產是為了更高高度的作業,在設計過程中必須對臂架截 面設計和臂架受力變形等因素進行考慮,限制了臂式平台的載重能力;而剪叉式平台穩 定性較好,同時作業高度低於臂式平台,因此載重能力更加優秀。根據 Access International 2018 年鑑,作業高度在0-20米的剪叉式平台有 485 款,占比 89%,而 作業高度在 10-30 米的臂式平台有 319 款,占比 80%。而從載重量上來說,臂式平台 載重量集中於 0-300 千克,剪叉式設備載重量多分布於 300-600 千克。
1.2 安全性為核心:普及為必然趨勢
高空作業平台的普及是必然趨勢。傳統地登高設備,如腳手架等,往往需要工人在逼仄 的空間內頻繁地上下,使得高空墜落成為行業的重要安全隱患,而高空作業平台有效地 杜絕這類事件發生。上世紀 70年代日本每年墜落死亡人數約800人,隨著高空作業設 備普及,2009 年墜落人數下降至 147 人;巴西於1997年出台 NR18 法案,對高空作 業安全作業防護進行嚴格規定,並在2007年強制要求使用高空作業平台,法案出台後, 巴西每年每 10萬建築工人的平均事故死亡率從2000年的 11.3 人下降到 2010 的 6.1 人;而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OSHA)在對腳手架高度進行限制後,工地高空跌 落的死亡事故率下降了 60%。
我國也將逐步取代傳統登高設備。目我國腳手架使用量占世界總量的 60%,高空墜落 成為工程建設領域最大隱患。根據住建部披露的2018年房屋市政工程生產安全事故信 息顯示:共發生房屋市政工程生產安全事故 734 起、死亡 840 人,按事故類型劃分, 高處墜落事故為 383 起,占比 52.2%。近年來國家越發重視安全生產,對事故單位的 罰款金額更高,對負責人的處理更為嚴格,而企業經營者和施工人員對於安全生產的意 識也越來越強。建築領域的安全需求將會推動高空作業平台快速發展,逐步取代傳統登 高設備。
1.3 經濟性為主打:行業在加速發展
未來我國用工短缺、勞動力成本繼續提升將是確定事件。隨著我國老齡程度加劇,青年 一代從事建築行業的意願下降,近年來建築業從業人員數呈現下降趨勢,從2014年 6109 萬人的高點下降至 2018 年的 5363 萬人。同時,用人成本也在不斷上升,建築工 人人均工資從2013年 4.2 萬元上漲至 2018 年 6.1 萬元,年復合增長率 7.7%。未來人 口生育率可能仍停留在較低水平,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快,「劉易斯拐點」的效應 將會顯現,而城鎮化率的提高,惠農政策不斷落實等因素使得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轉 移的步伐放緩。兩者疊加下,用工短缺、勞動力成本繼續提升將是確定事件。
高空作業平台的使用,可以減少對工作人員的需求,降低人力成本。從作業模式上來說, 腳手架需要一個工人作業,兩個工人在底部進行推拉,而使用高空作業平台,一個人就 可以完成三個人的工作量。以完成某 20 米高建築工程為例進行測算,需要租賃360套 腳手架,總工時為 60 個月,工程總費用為 45.4 萬元,而通過租賃臂式高空作業平台, 一名工人可以完成三名工人在腳手架上作業同樣的工程量,工程總費用為44萬元,節 省了 1.4 萬元。
除人力成本外,運營成本也大幅降低。傳統腳手架在轉移工作地點時需要拆卸與重新安 裝,高空作業平台可以自行轉移工地,改變作業地點,靈活性更強,提高了施工效率, 大大縮短工期,以西安三星電子晶片項目一期工程為例,在引入高空作業平台進行作業 後,工程工期縮短了兩個月,工程費用節約了 7000 余萬元。總體而言,相較於腳手架 等傳統作業設備,高空作業平台能夠滿足行業發展對於安全性、經濟性、效率性的核心 需求,從而成為腳手架的良好替代產品,未來市場空間廣闊。
1.4 國內行業存量小需求大,處於高速成長期
1.4.1 行業處於高速成長期,市場成長空間較大
我國高空作業平台行業目前進入高速成長期。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2013-2017 年, 國內高空作業平台銷量年均增速約為 40%,2017 年增速達到 50%,行業銷量約為 1.7 萬-1.8 萬台,2018 年行業銷量超過 3 萬台,預計 2019 年銷量超過 4.5 萬台,行業處於 快速成長期。
2018年底我國約保有10萬台高空作業平台,但相比其他國家,數量仍然較少。根據 IPAF 的數據,目前全球高空作業平台保有量約為 110-120 萬台,其中美國保有 55-60 萬台,歐洲十國 25-30 萬台,日本保有量超 10 萬台。就設備保有密度而言,美國建築 業每產生 1 億元的建築業產值,就對應 7.06 台高空作業平台;歐洲十國每產生1 億元 的建築業產值,就對應 3.26 台高空作業平台;但中國每產生1 億元的建築業產值,僅 僅對應 0.3 台高空作業設備,約為歐洲保有密度的 1/10,美國保有密度 1/23。因此, 中國高空作業平台市場還遠未達到飽和,合理保有量70萬台以上(按歐洲保有密度測 算 70 萬台,按美國保有密度測算 150 萬台,測算過程見本文 3.2.2),市場仍將保持高 速增長。
1.4.2 各大廠商加快布局,行業集中度有待提升
目前國內有百家以上高空作業平台製造商,可以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是國際巨頭並在 中設立製造基地,以 Genie、JLG 為代表;第二類是專注於高空作業品牌,已取得一定 先發優勢的國內廠商,以浙江鼎力、星邦重工為代表;第三類是傳統工程機械巨頭,准 備進入高空作業平台市場,如徐工、柳工等。
國際巨頭是中國高空作業平台市場最早的開拓者。目前在中高端產品的競爭上占據較大 優勢,包括 JLG、Genie 等。以 Genie 為例,公司早在 1998 年就建立了上海代表處, 2000 年進入中國造船領域,其常州工廠一期於 2010 年動工,二期工程於 2015 年動工, 全程參與國內高空作業平台高速發展。
相較於國外巨頭,國內企業進入行業時間較晚,並多以技術含量較低的剪叉式產品作為 切入點,目前向臂式產品發起衝擊。以浙江鼎力為例,2005-2008 年,公司業務以叉車 和小型高空作業平台為主;2009-2012 年,公司以高空作業平台業務為主要發展方向, 有序縮減叉車產銷規模;2013 年至今,公司全面發展高空作業平台業務,於 2015 年 全面停產淘汰叉車產品,於 16 年收購義大利 Magni 集團,開始進軍中高端臂式平台市 場,19 年推出全新臂式產品。近年來國內企業也在積極向臂式平台拓展:中聯重科於 14 年自主研發掌握了伸縮臂的核心製造技術;18 年徐工消防全新研發了新一代曲臂式 高空作業平台 GTBZ24A;柳工研發了臂架式高空作業平台產品:PSA160CW。
國際市場 JLG、Genie 占據絕對優勢,國內市場國產品牌優勢較大。JLG 市場份額為 22.5%,Terex 市場份額 18.0%,Skyjack 市場份額 10.2%。2018 年國內龍頭浙江鼎力 中國市場營收約為 7.16 億,按市場規模 20 億計算,約占市場份額 35.8%(保有量占有 率高達 50%),排名前三的企業市場份額之和為 60%左右(按價值)。
1.4.3 租賃商主導市場,位居行業產業鏈中樞
成熟市場中,租賃商是高空作業平台銷售的主導。工程機械的銷售模式,按購買者類型 區分,包括經銷商、終端客戶、租賃商,對於產量少、單台價格高的產品,比如樁工機 械或鑿岩機械,一般適用於直銷模式,對於產量大、單台價格低的產品,比如小型挖掘 機,一般適用於經銷模式;若按付款方式區分,則包括全款,分期,按揭,融資租賃這 幾類。高空作業平台行業主要採用租賃模式:設備製造商只需向租賃商供給設備,而服 務則由租賃商向終端用戶提供,若是發生產品質量及售後問題,終端用戶可以直接尋求 製造商的幫助。
高空作業平台以租賃商為主導的模式是由以下三點決定:
(1)租賃模式上,高空作業平台採用「干租」模式,能無縫對接公司業務。以高空作 業車為代表的工程機械在進行租賃時需要配套僱傭持有駕駛車輛設備執照的操作員,行 業中稱之為「濕租」。而高空作業平台由於不屬於特種車輛,因而不需要僱傭操作人員, 行業中稱之為「干租」。使用高空作業平台時,終端用戶只需對普通工人進行簡單培訓, 能夠快速對接公司業務,並且節省高昂的駕駛員僱傭費用。
(2)對終端客戶而言,租賃節省了高空作業平台的投資成本,盤活了企業資本。有利 於企業資金周轉,保持流動性,產品質量與售後問題由製造廠商負責則節省了維護成本; 同時高空作業平台使用周期短,租賃能夠有效減少設備閒置,並且能夠及時獲得新型號、 多種類的產品於實際作業之中。
(3)對租賃商而言,高空作業平台回本更快,利潤率更高。根據精英智匯的數據,近 幾年我國高空作業平台租賃廠商毛利率普遍提升。毛利率小於20%的廠商 15 年僅占 31%,17 年僅占 12%。近年來高空作業平台價格逐漸下降,而租金水平較為穩定,租 賃商回本期縮短,一般能在 3-5年收回高空作業平台購置成本。同時高空作業平台單價 並不高,進入門檻較低。
租賃商處於產業鏈樞紐地位,設備商直接對接租賃商。對下游終端客戶,租賃商不僅僅 提供相關設備,更提供定製化方案等附加服務,滿足客戶深層次的需求,進一步開拓高 空作業平台市場;對設備製造商,租賃商是製造企業實現企業價值的中介,同時能就產 品質量、種類等問題給與企業相關反饋,使企業與市場需求接軌,推動企業快速發展。 據統計 2018年高空作業租賃廠商前 50 強保有設備 70.6 萬台,以全球保有量 120 萬台 計算,約占全球保有量的 58.9%。而對於國際巨頭而言,租賃商渠道份額占比更大,以TEREX為例,其銷售對象中超過90%的客戶是租賃商。
二、他山之石:成熟高空作業平台市場三大特點
2.1 行業穩定增長,以存量更新為主
歐美市場起源於上世紀 70 年代,經歷了 40 餘年的發展後,已步入成熟階段,並成為 規模最大的高空作業平台市場。從近幾年的趨勢來看,歐美市場已走出了金融危機之後 的低潮期,市場增速逐漸穩定。2017年底美國市場設備保有量超過60萬台,較 2011 年行業低谷增加了 13.5 萬台,年復合增速為 5.6%。
從需求來源上看,不同於亞洲等新興市場,歐美市場主要需求為設備更新。其中美國高 空作業平台的服役時間一般為 4.5 年,歐洲為 8 年。目前全球高空作業平台市場規模為 500-600 億元,而歐美市場占 80%(約為 400-500 億元),以美國設備保有量60萬台, 歐洲設備保有量30萬台,均價 16 萬元/台測算,歐美市場年更新需求約在 270 億元, 占歐美市場需求的 60%左右。
2.2 龍頭優勢較大,集中度較高
龍頭企業更具競爭優勢,同時也是行業標準的制定者。由於設備作業場景廣泛,安全要 求高,因而租賃商在大規模採購產品時往往會優先選擇生產規模大,產品種類豐富,品 牌知名度高,質量有保障的製造商,例如美國的 Genie、JLG,法國的 Haulotte。同時, 這些龍頭企業也憑藉長期的研發積澱與行業經驗,深挖市場需求,制定行業標準,引領 行業發展與產業升級。以JLG為例,公司於 1981 年引入機械擺動軸,用於臂式和剪式 高空作業平台;1999 年推出以純燃料電池為動力的臂式高空作業平台設備;2014 年推 出了全球最高的自行式高空作業平台,其作業高度高達 185 英尺,這些創舉皆引領了行 業潮流。
龍頭企業近年來市場份額保持穩定,維持在較高水平。根據Access international 數據,2018年全球高空作業機械前 20 強銷售收入共計 90 億美元,位列前五的公司為美國的 JLG、Terex 和 Altec、法國的 Hauluotte、加拿大的 Skyjack,其銷售額共計 60 億美元, 占前 20 強銷售總額的 70%以上,繼續維持統治地位。
2.2.1 Terex——布局完善,產品種類豐富的高空作業巨頭
美國 Terex 是全球工程機械設備巨頭,於 2002 年併購 Genie,將其重組為高空作業平 台事業部。近年來,高空作業平台已經成為Terex的支柱產業,2018 年 Terex 高空作 業平台業務貢獻了 26 億美元的營業收入,占公司總營收的 51%(17 年為 48%)。Terex 高空作業平台業務的飛速發展,離不開其在全球的完善布局,同時,豐富的產品種類, 對於客戶需求的深度挖掘,也是其飛速發展的一大助力。
Terex以美國為主戰場,但很早就布局中國。早在1988年,Terex 就與中國兵器工業 集團成立了其在華的第一家合資企業北方重型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其高空作業事業部的 前身 Genie公司於 1998 年建立上海事業部,2000 年正式進入造船領域,在被 Terex 收購後,其中國化的步伐進一步加快,2011 年常州工廠一期開工,2015 年常州工廠二 期開工,到 2018 年,常州工廠業已生產 5 萬台高空作業設備。TEREX 在公司戰略上 明確指出,未來要在全球區域化經營上實現多樣化,力爭使亞洲地區的營收向歐美看齊, 同時中國地區將處於最重要的戰略地位。根據 2017 年的年報數據顯示,公司總營收中 美國地區占 50.8%,歐洲占 25.3%,其他地區占 23.9%。預計隨著亞洲新興市場規模 的擴大與公司全球布局的完善,亞洲地區的營收貢獻占比將會進一步提升。
除了全球區域化經營的多元化以外,產品種類的多元化同樣也是Terex的長期發展戰 略。自上世紀 70 年代推出第一台移動式高空作業平台後,Terex 產品的重大更新次數 多達 11 次,包括曲臂形設計、應用擺動軸設計、搭載短臂設計等。在2016年,為了滿足市場對於大載重量的需求,Terex 推出了 XC 系列產品,新產品載重量、水平延伸 長度、工作覆蓋範圍均為業內頂尖水平,大大提升了作業效率。與同儕相比,Terex 的 產品多樣化水平也位居前列,根據 Access International2018 年年鑑,Terex 登記在冊 的產品數多達 66 種型號,多於 JLG 58 種和 Snorkel 52 種產品型號。
2.2.2 JLG——全球最大的高空作業平台生產商
JLG來自美國,創立於1969年,並於當年發明了第一台商用量化的高空作業平台。JLG 於 2006 年被 Oshkosh Truck Corporation(豪士科集團)收購,目前在歐洲、美國和中 國都設有生產基地,業務遍及全球。目前,公司在北美市場占據了 35%-40%的市場份 額,為北美最大的高空作業平台製造商。根據。根據 Access International 的數據,2017 年 JLG 高空作業平台營收 21.16 億美元,同比增長 10.7%,連續兩年位居世界首位。
JLG的迅速發展,離不開內生的技術研發與外延併購拓展產品線。JLG 注重技術創新, 多次引領行業潮流:1973 年,JLG 首台剪刀式高空作業平台設備問世;1977 年,JLG 進軍歐洲,於英國設立歐洲總部;1981 年引入機械擺動軸,用於臂式和剪叉式平台; 1991 年,發布業內首台懸臂式升降機150HAX,平台高度 45.72 米,伸展;1999 年推 出以純燃料電池為動力的臂式高空作業平台設備;2011 年推出首台150英尺直臂式高 空作業平台;2014 年推出業內首款混合動力柴油/電動高空作業平台。
通過外延併購,JLG 有效地拓展了公司的產品線。1999 年 JLG 收購美國領先的伸縮臂 叉車製造商 Gradall,增加了伸縮式物料裝卸機產品線;2002 年JLG擴展了全輪轉向 伸縮臂叉車產品線;2003 年,收購OmniQuip,一躍成為美國領先的伸縮臂叉車製造 商和銷售商,產品作業能力從6600磅載重提升至 10000 磅,作業高度從 23 英尺提升 到 55 英尺;2005 年 JLG 與卡特彼勒簽訂協議,合作生產伸縮臂叉裝車,並於 2007 年推出 TH360B 系列;公司於2015年收購了英國公司 Power Towers,試圖拓展低高 度高空作業設備產品組合,並擴大歐洲市場的產品份額。
2.3 從剪叉式到臂式,產業升級下的必然選擇
從美國市場看,臂式占比逐步提升,是產業升級下的必然選擇。臂式平台更高的作業高 度導致臂架截面設計和受力變形等因素更加複雜,製造難度遠大於剪叉式,單體價格也 更高,而在建築施工、房屋製造等下游領域臂式需求更大,市場規模超過剪叉式。因而 隨著市場的逐漸成熟,廠商技術水平的提高,由剪叉式轉向臂式是產業升級的必然選擇。 以國際巨頭TEREX為例,2009 年時其臂式平台營業收入為 2.93 億美元,剪叉式平台 為 1.09 億美元,2014 年臂式平台營收 12.56 億美元,剪叉式平台營收 5.45 億美元, 臂式平台市場規模及開拓速度遠大於剪叉式平台。
下游需求從建築到商超,滲透率不斷提升。高空作業平台產品的多樣化,使得其能適用 於各行各業:如剪叉式工作高度一般在 10-12 米,往往應用於倉儲物流、室內裝修、市 政工程領域;臂式平台一般30米,則往往應用於建築施工、船舶製造領域。縱觀各國 市場,高空作業平台一般發跡於大型工程建築領域,如歐美市場受益於城鎮化進程中的 建築施工,日韓則首先應用於船舶製造領域,但隨著行業不斷發展,應用領域不斷向非 建築領域滲透,以期降低行業的周期性和季節性影響。以美國為例,2009 年用於非建 築領域的滲透率 10%,經過多年發展 18 年滲透率已超過 30%。
電力驅動或混合驅動逐步代替傳統柴油驅動,也是行業發展必經之路。國際巨頭的發展 歷史,就是不斷發現、挖掘、迎合市場需求的歷程。隨著環保觀念在各行各業的滲透, 國際廠商紛紛致力於用電力驅動或者混合動力驅動代替傳統的柴油驅動,根據 Access International 數據,市售產品中剪叉式平台有 17%為柴油驅動,77%為電力驅動,6% 為混合動力驅動;臂式平台61%為柴油驅動,23%為電力驅動,16%為混合動力驅動。 Access international 中列出的浙江鼎力和星邦重工的產品中,剪叉式平台僅有電力驅 動和柴油驅動,尚無混合動力產品,而鼎力和星邦的 19 款臂式平台皆為柴油驅動(19 年鼎力已推出電驅動新臂式高空作業平台),國內產品電驅化任重而道遠。
三、市場前景:海外確定性高,國內潛力較大
3.1 海外:基建帶動新增需求,存量更新提供穩定動力
歐美地區使用高空作業平台極為普及,海外高空作業平台年銷售額已經超過了500億 元。倉庫理貨、設備維護、建築施工、清洗作業等都大量使用高空作業平台:1美國高 空作業平台市場存量持續增長,2016 年保有量 56.1 萬台,2017 年達到 58.3 萬台,同 比增長 3.92%,租賃業收入 2018 年同比增長 4.5%,達到 97.2 億美元。2根據國際高 空作業平台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歐洲十國(丹麥、芬蘭、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 挪威、西班牙、瑞典和英國)占歐洲市場約 88%的份額,2017 年底,歐洲 10 國租賃 市場的租賃收入超過 25.4 億歐元,而設備存量超過 30 萬台。
放眼 2019、2020 年,特朗普基建計劃將為高空作業平台需求提供強力支撐。相較於此 前的基建投資,特朗普基建計劃相較於此前的基建投資有以下特點:(1)規模大,競選 之初特朗普承諾 10年 5500 億美元的投資規模,上任之後不久將規模擴大至 1 萬億, 2018 年 1 月特朗普在國情咨文演講中將規模再次增加至 1.5 萬億美元,並於 2 月正式 將此計劃提交國會;(2)建立激勵機制,重視鄉村基建。基建計劃中1000億美元的聯 邦資金用於激勵機制下的基建項目,另將調配500億美元聯邦基金用於鄉村基建;(3) 擴大基建融資渠道。特朗普基建投資計劃將《交通基礎設施融資和創新法案》資助的基 建項目範圍從道路、水利擴大至港口和機場,並擴大私人債券的法律適用範圍。
2019、2020 年歐美更新需求穩定,每年可達 20 萬台。受 2008 年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 2010 年是行業低谷期,此後行業逐漸復甦,根據 IPAF 的數據,2012-2015 年,行業銷 售數逐年增長,2012 年 17 萬台,2013 年 17.9 萬台,2014 年 18.7 萬台,2015 年 19.7 萬台,按照歐洲市場高空作業平台 6-8 年的更新時間,美國市場 4.5 年的更新時間,2019、 2020 年海外市場每年的更新需求將穩定在 17-19 萬台。
3.2 國內:市場潛力較大,或將迎來爆髮式增長
3.2.1 市場認知不足,保有比例橫向低於其他工程機械
我國高空作業作業平台規模相對相對較小。相較於歐美已開發國家從上世紀 70 年代便開 始大規模研製高空作業平台,我國高空作業平台起步較晚,從上世紀末才開始引進國外 產品進行研發和仿製。由於保有量與滲透率上的差距,我國高空作業平台市場規模僅為 20 億元左右,遠遠小於全球高空作業平台市場 500 億元的規模。
市場對於高空作業平台的認識尚不完全,剛剛步入高速發展期,未來發展潛力較大。2012 年我國建築業增加值 564 億美元,同期美國建築業增加值 553 億美元,第一次超 過美國,近年來更是維持了 9.4%的增長速度,2017 年建築行業增加值達 852 億美元, 部分工程機械保有量為世界之最,以挖掘機為例,2017 年,我國挖掘機保有量約為 150-160 萬台,占全球保有量 41%,超過美國和日本市場保有量之和。而 2017 年高空 作業平台全球保有量約為 120 萬台,其中美國保有量超過 60 萬台,歐洲保有量超過 30 萬台,我國不足 6 萬台。主要由於我國高空作業平台法律法規相對落後,部分工程、建 造企業對於高空作業平台作用認識不足,與其他工程機械業已飽和的市場相比,我國高 空作業平台剛剛步入高速發展期,未來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2015年後我國高空作業平台行業爆發,主要來自要求高效率建設、高標準建設的高端 製造和服務行業。2015年是高空作業平台行業轉折之年(50%以上增速),主要由於幸 運地踩在了幾大新興製造產業發展最快的節點:115 年是京東方等面板製造企業基地 開工最多一年(14 年的2 倍);2是高鐵站建設最多的年份之一;3是中國新能源汽車 發展速度最快的一年;4是北京大興新國際機場全面開工的一年;5也是京東 10 座高 標準物流園啟動之年。2021 年後貢獻最大的面板項目可能大幅縮水,新能源、物流、 基建等行業將承接住面板項目建設減速:目前國內應用場景不再局限於面板廠房建設, 而且應用區域越來越多,如隧道。舊小區改造等原來用腳手架現都在用高空作業平台, 只要工業廠房結構和高度有要求,就會有持續不斷的需求。
3.2.2 滲透率低,潛在市場空間較大
人均保有量較低,存在剛性需求。對比美國和歐洲,美國 1 億元的 GDP 對應 0.462 台 高空作業平台,歐洲則是 0.310 台,而中國則是 0.079 台;從人均來看,美國每一台高 空作業平台對應人口為 538.33人,歐洲對應的是 2436.67 人,而我國對應的人口數達 到 21615.38 人,而從建築業總產值來看,美國 1 億元建築產值對應 7.06 台高空作業設 備,中國則為 0.30 台。以 2017 年我國建築業 21.4 萬億元的總產值,若高空作業平台 的使用密度達到歐洲的水平,則我國高空作業平台市場總規模將達到69.8萬台;若達 到美國水平,則市場規模將達到 151.1 萬台。
應用領域滲透率有很大提升空間。國內高空作業租賃市場產品以剪叉設備為主,占比高 達90%,且多集中在 10/12 米的作業高度,相比於國外成熟市場剪叉 70%,且小型、 中型、大型設備普遍應用的情況,有一定差距,極大限制了高空作業平台的覆蓋領域。 目前國內核心領域包括廠房建設、場館建設、廣告安裝、市政工程等熱點領域,但在房 屋建設、影視拍攝、大型商超等國外快速增長的領域幾乎沒有涉足。
覆蓋區域滲透率較低,調配問題函需解決。國內高空作業平台主要覆蓋發達地區,二線 城市的滲透率有待提高:2017 年上海是我國高空作業平台保有量最多的地區,達到19884台。上海、廣東、江蘇、北京的設備保有量分別增加6252、1060、1387、858 台,占全國增量的 60%。高空作業平台並非只在一線城市存在需求,目前二三線城市 高空作業平台需求主要靠一線城市運輸滿足,未來隨著需求量不斷增長,二三線城市滲 透率將逐步提升。
我國高空作業平台仍有 8-10 年的高速增長,預計未來每年有 35-40%復合增長率:主 要來自廠房工程建設需求,應用領域和覆蓋區域的提升將催生大量高空作業設備需求。18年底國內保有量 10 萬零 8 百台,19 年 Q1 銷售約 1.7 萬台,預計全年銷量有望超過 4.5 萬台,未來每年有 35-40%復合增長率。
3.2.3 價格優勢疊加優質服務,進口替代趨勢不可阻擋
國際巨頭進入市場較早,在中高端產品的競爭上仍占據優勢。Genie 最早於 1998 年建 立上海代表處,2010 年建立常州工廠;愛知浙江工廠於2008年投產;2009 年,歐歷 勝常州生產基地投產;2010 年,JLG 天津工廠投產,Skyjack 於同年宣布進入中國市 場。目前 JLG、Genie 在臂式車領域占據統治地位。
國際巨頭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1)產品結構:掌握伸縮臂核心製造技術的 國內企業較少,因而國產臂式平台仍以摺疊臂為主,而國外巨頭則以性能更為優越的伸 縮臂與混合臂為主;(2)小型化產品與高作業高度產品較少:相較於國外巨頭微卡底盤, 伸縮臂結構的小型化產品,國內低作業高度產品多使用輕卡地盤、摺疊臂結構,無法實 現產品小型化。在作業高度上,國外巨頭已有突破 100m 作業高度的產品,但國產品牌 尚無法生產類似產品;(3)絕緣型產品:由於我國還未能掌握絕緣工作平台、絕緣臂等 關鍵元件,因而目前國內的主流絕緣型產品皆採用進口工作裝置、匹配國內底盤的模式; (4)智能化與控制精細化程度:儘管國內產品的各種功能和安全保障裝置齊全,但相 較於國外產品的智能化程度與控制精細化程度尚有不足。
近年來國內設備的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在當前應用最多的剪叉式作業平台領 域,國產品牌技術水平沒有明顯的劣勢,海外品牌幾乎已經銷聲匿跡。而在臂式平台這 一中高端領域,徐工消防、中聯中科等大型企業已經攻克了伸縮臂的核心製造技術。而 浙江鼎力更是在 2016 年以 1.05 億元自有資金收購了全球智能伸縮臂叉裝車領先企業— —Magni 20%的股權,與 Magni 合作設立了鼎力歐洲研發中心,19 年浙江鼎力又推出 新款柴油驅動(Magni 合作)和電力驅動臂式新產品,試驗期中廣受租賃商好評。根據 Access International 數據,鼎力和星邦的剪叉式平台產品覆蓋了 5.8-22 米的作業高度, 載重量 200-750 千克,而在臂式平台上,作業高度為 15.6 米-43.6 米,載重量為 52.5-1800 千克,接近國際水平。
國產設備有較大的價格優勢,鼎力臂式價格比國外產品低25%以上。同時本土化、優 質的售後服務也幫助國有品牌迅速占領市場,如浙江鼎力首推兩年質保,並提供翻修再 製造服務,僅收取大修費用,同時成立融資租賃公司,為客戶提供低息的融資服務。從 租賃市場來看,我國高空作業平台市場已經呈現進口替代的趨勢:90%以上的租賃設備 商與鼎力有合作,40%租賃商與星邦有合作,JLG 和 Genie 設備的租賃商則分別為 33.9% 和 32.3%,國產品牌對於大中小租賃商都更具吸引力。
四、租賃商:數量高速增長,龍頭規模擴大
4.1 高利潤率吸引資本入場
高空工程作業平台回本相對較快,利潤率較高,吸引大量資本入場。我國高空作業平台 租賃廠商毛利率普遍較高,毛利率小於20%的廠商 15 年僅占 31%,17 年僅占 12%。 租賃商一般能在 3-5 年收回高空作業平台購置成本。高利潤水平帶動了越來越多的租賃 企業進入市場:2013 年我國租賃企業數尚不足 100 家,截至 19 年初,已經超過 1000 家,主要的租賃商包括上海宏信設備、眾能、浙江華鐵、Hertz、上海志成等。
4.2 相比成熟市場,仍處起步階段
對比海外市場,國內租賃商龍頭公司規模不夠大。2018 年全球租賃公司前 50 強,國內 租賃商僅有上海宏信上榜,設備保有量為 7465 台(2019 年初已超過 1 萬台),較去年 同期增長 48.75%,但對比世界第一大租賃廠商 United Rentals 13 萬台的設備保有量相 去甚遠。
租賃商數量攀升是產業鏈發展的必然趨勢。2018 年日本約有 1955 家租賃公司,平均 每家保有 77 台設備,前五大租賃公司總收入占行業總銷售額的 40%,約有 50%則來自 1989 家小型租賃公司。我國租賃公司數量較少(不過千家),沒有足夠中小廠商去挖掘 和滿足市場多層次、多領域的高空作業需求。國際市場中非建築領域高空作業平台的應 用占比已經達到 30-40%,在倉儲、商場、戶外清潔等領域都有較廣泛的應用。但目前 我國租賃業覆蓋領域集中於建築領域,94.6%的租賃商覆蓋廠房建設領域,但僅有18%的租賃商覆蓋戶外清潔領域,租賃商數量攀升是產業鏈發展的必然趨勢。
租賃商覆蓋區域有限,內陸地區覆蓋不足。租賃商區域分布中,華東與華北占比高達 64%。而 65%的租賃商業務集中在省內,僅有 13%的租賃商提供全國範圍服務,導致 內陸地區無法有效覆蓋。江浙滬深透率最高,上海租賃公司200多家,廣州 70 多家, 北京只有 13 家。北京難以滲透主要是因為北京政策對租賃商制約較多,比如限行讓運 輸成本過高;北方從 10 月到 2 月冬季風大不適合高空作業平台開工。
得益於市場對租賃商產品規模、服務區域等剛性需求,我國租賃商快速擴張。2019 年 6 月上海宏信保有量已達 1.45 萬台,眾能 1.4 萬台,徐工達到 4000 台,赫茲 1600 台, 東莞名峰 2800 台,廣州力洛 1200-1300 台,最近又新進入浙江華鐵起步採購 2000 台,
預計以後達到 5000 台,還有四五家新進的採購量都是幾千台起步。宏信保有量增加到 五千台花了四年,而浙江華鐵只用了一年。
4.3 未來趨勢:龍頭企業規模擴大,中小租賃商填補剩餘空間
借鑑美日韓的發展經驗,我們認為高空作業平台租賃市場具有如下發展趨勢:
(1)租賃商跑馬圈地快速擴張,競爭加劇價格將持續承壓:1)剪叉式 18 年租金下降 10%-15%,19 年 Q1 下降 5%-8%,出租率由 95%下降到 70%:主要原因是租賃商者 大增、高空平台短期上量太快(Q1 新增1.7萬台);2)臂式租金18年穩定,19Q1 降 幅 5%以內,出租率維持 95%:主要原因是保有量遠小於需求量(Q1 不足2500台), 價格仍將堅挺。國內租賃價格較日本韓國仍然偏高,隨著新租賃商切入市場,預計租賃 價格還有 15-20%的下降空間。
(2)龍頭企業規模將進一步擴大,集中度提升至國際水準。規模化的經營能加強企業 與上游廠商合作,降低採購成本。同時,大規模租賃商往往具有更專業的服務人員,擁 有產品種類較多,能滿足多種作業情景需要,為終端客戶提供更好的顧問式服務與解決 方案。因此發達市場的租賃廠商往往通過收購、合併等方式擴大規模,比如歐洲高空作 業平台租賃龍頭Loxam Group 於 2017 年收購西班牙的 Hune 集團和義大利的 Nacanco 集團。國內高空作業租賃市場集中度較低,前 3 租賃商保有量占比為 20%,前 10 租賃 商保有量占比僅占 30%,遠遠低於國際水準。預計未來我國租賃市場龍頭也會仿效國 際品牌通過收購、合併等方式擴大自身規模,市場集中度有望提升至國際水準。
(3)受益於我國高空作業平台製造技術的發展,租賃廠商擁有的產品種類將繼續豐富, 臂式平台保有比例將進一步提高,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此前,受制於技術水平, 國內廠商往往只能生產載重量較輕、適用於室內裝修的剪叉式或桅柱式產品。租賃商購 買臂式平台往往只能被迫選擇價格較高的外國品牌,較高的進入門檻,導致臂式平台保 有量較低,僅占 10%的比例,低於國際市場 30%的水準。隨著浙江鼎力、中聯重科、 徐工消防攻克臂式平台的核心製造技術,國產臂式平台成為租賃廠商的替代選擇,隨著 國產廠商進入這一市場,臂式平台的均價有望降低,保有量預計將會持續上升。
租賃商競爭激烈,頭部設備商將受益租賃商市場出清。租賃商競爭激烈,短期內將催生 大量設備需求,供不應求下新租賃商往往也會選擇設備新進入者,但拉長時間看,隨著 頭部租賃商份額逐步提升(不斷淘汰中小租賃商),只有與頭部租賃商持續合作的頭部 設備廠商才會最終受益。價格方面,儘管租賃商競爭激烈導致出租價格有所下降,但設備價格近半年不會下降,主要原因在於設備的供不應求(JLG、Genie 訂單已經接到 2020 年),而且價格下降殘值也會隨之下降(不符合租賃公司利益),租賃公司不會有主動降 價訴求,更傾向於好的銷售政策(如減少首付比例)。
五、浙江鼎力:水大魚大,顯著受益行業高速發展:略
……
溫馨提示:如需原文檔,請登陸未來智庫www.vzkoo.com,搜索下載。
(報告來源:招商證券;分析師:諸凱、吳丹、劉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