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很多時候,身體比語言更誠實,關注細節,窺知對手的底牌


巴菲特小兒子彼得深得父親喜愛,他也很喜歡父親,小時候,他總喜歡粘著父親,跟隨父親出入各種商務場合。經常看到父親與人談生意,慢慢的小彼得注意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巴菲特在與人談生意時,並不總是努力說服別人。有時候不過談了三言兩語,他就調轉話題談別的去了。彼得覺得難以理解,他問巴菲特:「明明是來談生意的,為什麼又如此漫不經心呢?」巴菲特回答:「因為他發覺對方沒有合作的誠意,多說無益。」

彼得很吃驚,在他看來,對方言辭誠懇,不像沒有誠意的樣子。巴菲特告訴小兒子,對方是不是有誠意,並不是幾句客套話就能體現的。原來,巴菲特與人洽談業務之前,從來不打無準備之仗,他會從實際出發,詳細分析對方心理,預估談判的勝算。在實際談業務的時候,他更會仔細觀察談話者的行為舉止,判斷其真實想法。人,是最擅長說謊的動物,與其迷信人的舌頭,不如關注一些細節更能窺知其內心想法

頭是人體的一個重要部分,情急之下「顧頭不顧尾」的本能反應也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所以,要了解一個人,可以從「頭」開始,獲得對方的信息。


一般人們認為,點頭表達積極肯定的意思,搖頭表示消極否定的意思。不過,在不同的情況和背景下,它們所包含的意思,是有所不同的。

點頭的動作表示的意思有「我在表示讚賞」,「我同意」等。例如,在舉行會議時,某人發言的過程中,一旁的領導時而點頭,就表示一種讚美。

點頭的頻率不同,意思有所差異。例如,在聆聽對方講話的時候,人們緩慢地點頭表示對內容感興趣,或者認為言論很有道理;而頻繁急速地點頭,則可能是人們感到不耐煩了,想讓你認為他已經完全接受你的觀點,可以結束話題了。

搖頭是最常見的否定姿勢,與點頭一樣,搖頭的含義也是非常廣泛的。

搖頭的姿勢,可以追溯到人們嬰幼兒時代,當母親給孩子哺乳的時候,如果孩子吃飽了,就會躲開母親的乳房,即使母親將身體向前傾斜,他們也不會再感興趣,而是左右輕輕擺頭。這表示,孩子拒絕哺乳了。所以,搖頭的動作似乎是人們在出生時就會了。隨著人們的成長,它也演變成了拒絕和不贊同的信號。此外,有時人們會用它表示無奈。例如,當某位病人因搶救無效而去世時,做手術的醫生會一邊搖頭一邊走出手術室,面對等待的家屬表明「已經無能為力了」。雖然醫生沒有說什麼,但是家屬立刻就明白了其中的含義。

在另一些情況下,搖頭則表示不可思議、驚訝的意思,例如,北京奧運會開幕時,面對鳥巢的精妙設計,很多外國人張大了嘴,做出搖頭的姿勢,表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表達了對鳥巢設計的驚嘆和讚許。


人類的面部是最富表現力的部位,它能表達複雜的信息,如愉快、冷漠、驚奇、誘惑、恐懼、憤怒、悲傷、厭惡、輕蔑、迷惑不解、剛毅果斷等。因此,表情能夠清晰和直接地表達出人們的內心想法。仔細觀察一個人的表情,我們就可以獲悉他的心理活動。

觀察表情變化時間的長短是一種辨別情緒的方法。每個表情都有起始時間(表情開始時所花的時間)、表情停頓的時間和消逝時間(表情消失時所花的時間)。通常,表情的起始時間和消逝時間難以找到固定的標準,例如,一個驚訝的表情如果是真的,那麼它完成的時間可能不到1秒鐘。所以,判斷一個表情持續的時間更容易一些。因為通常自然的表情,並不會那麼短暫,有的甚至能持續4~5秒鐘。不過,超過了10秒鐘的表情(除了那些感情極其強烈的情緒感受),就不一定是真實的表現了,因為人類臉上的面部神經非常發達,即使是情緒非常激動,也難以維持很久。要判斷一個人情緒真假,從細微的表情中就能發現痕跡,但這需要人們進行細微地觀察。

通常,人的面部顏色會隨著內心的轉變而變化,因為面部的膚色變化是由自主神經系統造成的,是難以控制和掩飾的。在生活中,面部顏色變化常見是變紅或者變白。當一個人的臉變紅時,說明他內心非常害羞、羞愧或尷尬。人在極度憤怒時,面頰顏色會瞬時轉為通紅。人在痛苦、壓力、驚駭、恐懼等情形下,面色則會發白。

在面對面的交流中,眼睛對把握對方心理有著重要的作用。因為眼睛是人與人溝通中最清楚、最明顯的信號,它能將眾多複雜的信息通過注視傳遞出去。

利用眼睛來觀察人的心理,是人類文明進程的一大發現。早在古代,孟子就曾說過:「觀其眸子,人焉廋哉!」想要觀察一個人,就要從觀察他的眼睛開始。因為一個人的想法常常會從眼神中流露出來,天真無邪的孩子,目光清澈明亮,而心懷不軌的人則眼睛混濁不正。所以,世人常將眼睛比做心靈之窗,是交往中被觀察的焦點。

人們在吃驚或有所防備的時候,會把眼睛睜得特別大,再加上一些面部表情,例如,眉毛會抬起,嘴巴張開。在你看到這些特徵後,就可以肯定,這個人正在震驚中。若你與某人談話,他眯起雙眼,皺起前額,並不住地對你進行打量,那麼表示他正在懷疑你說的話。他希望用眼睛的審視在你身上找到蛛絲馬跡,以肯定自己的判斷。由於它主要表達一種不確定、不認可的態度,所以經常出現在某人對某個決定沒有把握的時候。當某個人直接盯著另一個人,他的上下眼皮很緊張,眼睛眯成一條縫。同時一般會伴著咬牙和攥拳的動作。這是他用以宣洩內心的感受,甚至達到嚇唬對方,或威脅對方的目的。一個人內心恐懼時,眼睛會直愣愣地大睜著,好像要把那迫近的危險的最細微的動作都看個一清二楚。這種狀態下,發出動作者的下眼皮很緊張,同吃驚的情緒不同的是,感到恐懼的人的面部表情很不一樣,他們的眉毛抬起並鎖在一起,呈水平形態。

人類從原始社會就開始用手製造和使用工具,在新事物、新思想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為了溝通和交流,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學會了利用手來輔助。因為很多人發現僅僅依靠嘴進行交流顯得力不從心,所以社會交往中,手勢已經成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時,這些手勢除了表面的含義外,還隱含了其他的意思。

在交談時,人們雙手總是置於身前,並且伴有一定的手部動作。它們對語言起著說明和補充的作用,甚至可以發揮獨立表達意思的作用。幾乎任何日常活動都離不開手勢,行為學家曾形象地比喻說:「手勢是人的第二張唇舌。」人們的種種心理通過千姿百態的手勢體現出來,有時手勢甚至比語言更能傳達說話者的心思。


姿勢反映出一個人對自己和他人的看法,站姿也是如此。即使是站立這種簡單的動作,也能觀察出一個人的內心。一位美國心理學家拍攝了大量影像資料,經過反覆研究分析,證明通過觀察人們不同的站立動作,能捕捉到豐富的信息。

標準立正的站姿是較為正式的姿勢,兩腳併攏,自然站立,不表達任何去留的傾向,但多展現服從的心理。例如,學校的學生在跟老師說話時,公司的下級跟上級彙報工作時,常採用這個姿勢。經常使用此類站姿的人,性格一般比較溫和,不容易對他人說「不」。在工作中,他們踏實但缺乏開拓和創新精神。每當開會時,他們還會利用同樣的姿勢表示「不置可否」。他們容易滿足,不爭強好勝,只是在感情上有些急躁。

站立時彎腰駝背的樣子,說明這個人承受著很大的壓力。他們大多缺乏自信,有自我防衛、封閉、消極的性格傾向,或者說他們想逃避某種境況或者整個生活,不想承擔某種風險和責任。這也就暗示著他們的心理上正處於弱勢,具有不安或者自我抑制的特點。

雙腿交叉的站姿是指人們在站立時,雙腿交叉,有的人會同時交叉雙臂。這是大多數人在身處陌生的環境時下意識的一種反應。所以,發出動作者有些拘謹。另外,較熟悉的朋友談話時,若有人以這種姿勢站立,也暴露了他的拘束心理,或說是一種缺乏自信心的表現。經常使用這種動作的人,表明了他拘謹,保守,缺乏自信,不喜歡展現自己的性格特徵。


類似細節,人的身上還能找到很多。人的身體是一個奇妙的信號發射台,每一個動作都構成豐富多彩的身體語言。巴菲特告訴彼得,身體語言也是人類與外界溝通的一種途徑,它反映出一個人的心理動向。一些社會經驗豐富的人,無論是否有相關知識,都會在無意中應用到這類觀察法,譬如巴菲特自己。所以這些人看起來格外神奇,往往能不發一言,就能看透對方內心的秘密。

細節決定成敗,細節亦能預知成敗。生意場上,爾虞我詐,一分真言摻和著三分假話。如何練就一雙識就真言的慧眼?前期對對手的了解,結合過招時對細節的關注,都能幫助你揣摩出幾分對手的真正意圖。

當我們在談判桌上與對手鏖戰時,不要忽視他們舉手投足見的小細節。在很多時候,身體語言往往比他們親口說出的語句更為真實——因為人們往往會處心積慮、遣詞造句編造謊言,卻很難掩飾下意識的小動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BrnVnEBfwtFQPkd6E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