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 彩雲的機械整備間
熟悉二戰時期輕武器的人一定知道美國湯姆森衝鋒鎗,而且很多人也知道這種自動武器誕生自上世紀20-30年代,在美國30年代「禁酒令」時期被大量用於黑幫械鬥,因其連發射擊的槍聲獲得了「芝加哥打字機」的綽號——當時美國芝加哥的黑幫活動非常猖獗。但湯姆森衝鋒鎗誕生之初可不是為了黑幫械鬥,它是真正為軍隊設計的自動武器,只是真正進入美軍服役要到很久以後。
設計湯姆森衝鋒鎗的名字來自美國退役陸軍准將約翰·T·湯姆森(John T. Thompson)。大約在1915年左右,湯姆森致力於研究一種「自動步槍」,以取代戰鬥射速較低的栓動步槍。恰巧在這一時期,有個叫約翰·貝爾·布里希(John Bell Blish)的美國海軍軍官申請了一種延遲後坐自動原理專利,他在觀察艦炮射擊時發現,使用大號裝藥時炮閂會出現楔緊現象,開閂阻力會比使用小號裝藥時大,由此他認為,金屬接觸面在承受巨大壓力時,互相之間會產生粘滯性,可根據此原理設計一種槍機延遲開鎖機構,給自由槍機開鎖提供一定阻力,延遲開鎖時機,這樣一來不用剛性閉鎖也能發射威力較大的槍彈。雖然「布里希原理」是否真正存在在當時就有爭議,但布里希還是成功申請了專利,而湯姆森也正好看到了這一專利成果。1916年,湯姆森創立了美國自動武器公司(Auto-Ordnance Company),購買了布里希原理專利,由公司的兩名設計師西奧多·H·埃克霍夫(Theodore H. Eickhoff)和奧斯卡·V·佩恩(Oscar V.Payne)根據此原理設計一種手持射擊的自動武器。
約翰·T·湯姆森(John T. Thompson)
進入到具體設計環節,設計師發現布里希原理有其技術極限,像.30-06步槍彈這樣的大威力步槍彈是hold不住的,只有.45ACP手槍彈(11.43x23mm)才適用,所以新型自動槍確定以.45ACP手槍彈為基準口徑。當時正值一戰末期,美軍已經參加歐洲戰場西線的戰鬥,為在衝擊和塹壕突入近戰中發揚火力,著名槍械設計師白朗寧為美軍設計了一種自動步槍,也就是後來我們熟悉的BAR。該槍採用導氣式原理、槍機偏移閉鎖,口徑7.62mm,發射.30-06步槍彈。BAR最大的問題就是太重,戰鬥全重接近10kg,是M1903步槍的2倍,發射的.30-06步槍彈射程遠威力大,後坐力也很大,連發射擊跳動太猛,很難控制住槍,所以作為塹壕近戰武器BAR並不合格。
白朗寧BAR最初是作為單兵使用的「全自動步槍」設計的,但戰鬥全重太大,連發射擊難以操控,所以並不適用。
相比之下,湯姆森力推的.45ACP口逕自動槍似乎更合理一些,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雙手持槍、發射手槍彈的連發自動武器在技術上更現實,戰鬥全重、連發射擊時控槍難度都不大。湯姆森對這種武器的定位也是比較準確的,他稱這種武器為「塹壕掃帚」,槍如其名,說明設計的時候就考慮作為塹壕突入近戰武器使用。
有趣的是,湯姆森的自動武器公司最初拿出的樣槍和後來定型的湯姆森衝鋒鎗差異很大,它是帆布彈帶供彈的!該槍有一個棘輪,槍機前後運動帶動棘輪轉動,將帆布彈帶上的子彈逐發撥入進彈口,為了盛裝彈鏈,樣槍扳機前方特地做了彈盒掛架,可將彈帶收納在彈盒裡,掛在掛架上。說明在湯姆森衝鋒鎗設計的初期,設計人員的思維還沒有從彈鏈供彈機槍上轉變過來。
湯姆森衝鋒鎗最早的原型槍,該槍外觀和後來定型的湯姆森衝鋒鎗差異很大,槍管外有圓柱形護筒,扳機前方有彈帶盒掛架。
湯姆森衝鋒鎗原型槍專利圖,可看到其供彈具為帆布彈帶,用棘輪撥彈。
到1918年,湯姆森衝鋒鎗比較成型的原型槍問世,此時該槍還是發射.45ACP手槍彈,供彈具改為50發、100發彈鼓,也可使用20發、30發彈匣供彈,當時該槍還有一個聽起來十分拉風的名稱「殲滅者 I」(「Annihilator I)。在1918年11月9日,湯姆森衝鋒鎗的原型槍被送往歐洲戰場準備測試,可是兩天後的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湯姆森衝鋒鎗原型槍沒有趕上真正的戰鬥。
湯姆森M1919原型槍,該槍槍管外有打孔的護筒,此時的原型槍已經和後來定型的湯姆森衝鋒鎗很接近了。
射擊類遊戲《戰地1》中出現的湯姆森M1919原型槍,其實該槍並未參加一戰。
從1919年到1921年,湯姆森衝鋒鎗陸陸續續出了多個改進型,1920年還參加了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組織的自動武器測試,連續發射了2000發槍彈只出現了一次停射,表現良好,但當時歐洲塹壕戰已經結束,「塹壕掃帚」失去了價值,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都認為這種價格昂貴、重量大、只能在近距離噴射手槍彈頭的武器沒多大使用價值,所以並不感興趣。雖然到1921年湯姆森衝鋒鎗第一個生產型M1921型正式定型,但此時,它離軍隊正式列裝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約翰·T·湯姆森拿著湯姆森M1921衝鋒鎗,這支還沒裝槍托。
湯姆森M1921衝鋒鎗,這支裝了100發彈鼓,可以看到這種100發彈鼓體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