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程課正式進入中小學,3年級開始學

2019-10-18     英倫雲小學

如今,以編程為基礎的人工智慧已經成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正在對世界經濟、社會進步和人類生活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國家政府不斷出台工作報告關注人工智慧。

2017年,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明確指出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慧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

為落實《規劃》要求,教育界開始大刀闊斧,做出重大改革。

浙江省作為試點單位,率先出台了高考課程改革方案,將編程納入浙江省高考。從今年開始,高考不再是普通的「6選3」,而是改成了「6+1選3」,這裡的「+1」就是信息技術(含編程)。據統計,涉及專業(類)的選考科目里,信息技術高達36%,每10個考生就有4個人選擇了它,編程教育勢不可擋!



2018年,教育大省北京和山東也確定要把 Python 編程基礎納入信息技術課程和高考的內容體系。

2018年9月開始,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也將Python納入其考核科目之一!

各項政策的相繼出台,預示著人工智慧已經進入到我們生活當中,編程也會進入教育領域中的重要方向,學編程成為時代趨勢。

學編程對孩子有哪些好處呢

編程是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高新技術的基礎和核心,誰能搶先一步抓住這個風口,就會在未來的計算機時代占有主動地位。現在編程教育正在逐漸普及,學習編程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意義

編程是人工智慧的基礎,全世界都在深入推動編程教育

其實,無論是AlphaGo戰勝人類,還是世界上出現首個機器人公民,隨著人工智慧在眾多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各國政府都在推動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

在國外,超過24個國家將編程作為最基礎的學科——包括日本,韓國,以及歐洲多個國家,已經將編程教育納入K12課程大綱或者教學場景。

在英國,5歲以上學生都必須學編程;

在美國,67.5%的中小學生都接受編程教育;

在新加坡,中小學考試科目中已加入編程;

編程人才短缺,就業前景好

未來學家凱西·戴維森認為,未來將會有超過65%的小學生最終會從事尚不存在的工作。計算機編程是目前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也是薪資水平最高的職業之一。

僅在美國,計算機崗位的薪水就比平均水平高75%以上。預計到2020年,此行業會新增超過10萬個就業崗位,計算機編程的就業前景可見一斑。



編程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

編程可以使得孩子由遊戲的使用者變成遊戲的開發者,用數據理解、分析並解決問題。

編程對其他學科提升有很大幫助,包括數學、物理,在這過程中提高了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習能力、注意力等,這些對於構建其他學科的思維幫助特別大,同時也有助於成績的提升。

編程教會孩子如何思考

科學研究表明:6-12歲正好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階段,同時也是孩子從環境感知轉變到邏輯連結的學習階段。

學習編程最重要的是學習編程思維,所謂「編程思維」就是「理解問題——找出路徑」的思維過程,它由四個步驟組成分解模式識別抽象(abstraction)算法。

編程思維看似抽象,其實生活中、學習中、交流中,處處都蘊含著編程思維模式的哲理,小到擺放玩具書寫作業,大到公司決策商業探討。編程思維是一種高效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孩子從小培養這種思維模式,對日後工作生活幫助很大。

讓孩子緊抓編程大熱好時機

芬蘭教育部長說:「在未來,如果你的孩子懂編程,他就是未來世界的創造者;如果他不懂,他只是使用者。」



善於捕捉教育資訊的家長們,相信您已經感受到了教育的新風向,在可見的未來,「編程」將如今天的語文、數學、英語一樣,成為每個受過教育的人都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編程是未來人工智慧時代的基礎。

編程教育之風突然就在國內吹起,國家更是出台了相關政策來支持,將編程教育是納入到基礎教育中。不僅僅是中國,現如今全世界多個已開發國家也都是推廣編程教育,可見編程教育影響之大。



今年6月,日本文科部學省公布,將在2020年把編程教育引入到全國小學的必修課程中。這個消息很快就在國內引起熱議,一度是登上了微博的熱搜話題榜。

編程教育之風盛行,看著身邊的不少家長們也都紛紛開始是讓孩子接觸少兒編程,中國的家長們更焦慮了……



如何理解編程教育?

簡單的說,編程教育旨在培養孩子們的編程思維能力,也就是計算、設計和創新的思維能力。

在日本文部科學省公布的小學新版教學大綱中,將「編程思維」是定義為:

為了實現自己的意圖,通過理性思考確定各個步驟的最優組合併逐步完善,從而逐漸接近最理想的結果。

所以,也可以將「編程思維」理解為一種「解決問題型思維」,是「理解問題——找出解決辦法」的一個思維的過程:

面對一個複雜問題時可以將它拆解成一個個的小問題,發現問題的關鍵和問題之間的關聯性,繼而逐步將問題解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a4S3m0BMH2_cNUg7Yf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