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
【解說】
君子做人做事,注重少說多做,說到做到;反對誇誇其談,說到做不到。當今有些人,包括有些領導幹部,講一套做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言過其實和虛張聲勢者屢見不鮮。有些領導幹部熱衷於搞形象工程,熱衷於編造數字誇大政績,欺世盜名;還有些經商者不通過誠實勞動和提升產品質量贏得市場,而是依靠虛假宣傳,甚至坑蒙拐騙招搖過市。這些不僅與實事求是的原則相違背,而且也有違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當然,與「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更是相去甚遠,背道而馳。
2.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
【釋文】
司馬牛問何謂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又問:「僅僅做到不憂愁、不恐懼,就可以成為君子了嗎?」孔子說:「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自我反省沒有愧疚,那還有什麼可憂愁恐懼的呢?」
【解說】
司馬牛:姓司馬,名耕,字子牛,宋國人。孔子的弟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提到過他,說他「多言而躁」。
君子作為孔子精心塑造的可學可做、高尚而平凡的理想人格,要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吾日三省吾身」,「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呢?同朋友往來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複習了呢?」三問而無慚色,即孔子所說的「內省不疚」。外無懟於人,內無愧於心,只有這樣才能做個心底無憂無懼、坦坦蕩蕩的君子。
3.【原文】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漸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釋文】
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要警覺:戒色、戒斗、戒得。年少時,血氣未定,正長身體,要戒女色;年壯時,血氣方剛,容易衝動,要戒爭鬥;年老時,血氣已衰,心神不力,要戒貪婪。
【解說】
孔子提醒:作為君子,在人生的少、壯、老三個階段,要注意戒色、戒斗、戒得三個問題。這與民間廣為流傳的「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之說,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3.【原文】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孟子·公孫丑》)
【釋文】
君子上不埋怨天,下不怨恨人。
【解說】
「不怨天,不尤人」,這原是孔子的話(見《論語·憲問》)。孟子在這裡複述,可見他對這一思想的贊同。孔子和孟子都主張,凡事要通過自己努力而達到目標,反對事沒有做好而責怪環境和埋怨他人。這種思想是非常有積極意義的,因為怨天尤人,於事無補,於己無益,不如存感天謝地之心,以期歡天喜地之事。
4.【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釋文】
孟子說:「 君子之所以跟常人不一樣,就在於他存在一顆本然的善良之心。君子內心存有仁愛,存有禮儀。 仁愛就是關愛別人,禮儀就是尊敬別人。關愛別人的人,人們就愛護他;尊敬別人的人,人們就尊敬他。」
5.【解說】
「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對於君主而言,實行仁政、崇尚禮節,必然會得到民眾的擁戴,萬眾一心便會天下無敵。對於君子而言,心懷仁愛、以禮待人,便會得到他人的敬愛,彼此親近融洽,自然和諧。「仁」之功大矣!
6.【原文】
君子處事也,甘惡衣粗食,甘艱苦勞動,斯可以無失矣。(顏元)
【釋文】
君子辦事,不以穿破衣、吃粗食為而介意,以艱苦勞作為美,這樣就可以沒有過失了。
【解說】
勤勞與儉樸,是中國人所遵奉的傳統美德。那麼,為什麼要崇尚勤勞,追求儉樸呢?這裡從效果上給出答案,理由是這樣做可以使自己避免過失。仔細一想,何嘗不是如此?現實生活中,一些人偷盜欺詐,一些人恃強凌弱,甚至還干起逼良為娼、殺人越貨的勾當,給社會的安寧和人民的生命帶來嚴重威脅。尤為令人髮指的是,一些掌握公權的國家工作人員,無視法紀約束、罔顧道德規範,養尊處優、魚肉百姓,直至貪腐墮落,最終走向罪惡的深淵。而若追問,何以能至此萬劫不復之境地?根本上還是在價值觀上出了問題,以貪圖享樂為追求,以驕奢淫逸為風尚,以這樣的價值觀念為人生信條,怎麼可能不出問題呢?因此,人生於世,要想不犯錯誤、不栽跟頭,一定要把勤勞儉樸這樣的觀念鐫刻在靈魂深處。
7.【原文】
君子獨處守正,不橈眾枉。(《漢書·楚元王傳》)
【釋文】
君子單獨一個人的時候,依然恪守正道,不會犯眾人所犯的錯誤。
【解說】
儒家提倡慎獨,即謹慎獨處,它體現了道德修養的自覺性。西方有學者主張道德律令、意志自由,其本質就是行為主體通過主觀意志把他律內化為自律,把外在的道德行為內化為一種自覺的行動,從而實現意志的自由。君子即便一人獨處時仍能嚴格要求自己,久而久之,就會把道德規範內化為自覺行動,不犯或少犯別人常犯的錯誤,哪怕是不拘小節的小毛病。
8.【原文】
君子安貧,達人知命。(唐王勃《滕王閣序》)
【釋文】
君子能夠安於貧困,通達明理的人樂天知命。
【解說】
有修養的人以平和的心態面對貧窮,通達明理的人則能夠對命運有清醒的認識,從而保持樂觀的態度。一個人要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認識人生,保持平常心是關鍵所在。何為平常心?即布衣之心態,寧可清貧自在,不求濁富多憂。這既是一種生存智慧,也是一種戰勝自我的豁達和大度;是一種拒絕庸俗的超脫和清醒,更是一種為人為官之道。
9.【原文】
君子之精神命脈存乎言,考言而責實存乎德。故言也者,德之華也,不可偽也。(王崇慶《海樵子》)
【釋文】
君子的精氣元神、生命血脈存在於言當中,察其所言而求其實際則存在於德當中。所以說言是德的外在表現,不可虛偽。
【解說】
評判一個人往往由表及里,由談吐來看修養。言語平實慷慨,可彰顯一個人的樸素磊落之氣;華麗矯飾,能反映一個人的虛偽狡猾之心。因而君子說話不可不慎重,要盡力做到去偽存真。
10.【原文】
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其道德,不為窮困而改節。(周希陶《增廣賢文》)
【釋文】
蘭花生長在冷清偏遠的山谷之中,卻不因缺少他人的觀賞而停止芬芳開放。品德高尚的人修身立道,不會因窮苦的境遇而改變自己高尚的品節。
【解說】
蘭花不因無人賞識而停止散發幽香,以此來類比君子也應如蘭花,保持高尚情操,即使面對窮困也不會動搖自我的崇高品性。這告誡人們要堅持潔身自好,不應隨波逐流,有虧氣節節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