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思宗崇禎皇帝殉國之後,在長江以南相繼出現了五個打著明朝旗號的小朝廷,史稱為「南明」。這五個小朝廷,福王的弘光政權,浙江的魯王政權,福州的唐王政權,和廣州唐王弟弟建立的政權,都是曇花一現,堅持時間最長的,是桂王朱由榔建立的永曆政權,永曆的年號一直用了18年。
永曆的政權,勢力範圍主要包括中國的大西南地區,廣西,雲南,貴州,在這個地區堅持作戰,他的將領非常特殊,不是明軍將領,而是原來張獻忠的將領。
我們都知道,明朝末年,陝北農民大起義,最後推翻了明朝,這些反抗明朝統治的人里,最有名的就兩個,一個是闖王李自成,一個是張獻忠。李自成推翻了明朝建立了大順政權;而張獻忠進入四川,建立了大西政權,所以當南明弘光政權被平定了之後,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袞,就派太宗皇帝的長子,肅親王豪格入四川去平定張獻忠,當時的張獻忠驕橫已極,非常大意,沒想到清軍進軍如此神速,肅王豪格率7000鐵騎就直抵張獻忠的老營。
據說當時豪格手下黃旗大獎鰲拜,號稱滿洲第一巴圖魯勇士,張弓搭箭一箭射中張獻忠面門,大西軍就四散奔逃。
明末起義軍領袖張獻忠
張獻忠手下有四個乾兒子,這個四個乾兒子特別能打仗,張獻忠封他們為將軍,張獻忠一死,西軍群龍無首,四個人商量:「乾爹沒了,是降清還是單幹?」。最後四個人做出決定:絕不降清。跟清朝有殺父之仇,既然不能降清,為了抗清,那就要搞統一戰線,包括李自成的人馬餘部也是這樣,所以最後張獻忠,李自成的餘部,都和明朝的殘部合在了一起,保著南明小朝廷跟清軍作戰。
南明小朝廷那四個王,福王,魯王,唐王,唐王的弟弟,都很快都灰飛煙滅了,只有桂王的政權堅持的時間最長,所以後來李自成的妻子,妻弟和張獻忠的四個兒子都歸了桂王的永曆政權。當清軍在東部戰線捷報頻傳,很快江南兩廣大多底定,就剩西南一隅,清軍就多路調集,集中名將進攻西南的永曆政權,永曆政權連戰連敗,從廣西退到貴州,從貴州退守雲南。
在退走過程起到關鍵作用的就是張獻忠的兩個兒子,一個是被封為秦王的孫可望,一個是被封為晉王的李定國。這兩個人輔佐永曆朝廷,出生入死,獨當一面,特別是兩蹶名王李定國,什麼叫兩蹶名王?當年清軍在關外跟明軍作戰的時候,很多明軍的將領投降了清軍,在投降了清軍的將領的人中有幾位非常有名的,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這3位的投降對清朝的幫助非常大,到後來吳三桂打開山海關也被封為王爵。
在清朝一開始在和桂王作戰的時候,就派出了孔有德,可是孔有德一出場被李定國殺了,孔有德被殺後據說只留下了一個孤女,孤苦伶仃叫孔四貞,孝莊文皇后一方面是收買人心,一方面看這個人很可憐,就把他收進宮裡,封為和碩公主,這就是漢人唯一的公主,她死後是不能進清朝的祖陵的。據說,埋在了北京的公主墳,也有說是嘉慶的2個格格埋在那。
孔有德一被殺,清朝震驚了,連孔有德都掛了,只能派八旗勁旅去了,於是派了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的兒子敬謹勤王尼堪,相當於太祖的長孫,派他率軍南下進攻李定國,又被李定國殺了,清廷只好派吳三桂南下進攻永曆政權,吳三桂不愧是名將世家,三下五除二就把永曆帝打的大敗,永曆帝沒辦法,帶著幾千人,包括晉王李定國的人馬逃到緬甸,李定國逃到緬甸幾次想反攻雲南,由於吳三桂軍力浩大,都沒有成功,所以李定國憂憤至極病逝在了緬甸,臨死之前晉王李定國告訴自己的部下,「寧死異域勿降也」,他的部下就聽從了他的囑咐,就在緬甸世世代代定居了下來,絕不向清朝投降,李定國部下的這一支後來繁衍成了緬甸果敢族。
大理寺卿盧桂生出賣磨盤山伏擊計劃
吳三桂強迫緬甸交出永曆皇帝,所以緬王設計誘使永曆赴會,捆了交給吳三桂,吳三桂就在昆明十字坡把永曆皇帝父子兩人用弓弦勒死。今天昆明十字坡還有一塊碑,是民國元年,雲南都督 蔡鍔立的永曆皇帝殉國處。隨著吳三桂絞死永曆皇帝,南明正式落幕,到康熙2年,清朝入關以後,用了20年完成了中國大陸的統一。
吳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