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思考國際教育,必定要釐清的概念就是「國際化」

2019-09-25     英倫雲小學

不論是北京還是吉隆坡,香港還是台北,都有一個「國際化」的共同面貌:星巴克、7-11、好萊塢的電影,到處都是。生活的韻律也與國際同步:2月14日買花過情人節,10月底戴上面具參加「萬聖節」變裝遊行,11月有人吃火雞過感恩節,12月廣場上萬人空巷慶祝聖誕節,年底,放煙火、開香檳,倒數時,親吻你身邊的人。

「國際化」現在成為一個舉國上下努力追求的目標。但是,慢一點,究竟什麼叫「國際化」呢?

按照字義,就是使自己變得跟「國際」一樣,可是,誰是「國際」呢?變得跟誰一樣呢?是變成英國美國,還是印度菲律賓?

真正的「國際化」不是移植別人的節慶,不是移植別人的語言,不是把你自己變得跟別人一模一樣。

「國際化」是一種知己知彼。知己,所以知道自己安身立命的價值。知彼,所以有能力用別人能理解的方式告訴別人我的不一樣。

「國際化」是你懂得使用國際通用的語言、方法和技巧,來把自己民族最特別的東西推銷出去,讓外面的人看得懂,聽得懂,認識你。

「國際化」是一種手段,而不是一種目的。

全世界有6600家星巴克,全世界只有一個紫藤廬(台北的古蹟)。「國際化」不是讓星巴克進來取代紫藤廬;「國際化」是把自己敞開,讓星巴克進來,進來之後,又知道如何使紫藤廬的光澤更溫潤優美,知道如何讓別人認識紫藤廬。

從龍應台的觀點來總結,「國際化」要求人兩點:

一是要懂得世界。懂得語言、文化差異、思維差異;

二是能夠讓世界懂得你。你知道自己是誰,從哪裡來,能夠說明自己和別人的不一樣。

要把這兩點做到平衡估計蠻難的。現在看教育界,一方面是國際遊戲規則還沒普及,另一方面是我們自己教育里的民族性也捉襟見肘。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好的國際教育?

是外語培訓嗎?是參加「洋高考」SAT嗎?是學習英國、美國、加拿大的課程嗎?是出國去參加夏令營嗎?是去國外留學嗎?是一定要大把砸錢的嗎?是少數人的專享嗎?

世界聯合學院(UWC)常熟校長華曉杭女士說,都可以是,也都不是。


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說法,國際教育應該給年青人提供了解世界性問題的知識,培養他們對於世界性問題的關注和解決世界性問題的決心。

換句話說,國際教育是培養各國學生對於世界性問題的知識、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

在各大國際課程中,最具國際化特色的當屬IB。IB在誕生時的理念就是讓年輕人明白「儘管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差異,但他人的意見也可能是正確的」。

國際教育的精神一定是開放、多元、包容的。單一的中國教育不是國際教育,單一的法國教育、英國教育、美國教育也不是國際教育。這個教育體系中包容的文化元素越多,國際化程度就越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h13cm0BJleJMoPM8Hj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