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苦又累又拚命,可還沒錢,我們為什麼堅持做室內設計師?

2019-12-21     住范兒

致力裝修小白掃盲指南,讓裝修變得更輕鬆!大家好,我是為你掃清裝修障礙的住范兒。

大多室內設計師都有一段要「熬」過的時光:有太多需要自己去學去做的事;總是在晚上加班,紅著眼畫圖;會遭到客戶的不理解和反覆修改的要求,甚至設計在公司並沒有受到真正的重視;在最初幾年投入很多,薪資卻低,生活壓力大……

對於室內設計,如果沒有堅持便沒有後面更好的一切。很多人在成長過程放棄了,但熱情還讓一些人堅守著,並相信行業和自己的路都會越來越好。



從媒體上看室內設計行業,大多是一片唱好,儼然是蒸蒸日上的樣子。然而這個上升行業中的室內設計師們,感受卻冷暖自知。

別人眼中他們的樣子通常頗為風光,每天指點江山般設計一個個房間,工作靠著創意和藝術感,趣味十足。開工作室、接單、抽成、走上人生巔峰。

實際遠沒有想像那麼美妙,每個室內設計師背後都有一段不為人知且充滿不易的故事。國內的室內設計處於一個奇妙的狀態,一方面處於上升期,消費升級中的人們越來越在意住的質量;另一方面行業規範模糊,市場沒有充分細化,室內設計的門檻又不高,很多懷有期待而進入的從業者不得不面對積雪融化前的寒冷,在混沌中摸索。


從出道到入行的距離


因為行業逐漸繁榮,進入門檻降低,有可能培訓了幾個月便進入室內設計領域,但這相對於真正「入行」還有不小距離。

即使是科班出身,依舊有很多要積累的,清美的朱梓晨告訴我

學生時代做手工、畫圖、做設計,還是挺吸引人的。可學生往設計師轉型需要大量社會經驗,再厲害院校畢業的學生都要經歷。這個過程時間長短不好說,快的1到2年,慢的5年甚至更久。

剛進入行業通常是從助理或打雜做起的,雖然有師傅,但學習成長通常靠自己。這段時間往往有個稱號叫——繪圖員

在設計公司要畫,在家裝公司也要畫。業主經常有改動需求,有時候要反覆修改,甚至可能多到最初的方案面目全非。隨意的改動,設計師就需要重新出圖紙改模型,ddl又無比緊湊,所以熬夜繪圖是家常便飯。是很枯燥,但總比沒有項目供自己畫導致沒有成長更好。



室內設計師的熬夜繪圖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當時我們公司的方案和效果圖繪製是分工的,需求總是要得很急,又總改,我經常和效果圖的小夥伴加班,等到後面就算辭職了關係都沒淡。」後來開了設計工作室的周倩倩說到她們的「患難友情」還是覺得很有趣。

從助理到獨當一面的距離,很大程度也來源於市面上設計公司、家裝公司對室內設計師的要求。在分工不夠細分的小公司,可能要求他們——

跑得了工地、搞得定供應商、完成測量、了解建材、會設計方案、會畫效果圖施工圖、會給報價和銷售談下客戶……甚至得和客戶要款。

一個人真真是要從頭跟到尾,什麼都要管。在一些很牛的設計事務所,也會要求室內設計師負責方案就必須負責圖紙和各種施工節點,很累人。

就像在室內設計工作了8年的朱娟所說:「做設計什麼都得會,做我們這行很累的。」家裝公司的安卡卡也說:「我在這個行業的半年徹底治好了我的公主病。」

大公司會有一定工作細分,比如只負責設計和工地,但只做方案設計卻比較少。並且作為服務方,熬夜加班再常見不過。

在工作的前幾年,室內設計師們需要像海綿一樣去快速學習,以在這個逐漸飽和的行業占據一席之地。是很累,但不學就沒有好的以後。譬如豆瓣上一個室內設計師給自己布置的成長任務——

1.每天畫五個立面詳圖,詳細標註及文字.
2.每天手繪一至三頁,收集比較新的手法,表現,而且這些手法要有一個記憶.日後在用的時候才能信手拈來,這跟寫作是一樣的道理
3.每天發現五至十個施工方面問題.有發現問題才有解決問題的動力.
4.每天收集三至五篇小文章,有關裝修的.一個月下來也有個一百篇左右的量,
5.每天了解一個材料分項,如水電,泥水或是木作,油漆.
6.每天在製圖上,練一至三個平面方案.
7.每三天練一套效果圖.

8.每天做簡要日誌,看看今天自己積累了多少,日後成功的基礎就是你今天的積累.


行業尚在混沌中

除去成長的辛苦,行業規範的模糊也讓很多人迷茫。有的公司業務員和設計師分得不很清楚,一些本來想潛心做方案的室內設計師發現銷售、談單要求很高,自己的優勢並不能發揮出來,「認真設計可能還不如忽悠土豪多買幾件家具效果好」。

同時,雖然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在意設計,但是願意為之付費並且理解設計的人並沒有很多,魚龍混雜的設計師也讓一些業主心存質疑。為了增加吸引力,「免費設計」成了很多公司的獲客方式,但這無疑悄然把設計放在了比較附屬的地方。有時堅持收費的設計師在接不到足夠單的強壓下也只好放棄。

沒有給設計師們時間和激勵去用心做方案,自然難出好的設計,有時是直接從案例庫里調用做些修改。當業主對拿到的設計圖不滿意,感覺就像酒店樣板間、土大豪一樣毫無生活氣息時,很多室內設計師也為此感到痛心。



強行展現土豪風、酒店風的設計

其實小戶型根本hold不住


在工作的前幾年,公司的基本薪資很低,按她們的話說「付出勞動和收入的差距太大了」、「甚至有點壓榨的感覺」。有的公司在助理期是沒有工資的,轉正後底薪也是非常低,幾百、一千、也有3k左右的,但3k已經是有經驗,能獨立負責項目的了。

在很好的設計師事務所也是,雖然和同事一起工作很開心,很有激情,尤其是一起完成很好的效果時,但是工資太低了,4000一個月什麼都得做,加上獎金什麼的也6000不到,那時我的項目作品已經有不錯的了。

項目提成其實點也挺低,有道德、不願意坑客戶拿太多回扣的設計師收入都不高。

「現在的薪酬體系里,如果沒有回扣,很多設計師都得喝西北風,但回扣是不應該的,那些貪心的設計師都不應該被叫做設計師。」

當然,收入是和經驗成正比的,如朱娟所說「好的設計和很多東西有關, 比如閱歷」。但室內設計師目前的收入確實比不上辛勤的投入。

這麼看室內設計師的前幾年真的是又苦、又累、又好學,可能還窮。很多人都因為生計問題和很累不得不轉行了,尤其是對女生,熬夜太多對皮膚不好,甚至生理失調。但很多有熱情的人還堅守著熬這幾年,我們也看到了一些不錯路徑。

會有更好的路在等待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意,承認設計並願意為之買單。80後、90後的年輕人也不再追求貴重卻呆板的家裝,而是喜歡清新、簡約、溫馨的風格。在他們眼中,設計是有價值並且值得付出的,能提高生活質量。消費升級,從衣食行,逐漸到了更私密的住。

一些有能力的設計師不會一直呆在公司,在積累得不錯後可以選擇自己走出一條路,比如接私活或者創立工作室。像Alvin所說——

固定工作的薪資穩定,但是不高;私活兒薪資不固定,但是可控性很高。不過接私活需要看自己的人脈和定位,因為不穩定,如果接不到又沒有經濟基礎就很累,沒有固定工資保底對生活沒有保障。你需要有能力讓甲方選擇自己而不是一些設計公司,如果沒有積累,這個就挺難。

如果有實力接到私活,就可以對工作進行一些選擇。「我之前只出到方案和效果圖,監工要額外加錢,施工圖可以找合作單位代出。」

建立了門裡工作室的周倩倩說:「方案還是我來做,跑現場、施工也會參與。其餘的施工圖和效果圖都是外包給和我合作得很好的小夥伴們做。這樣前期工作室的投入也不會很大。最關鍵的是,我們現在自己做設計不是什麼活都會接,會先和找我們設計的客戶聊,覺得他喜歡的東西和我們一致才會接下來,不然對雙方都是折磨。單看設計的能力,我覺得自己積累得差不多了,就跟隨自己的心做喜歡的事了。」



圖為門裡設計機構的作品


還是要有些理想主義

光靠一個可能未來不錯的願景未必能支撐人走下來那段路。他們的嚮往和期待讓我感到很觸動。在一個還沒有那麼規範的行業,正是這些讓我覺得他們的路一定會越走越好。

FROM 周倩倩

我記得小時候的願望就是長大後能設計出讓人一下班就想趕緊回家的家,一個溫暖到都懶得吵架的家。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挺理想主義的,但我一直都是這樣做設計的。我也堅信著做能感動自己的設計一定也能感動別人。我想我會一直堅持這個理想做下去,詩意的生活需要有熱愛生活的態度,人們對設計的重視程度和設計師的設計態度決定了這個行業未來的規範。兩者的努力才能出現讓我們都感動的作品。

FROM Alvin

我從事這個行業好玩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覺得自己的工作有價值。對於商業空間,設計可以帶來更大的經濟效應,對於家裝,可以讓人們對那樣一個一畝三分地產生不同於別的地方的歸屬感。

這個很神奇,問為什麼這是我的家,是因為這裡有自己生活的氣息。這個氣息就是室內設計帶給你不同的感受。我希望提高國內人對於室內設計的重視,不用總聽到「我這個設計是家裝公司送的「這種話。我不接受室內設計作為一種便宜在賺,或者作為一種贈送品。這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應該有自己的地位和價值,受到重視和正視。

FROM 梓晨

我當時就是衝著清華的環藝系來的,一進來就一直在思考真正的設計是什麼。呈現出來的設計作品都是最後的結果,但懂設計的人能看到背後的思考方式和邏輯,甚至整個人的生活經歷。喜歡,這是我堅持下去最重要的原因。空間設計師的嚮往,便是在項目中可以實現自我價值。期待自己被認同,被自己的僱主認同,被社會認同。

FROM 安卡卡

我希望這個行業規範起來,設計就應該收費,才會出質量。如果規範,室內設計師是不錯的,自己的設計變成空間很有成就感。我想證明我能做得好設計。

……

選擇無法評判,但希望那些當初因為種種原因離開這個行業的人能找到真正的路,也願這些堅守的人為室內設計賦予其真正的價值。

畢竟,我們一同期待著讓所有人擁有更愛更好的家。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實用家居/裝修相關的精彩內容,點擊頭像馬上關注我,讓我幫你將複雜的事簡單化,讓你的家變得更美更舒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susKG8BMH2_cNUgJjU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