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首七言絕句,委婉曲折,格外動人,有異曲同工之妙

2020-02-03     語文夢工廠

贈蘇書記

杜審言

知君書記本翩翩,為許從戎赴朔邊?

紅粉樓中應計日,燕支山下莫經年!

這是一首送別的詩。和親友分離的時候,寫詩送別,是古代文士的一種生活習慣。詩中兩用書記一詞,含義不同。詩題的書記是一種職稱,唐制,元帥及節度使都有掌書記一人,主管文書工作,書記即其簡稱。詩句的書記,是指寫作文書。漢末阮瑀為曹操擔任這種工作,才思敏捷。曹丕在《與吳質書》曾稱讚說:「元瑜(瑀字)書記翩翩,致足樂也。」即以鳥飛得輕快來比喻阮的才思,詩句就是用的這句成語。

詩以讚美對方的才能起筆。這位姓蘇的也許還有許多其他值得讚美的方面,而這裡只突出「書記本翩翩」這一點,是詩的主題所規定的,因為他這時正要到北邊去擔任某一個節度使的文書工作。朔邊即北邊。從戎即參軍。節度使府是軍事機關,所以去作書記也可以稱為從戎。

但是,詩的第二句並不是順著承接下來的,而是以一個問句代替了平敘。為許,即為什麼。你為什麼要到北邊去參軍呢?粗看起來,這一問來得有點突然,又沒有回答,簡直弄不清是怎麼一回事。細加玩索,才發現原來第一句就是回答。因為蘇某才思敏捷,早有聲名,所以才被那位節度使請了去擔任書記的。這樣寫,就使得「書記本翩翩」的讚美之詞更其有分量了。袁枚《續詩品·取徑》叫人作詩要「揉直使曲」,又其《隨園詩話》云:「凡作人貴直,而作詩文貴曲。孔子曰:『情慾信,詞欲巧。』孟子曰:『智譬則巧,聖譬則力。』巧即曲之謂也。崔念陵詩云:『有磨皆好事,無曲不文星。』洵知言哉!」這種寫法,也就是所謂「揉直使曲」,它顯然增強了詩篇的藝術效果。這,是讀詩時會經常遇到的。

第三、四句言情,是送別的主旨。詩人只是希望他的朋友在朔邊不要耽擱太久,早點回來。這表明了送別時的留戀和盼望的心情。但他不從行者方面著筆;而從居者方面著筆,又不從自己著筆,而從行者最親近的人——他的妻子著筆。紅粉是代詞,即以女子的化妝品代女子。從樓中紅粉一天一天地計算著分離的日子,以見其盼望的迫切,歸結到他應當早點回來,非常近情。燕支山在今甘肅省山丹縣東,是漢、唐時代國內各民族雜居的地方,也是蘇書記要去任職的所在。漢大將霍去病大破匈奴,曾乘勝追擊,越過燕支山千餘里。燕支山一帶,土地肥沃,水草茂盛,人民的生活較好,相傳其地多生美女,所以匈奴在失去此山以後,有「失我燕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的民謠。燕支即紅蘭花。古人采其汁加入脂油,用作女子的化妝品,所以一般也寫作燕脂或胭脂。這裡是說,希望蘇書記想到自己的每天都在懷念他的妻子,在取得勝利、完成任務以後,早點回家,不要為他鄉美女所迷,樂而忘返。用燕支山代表朔邊,正好和紅粉樓字面相對,由家中紅粉想到塞上燕支,既很自然,情調也極和諧。經年,只不過是過一個年,也不能算是很久,但和計日對照,就覺得非常之長,因此,「莫經年」的囑咐,就是千該萬該,合情合理的了。正因為前兩句寫了他慷慨從戎的英雄氣概,所以後兩句就用兒女柔情來勸他早歸。這,也是一個巧妙的對襯,顯得非常真誠,又非常風趣。

這後兩句不從正面寫,而從對面寫,也是袁枚所謂「詩文貴曲」的地方,它比直接描寫蘇某離家,依依不捨更委婉,更深厚,因而更有說服力。詩中凡是用這樣一種表現手段的,往往格外動人。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這首詩是詩人天寶十五載(756)在被叛亂的安祿山部隊占領的長安城中懷念在鄜州的妻子兒女而作。首聯寫妻子在月夜懷念自己,次聯以兒女尚小,不知念己作陪。三聯寫妻子在月光之中的形象,尾聯以希望團聚作結。杜甫曾經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提到他祖父在詩歌上的成就,並表示要繼承祖父的文學事業。這首詩,就是學習杜審言《贈蘇書記》從對面著筆的手段的,而青出於藍,刻畫得更其細緻,表現得更為豐富。

此詩雖用對照的方法,並用對偶的句式,但並不刻意求其工整。如燕支是山名,而紅粉則並非樓名。「燕支山」是三字一意,「下」是一字一意,而「紅粉」二字是一意,「樓中」二字又是一意。兩句字面相對,而意思和語法上並非的對,所以顯得自然流動,並不著力。

自然流動而不著力,是初唐七絕的一種藝術風格。如張敬忠《邊詞》:

五原春色舊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

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

即與杜詩寫法相同。首句寫五原(今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春遲,次句寫二月垂楊還沒舒葉,荒寒之境如在目前。第三、四句以五原冰開與長安花落同時對照,而詩人懷念京城之意自見。再如杜審言另一首《渡湘江》:

遲日園林悲昔游,今春花鳥作邊愁。

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

還有王勃《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前一首以今與昔、園林與邊地對照,歸結到「京國人南竄」之可悲,「湘江水北流」之可羨,愈加顯示出作者因罪遠貶峰州之苦惱。後一首以他鄉送客的情懷,寫出佳節思鄉的感慨,以北來鴻雁反襯南中人情,極寫客中送客的憂傷情緒。兩篇都以不太嚴格的對句,表達了自然流麗的風姿,王勃一首更其明顯。這也就是沈德潛《唐詩別裁》中所說的「似對不對,初唐標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m6yDXABjYh_GJGVhHCq.html




名家構思拾趣

2020-01-31










楹聯趣話8則

2020-01-19



勵志語錄100句

2020-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