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可當街打安吉:拿什麼拯救「炸彈媽媽」的暴脾氣

2020-09-04     父母世界Parents

原標題:胡可當街打安吉:拿什麼拯救「炸彈媽媽」的暴脾氣

最近,朋友楠楠跟我說了一件自己覺得很揪心事情:起初是因為5歲的兒子在家看動畫片,原定每天只允許看1個小時,那天孩子看了2個小時還不去睡覺,哭鬧著還要繼續看,怎麼勸就是不聽,一氣之下,朋友打了孩子兩巴掌。

「這是我第一次打孩子,打完之後我有點蒙,孩子也愣住了,淚眼看著我,從驚訝到委屈,當時我就特別後悔和自責,至今仍然難以釋懷。」

可能這樣的場景是很多寶媽們都經歷過的,就連明星媽媽們也不例外。

在最近熱播綜藝《妻子的浪漫旅行》中, 胡可自曝曾經當街打安吉,話語和表情中都流露著些許無奈。

「當時那個火已經真的到腦門了,我覺得我不打出去這一下,我不知道自己怎麼化解。」胡可的這句話說出了很多媽媽的心聲,當孩子不聽話、不聽勸、不悔改、甚至影響到他人時,家長可能會把這種「恨鐵不成鋼」的無奈情緒,轉化為語言或者肢體上的宣洩。

這種「炸彈」的升級,甚至有可能會更嚴重。近日, 一段女子用自行車撞擊並掌摑女童的視頻在網上瘋傳。經西安警方核實,視頻中成年女子與小女孩是母女關係,因女兒當天擾亂課堂紀律並與其他學生發生糾紛被學校兩次約談而氣憤,於是對女兒進行打罵體罰。

事情的結果就是:警方對該女子進行了批評教育,並責令其帶女兒去醫院就診,同時告知該女子教育子女要注意方式方法。該女子表示已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以後堅決改正。

事件雖然已經平息, 但是「炸彈媽媽」們應該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及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1

「怒後內疚感」可能讓你失去更多

經常跟孩子發脾氣,非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還會帶來不良後果:這種「暴躁」情緒可能影響到孩子性格的發展,比如暴力、懦弱、冷漠、孤僻、自卑 等等。

「暴脾氣」的負面影響不僅會作用在孩子身上,同樣也會作用在家長本身,這就是「怒後內疚感」。

有一項調查顯示: 大多數家長都會有控制不住情緒對孩子大聲責罵的時候,但是罵過之後又通常會為此感到愧疚。

究其原因,所有令人內疚的事物都存有內在矛盾。放到現實中來講,就是大多數媽媽,自認為在孩子身上並沒有傾注百分百的心力,比如把太多時間耗費在其他事情上,所以在對孩子大吼大叫之後感到內疚。

接下來,媽媽們可能會想辦法「彌補」,比如很多媽媽會為了安撫孩子們的情緒而花更多的時間和金錢。 但這依然沒有解決本質問題,還是需要直面自己的情緒失控。

2

5步拯救「暴脾氣」

1. 降低音量——不要為小事大喊大叫

吼叫會加重孩子對家長的軟抵抗。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 「超限效應」,就是說 當一個人接受的刺激過多、過強、時間過長時,內心就會滋生不耐煩、逆反的情緒。

《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一書的作者Laura Markham博士建議,每次當你產生要大聲斥責的衝動時,可以嘗試換種思路加以抑制,讓大吼大叫不再是你面對這種情況的默認反應。

這聽起來容易,但 Laura Markham博士的丈夫薩德花了幾個星期才做到,「 我也必須記住儘量用和緩的語調叫孩子們來吃飯,而不是把她們「吼」出來。

令人驚喜的是,我們做出的這些改變產生了 「迴旋鏢效應」,當我們柔和地召喚孩子們,她們也給予柔和的回應,不再吼叫,代之以愉快的回答:「我來了!」或者「稍等!」

2. 想一個「安全暗號」——心理暗示很重要

孩子不聽話,有時候情緒確實容易激動,需要靠跺腳、掄錘子之類的舉動才能宣洩,所以想一個 「安全信號」:一旦你意識到自己快要發瘋了,就想一個詞暗示自己。比如 「冷靜一下」或「你能處理好」之類的暗示詞語。這種心理暗示和疏導很重要。

Markham博士認為, 愛人在這個時候會發揮重要作用:可以在孩子睡覺之後,和愛人討論一下「我們」的「安全暗號」。

薩德說他的是「雪」,因為不管遇到什麼樣的事情,飄雪的景象都能使他平靜下來;我的則更加直接 —「慢慢來」。

事實證明,「安全暗號」真的可以有效阻止我們發怒:當薩德第三次讓女兒穿上圍裙卻沒得到想要的回應,表情變得嚴肅起來時,我盯著他的眼睛說 「雪」,他便有意識地驅散了已經發酵的怒氣;而當孩子把髒盤子放在水槽而不是洗碗機里時,薩德及時提醒我「慢慢來」,阻止了我即將噴涌而出的怒火。

3. 親近和理解——比吼叫更有效

家長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是:即使大部分時候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再大吼大叫,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們也會突然神奇地在家長第一次對他們提出要求時就積極配合。當孩子還是不聽的時候怎麼辦呢?如果找不到更好的解決方式加以替代,恐怕還要回歸嘶吼模式!

不要糾結於孩子不聽話這個結果或者家長失去的特權, 試著做一次關係重建,變成一位朋友跟孩子交流:摟著他,告訴他你理解他的感受。

當你的孩子拒絕關掉電視時,並且一遍遍尖叫著說「不」的時候,可以試著坐到他身邊,輕撫著他的背溫柔的說:「我知道你想多看一會兒,但是我們約定的時間已經結束了,把遙控器給我好嗎?」

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和商量的口吻進行溝通,更能收穫到孩子的認可。

4. 接受「不完美」——化解不良情緒的魔法

《教養的迷思》的作者朱迪斯·哈里斯曾經說過:我希望他們知道育兒並不需要那麼艱巨,或者那麼焦慮。養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一種方法比另一種方法效果更好。

父母應該適當放鬆一些, 不要再追求完美的「教養方式」,抱著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同樣,也不要用完美的眼光審視自己。用寬容的態度化解不良情緒,孩子也會在輕鬆的氛圍中更加自信。

5. 冥想——有助於熄滅怒火

每天花5-10分鐘冥想,可以作為一個讓自己心緒更加平緩的方法。研究證明,每天花時間反省有助於我們「在暴躁的時刻冷靜下來」。冥想可以讓強烈憤怒在變成 「魔鬼嘶吼」之前,如雲般飄散。

關於冥想,可以下載一些冥想軟體:潮汐冥想、Now冥想、Calm、Headspace,Headspace註冊之後可以有10天的免費試用。將冥想作為一種習慣,一段時間之後你可能會發現心境趨於平和,這個時候你就可以檢驗一下自己是否還容易大喊大叫了。

標籤束縛,框不住

今晚20:00-22:00,掃碼觀看

撰文/ 紅妍

編輯/ 雅雅

《父母世界》Parents有償使用Gruner+Jahr AG & Co. KG的「Eltern」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wCmWHQBd8y1i3sJtmtz.html













《Parents BEST》

20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