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美國曾用一些社會痞子去前線戰鬥。想想也知道,這些人沒什麼紀律觀念,不好指揮,他們想到了一個好辦法,讓心理專家教育這些人。
心理專家找他們溝通後,要求其每一個人每月都要給家人去信一封。這當然是好事了,但是問題是他們並不識字。於是找人幫他們寫好了,要求他們照著寫就行了。大致內容是讓親人明白,他們在戰場上英勇善戰,建下了奇功偉業。這種情況持續了半年後,居然發生了改變,他們改頭換面,如信中所言般英勇和守紀。你可能會奇怪,是什麼力量讓他們發生改變了呢?在書信中賦予他們的標籤起了作用,如英勇、守紀、立功等。在心理學中,這種把標籤貼在一些人身上的行為和結果,就稱之為「標籤效應」。
每個人通過自我形象的一部分由自身對別人反應的理解而定,也就是說,別人如何看待我的方式形成了自我形象,如果確定後,就成為制約和塑造自身的規範了。
案例
一位媽媽在小孩尚小時,曾參與過多次家長會。老師向家長反映,她的孩子總是坐不住,最多五分鐘,建議她帶娃去醫院看看。母子回家的路上,兒子問媽媽,老師給你講了什麼?媽媽對他說,老師在誇你懂事,原來在位子上能坐兩分鐘,現在坐到了五分鐘了。他們都在誇你,你同學可沒你進步快!小男孩回家後,非常高興,食慾大增,比平時吃的飯還多。
有一次,媽媽接他時,老師對媽媽說,你兒子考了39名,全班一共40名學生,倒數第二,孩子是不是有智力問題呢?到家後,媽媽告訴兒子,老師說你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孩子,如果能再細心一些,會超過你前面的幾個同學,他們分別考了38名,37名,36名。媽媽和兒子交流時,她發現兒子眼中帶光。
第二天,小男孩很早就起床了,而且催促媽媽早點送他上學。下一次家長會,老師沒有點小男孩的名字。這位媽媽悄悄問老師的成績和表現,老師很高興地說,你兒子現在成績已經進入前20名,不過考重點學校還是有些難度。媽媽回家告知兒子,老師稱你若再加把勁,考個好學校不成問題。在媽媽的不斷鼓勵下,小男孩長大後考進了國家名校。
上面的案例我們可以了解到,老師給出的標籤基本是負面的,把真實情況告訴媽媽,但是,這位媽媽反手給兒子貼上「好孩子」的標籤,就是這種潛移默化的家教方式,孩子最終成為標籤描述的那類人。
教育是一種人與人互動的社會活動,所以在教育進程里,有很多社會心理現象,若得到有效使用,對教育開展有很大的推進效果;相反,就會妨礙教育進展,甚至引起教育敗筆。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