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永州市東安縣橫塘鎮橫塘村

2019-07-23     金牌主持陳瑜

【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永州市東安縣橫塘鎮橫塘村

圖/文 陳瑜

永州東安有一個熟悉而陌生的村名——橫塘鎮橫塘村周家大院,說它熟悉,因為相距不遠,也有身邊的朋友出生在那,說它陌生,一直在永州有名古村落找不到它的相關記載。出於對古村探究的興趣,驅車前往,去尋覓那曾經輝煌、一度逝去的精彩。

一路打聽,橫塘鄉一個周姓老人的帶著我們出發了,拐過一道彎,撲入我們視線的是寬闊、平整、碧綠的田野,遠方的山巒在強烈的陽光下,顯出一片墨綠,就在綠田與青山的懷抱中平鋪著一大片青磚碧瓦、連綿不絕、風格一致的古建築群,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驚嘆,如此博大的古建築群,竟然靜悄悄的平臥於此,恍如一個隱居山林的隱者,不問世事,不問紅塵,更不穩榮辱,獨享著被人遺忘、不受打擾的寧靜生活。綿延得古屋、起伏的青山、平整而寬闊的綠野編織著靜謐、安詳的世外桃源,美不勝收。

靠近古村,高大、對稱的拴馬樁記錄著昔日的風光與繁華,現在居住在古村的除了老人和小孩意外,古村略顯得寂寞與憂傷,散落在地上的青石條、爬滿青藤的古牆,大門緊鎖的古祠堂落寞低迷的苟延殘喘著,深入古村的巷道,留給我們更多的感受就是頹廢不堪,斷井殘垣,昔日的車水馬龍與今日的孤寂蕭條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我的心情不禁悲涼起來,世事如雲,變幻莫測,曾經的風花雪月,曾經的車水馬龍,都被時間所斑駁、所遺棄、所淹沒。如同曾經的風華少年變成了弓腰駝背的老者,滄桑寫滿臉上,風光都成歷史,記憶都刻心頭,唯有那份孤寂,唯有那份悲涼……

據周姓老人介紹,周家大屋建於明末清初之際,幾百年來一直是周氏後人所居住,沒有雜姓。周家祖先曾在南京因犯王法,被朝廷欽點追捕,一路南逃,逃到了這南蠻之地,見這裡群山環繞,土地肥沃,民風淳樸,便決定在此定居。至於犯了何罪,官居何位,史實不詳,也許算是周家不光彩的歷史未曾代代相傳,儘管被通緝,但感覺威風不減,村前的拴馬石也許就是當初「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威風見證,雖屬欽犯,可依然朝覲者絡繹不絕,是非曲直誰可知?

進入古村,院落呈長方形,坐西向東,占地四萬六千多平方米,建築面積達二萬二千平方米,八條青石板巷道自東向西深入,把整個院落分成九縱,也就是九棟正屋。而每棟正屋旁邊都並列著兩排橫屋,一共是十八座。所有的房屋都有青石板巷道連接,巷巷相通,道道相連,可以腳不沾泥往來於每棟房屋之間。而每座正屋的大門均是用長方形大青石柱做的門框,門楣上刻獅獸麒麟等瑞物,非常氣派。屋內最寬敞的地方是堂屋,地面是用三合泥鋪成的,堂屋前持天井、照牆和門樓,兩側用木壁分隔成臥房和廂房。天井全是用青石板鋪蓋,看不見明顯的下水道,卻從不存水,說明其排水系統安排得十分巧妙科學。房屋的門窗、牆壁、棟樑上刻有福、祿、壽、八仙、花鳥、龍鳳等各種不同的圖案,雕刻精美,形態逼真,給人栩栩如生之感。我不禁想起巴金先生筆下所描繪的北京四合院,又仿佛看到了當年居住在這裡的人們,非常講究禮儀謙恭,翁叔兄弟、婆媳妯娌之間絕少矛盾爭執,大家和睦相處,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一派其樂融融的和諧景象。

老人向我們朗誦唐粉玉撰寫的楹聯:「夕陽楊柳岸;微雨周家村」,「 我愛鄰居鄰愛我;魚傍水活水傍魚」,從老人欣喜、宏厚的聲音中,讀出了往日的和諧與寧靜,昔日的生機與活力。由於橫塘新鎮的建立,周家後人都陸續搬出了周家大屋,老人戀舊,固守著祖宗的基業,回憶著昔日的輝煌。但老屋還是那麼龐大,外觀依舊那麼雄偉,重樓屋疊,斗拱翹檐,黑瓦恢牆,白色的翅檐依舊閃閃爍爍,依然還稱得上是我省湘南邊陲古代居民建築的代表作之一。

奉行禮儀道德的周氏家風激勵著後人讀書耕種,明清朝年間,村裡接連出了多個秀才、進士,村民們為他們樹碑立傳,以示恭敬、以作楷模,故得名文塘,方言中「文」「橫」音近,後來改名為橫塘。也有了後來的橫塘村、橫塘鄉之來歷。

老人告訴我,他們不允許後代人拆老屋,因為這裡是他們的根,是他們祖宗的記憶,後代人只得另擇新址修建新房,同樣群建群居,形成了新的橫塘村,老屋依然住著捨不得離開的老人,儘管破舊,儘管風雨飄搖,老人依舊守著這份記憶,這份踏實,這份舒坦……也許人真的到老了,才更會戀舊,更會去回憶,更多的捨不得忘記曾經的時光,哪怕閉著眼也能摸出哪塊石頭,也能摸清是哪位祖宗居住過的房間……

一個沒有歷史文化的縣很難做強,一個沒有歷史符號的村落很難有凝聚力和發展力。古村落就是一種歷史,更是一種文化標誌,也是一個宗族的精神家園,它會有一股無形的力量激勵著從這裡走出去的後人如何去愛生活、學做人,去奉獻社會,為祖宗爭光,為家族榮耀奮鬥,一個村落一個村落的積澱就是一部浩瀚的中華文化史,一個一個古村的保護和修繕,就成就了永州這本書深厚的根基和底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_YWJGwBmyVoG_1ZD5q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