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 · Lavigne | 齋浦爾:吉普賽的故鄉(上)

2019-10-23     星球旅行

從阿格拉離開的時候是清晨,本想趕上中午開往齋普爾的班車,沒想到中途就被馬車撂下,蜂擁而來的是如饑似渴拉生意的炯炯目光,在高顴骨黑皮膚間撲閃……我殺過層層遊說,在前往齋普爾的必經之路旁打聽車況。

這是一個馬路集市,好心的糖果店鋪小伙兒從屁股下抽出一張毛氈遞給我「喏,坐下等吧」,潛台詞就是永遠別打聽印度的時刻表。我找了個避陽角落,盤腿端起一本有關西方文學吉普賽精神的書打發時間,大篷車碾過塵土飛揚,載著一車妻兒老小吹拉彈唱、叮噹作響,他們大聲唱著歌在黃沙中遠去,回眸間留下一張咧嘴笑著野性的臉龐……

我躲在彩色糖果串成的珠簾里,童心盎然。恍然間看見卡門嘴角上銜著的皂角花、小牝馬一樣的走來,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的「吉普賽之風」如原野上盛開的野花,就在這個焦躁不安的午後,就在這條通往吉普賽發源地的路上,清冽得朝我襲來。拉賈斯坦,用這樣的方式,提前向我揭露了它千年的氣質,吉普賽回家了——

拉賈斯坦邦:吉普賽的故鄉

拉賈斯坦,這個印度西北角毗鄰巴基斯坦的半沙漠地帶,被公認是吉普賽人的故鄉,也是風靡世界波希米亞元素的發源地。在印度獨立前,還只是由十八個國王分而治之的幾十個土邦,獨立後將它們合併,命名「拉賈斯坦邦」,意思就是「諸王侯之地」。世居在這裡的是驍勇善戰的拉傑普特人,他們的祖先被分為「太陽部落」「月亮部落」和「拜火部落」三個族群,歷史上多次抵禦外來侵入,在黃沙漫漫的單調土地上留下了無數的城堡和哈威利。

至於吉普賽人,沒有人知道他們確切屬於哪個族群,也沒有人知道什麼原因,在公元1000年左右,他們離開印度西北部故鄉,開始全世界遷徙。幾千年間,他們帶著吉他、蛇笛、木偶、詩歌、占卜術和塔羅牌,經小亞細亞和希臘,進入羅馬,將波希米亞文化帶到了全世界,以至於在上世紀60年代,「波希米亞」一度成為歐洲青年向循規蹈矩的中產階級主流生活挑戰的招牌,直到現在,不滿現實的西方文藝青年仍然逃遁到這裡,尋求精神自由。

波希米亞在都市中突出表現為一種自由奔放、爛漫不羈的服飾風格:褶皺、刺繡、珠鏈,層疊蕾絲、蠟染印花、皮質流蘇、手工細繩結,木瓷貝骨掛滿一身,叮叮噹噹招搖過市,再配上印巴女孩的古銅色皮膚、煙燻大眼睛,她們愛跳舞的妖冶身軀在陽光麥田裡隨意起舞……這一切都與現代文明工業化的冰冷機械背道而馳,是都市青年精神傾向的註解。

由於吉普賽人行走世界,收集各民族的風俗:印度的刺繡亮片、西班牙的層疊波浪裙、摩洛哥的露肩肚兜皮流蘇、北非的串珠全都熔為了一爐,穿在身上似乎將世界民族千百年來的風俗變遷微縮收藏。而這些,我都在即將到達的拉賈斯坦「四色城市」尋到了蹤影。

粉紅之城齋普爾

作為拉賈斯坦邦首府,齋普爾是進入西部的一個重要門戶,也正因為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沙漠中相對富腴的平原環境,自古就是印度武士群雄爭霸的兵家必爭之地,從15世紀伊斯蘭教入侵到16世紀歸順莫臥兒王朝,今天的齋普爾城是由卡奇瓦哈家族的齋·辛格二世於1728年所建,精通建築、天文的博學王子參考了當時歐洲一些知名城市的建造方案, 並彙集當時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和建築師共同商討, 最終確定了齋浦爾的藍圖。

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按規劃建造的城市,規劃後的齋普爾分為九大區,分別象徵天上九大星象,中間街道統一寬度為三十米,還有以太陽月亮命名的東西方大門,城內建築則完全是按照古老的印度建築風格設計,圓塔尖檐的屋頂,許多小孔的窗戶凸出在外, 被雕飾成不同的形狀,城市地下還有一個完整的排水系統可以疏通暴雨積水。而齋普爾真正享譽世界是在1856年為迎接英格蘭阿爾伯特王子來訪,一項強制性的命令要求將全城建築刷成粉紅色!從此它有了一個夢幻般的名字「粉紅之城」。

或許是進入沙漠地區,或是粉城自有的熱烈,早上撩開窗簾被一片粉色的陽光晃的睜不開眼,合著這陽光展現在眼前的是:拖著紅色裙裾、頂著水罐,逶迤輕盈的粉紅紗麗女子,紅色的吉祥痣Teuta、紅色的頭包Turban、隨處可見的粉紅服飾體系是對色彩天生敏感的印度人與環境融合的方式。

屹立在Tripolia Bazar入口處的五層屏風式建築「風宮(Hawa Mahal)」是「粉城」第一個標誌性建築,如一位高貴少婦展開她傘蓬式的粉紅裙擺,將陽光反射的更加絢爛。九百五十三扇雕花窗戶以小孔成像原理,巧妙得隔絕了外面集市的喧鬧,保持宮廷清幽,陽光無論從哪個角度也射不進去,且通風采光極好,即使是高達40度的高溫,屏風牆後也舒適宜人。試想幾百年前嬪妃貴婦們在這裡倚窗納涼俯瞰世間百態,卻不被暴露尊容,一抹嫩粉掠過她們的眼瞼,心頭泛起的是對集市熱烈的羨艷,抑或是獨處深宮的酸楚?

在風宮的照耀下,八個相互交錯的Bazar構成了印度西部最大的服裝珠寶交易市場。商業,或許是深入體驗一個城市最直接的方式,唇槍舌戰之間,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審美價值、不同商業觀念的碰撞,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管他禮儀、面子還是信仰,只要雙方能達成一個好價錢,對牛彈琴或是指鹿為馬都在所不辭。

精明的印度人,只有在這種小商品極度繁華的表象背後,能偶爾重現出那個具有千年大國歷史、曾經繁華昌盛的中世紀風貌。我想這應該算是一種榮耀吧,比起那些至今殘留的陋習和詬病,古代曾經稱雄世界的那個印度總算在這一點上還未曾磨滅。特別在齋普爾這個伊斯蘭教成為主流宗教的城市,古蘭經教導下聰慧的商業特質,致使這個城市終於和它滿城的粉紅一起,在太陽的烘烤下,持續升溫的空氣中,不斷沸騰……

熱愛珠寶的民族

齋普爾有全印度最好最便宜的珠寶首飾,據說早於1976年就在齋普爾堡附近發現了許多寶石,也正從那時開始,齋普爾的神秘面紗才逐步被揭開。今天的Bazar,我們有幸從許多的小工藝品商店的櫥窗里就可驚異的發現稀世的紅藍寶石,當然真偽不敢保證。但我只為了享受購物的樂趣以及尋訪流傳在世間有關印度寶石的種種傳奇。

現在大多數人都對南非鑽石耳熟能詳,且不知迄今為止世界首飾史上具有神話傳奇色彩的鑽石都幾乎來自印度:珍藏於俄羅斯克里姆林宮,重達190克拉的「奧洛夫」(orlow)鑽石,據說是一名法國士兵從印度邁索爾邦的一尊神像上偷來的;珍藏於法國羅浮宮,重達140.5克拉的「攝政」(Regent)鑽石,曾被法國4個國王引以自豪作為攝政王王冠鑽石;還有突然出現在日內瓦的克里斯蒂古玩店裡的「瑪希雅爾」Mahiyal鑽石,重達139.38克拉,是非常稀有的黃寶石,長期蹤影杳無,後被神秘人高價買走;700多年來一直聞名於世的「光之山「(Kohinoor)鑽石,據說經過顛沛輾轉,上面留下一塊血斑,被視為不祥之物,後被鑲嵌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王冠上,1937年女王加冕時曾戴過……

宗教興盛的古印度,人們深信寶石有神奇作用,並同命運有關。所以從印度河文明開始,不管是皇室還是民間,不論是神靈還是動物,都裝點了種類繁多的首飾。不怪乎英國人托馬斯•羅參加莫臥兒皇帝祝壽慶典時,曾為看到的珠寶驚嘆不已,他寫道:「頭、脖子、肚子、上臂、手腕、手指都戴著鑲嵌鑽石的鏈或環,紅寶石像核桃那麼大,珍珠大得令人難以置信。」齋普爾的琥珀堡至今仍記載著1510年前後王后身上佩帶的首飾重達16公斤,以致只能以車代步的誇張情形。

然而自從英國殖民統治以來,簡潔的西式服飾風格已經逐漸替代了印度佩戴首飾的繁複之風,如今只有拉賈斯坦邦的集市上還能窺見許多首飾的傳統遺風。從頭到腳,分為頭飾、耳飾、鼻飾、手飾和腳飾……頭飾是用小鏈和小鉤固定在頭部和額部的裝飾,不僅是鑲嵌寶石的頭冠、垂吊前額的孔雀滴水狀寶石,還有編結在髮際里的飾品,甚至還有與耳環、項鍊連為一體的頭飾……與印度姑娘濃密的黑髮纏繞在一起,猶如黑夜裡的星星。

耳飾不僅限於耳垂,從耳輪到耳屏,只要能穿孔的地方都可佩戴,形狀也不局限環狀,有的呈方形牌裝,有的呈貝殼狀將整個耳朵嚴嚴遮住,它的重量也從克到斤,從出生開始逐年遞增將耳垂不斷拉長,據說佛教傳入中原時那「兩耳垂肩」的菩薩像便是由此而來。印度古代耳飾上的紋飾也帶有明顯的土著文化痕跡,日月、大象、母神等具有生殖崇拜的圖案。據說一些偏遠農村的寺廟中,神靈耳朵上佩戴的耳飾圖案竟是兩隻砍斷了的人手,目的是警告人們請勿偷盜。

印度的鼻飾,據說是由穆斯林傳入印度,通常由已婚女子佩戴,鑲有珠寶的金銀環穿過鼻間隔, 懸掛於鼻端,或是鑲嵌在鼻翼,她們笑得時候鼻上的小碎飾品也不經意的閃動,平添了笑意和光彩,西部的婦女們常常在鼻環的另一邊也穿上一根銀鏈, 與髮鬢相連以示牢固。

項鍊的種類在印度五花八門,從價值連城的寶石項鍊,到價格低廉的玻璃珠子,一應俱全,材質除了寶石、黃玉、珍珠、水晶,象骨、檀香木以及各種奇石外,偏遠山區的窮人還常用椰子殼、貝殼和芒果等富含大自然天真的想像力,農村地區還偶爾可見脖子上套滿頸環的風俗,類似非洲某些原始部落里的傳統,以脖子越長、套的頸環越多而越美。

手和腳的飾品有手鐲、戒指、趾環。手鐲一般用金銀、玉石、玻璃、細瓷製成,分為開口式和封口式兩種,開口式鐲子的兩端分別用蛇、獅、象等頭像裝點。在齋普爾Bazar上最撩動心思的也正是這些色彩艷麗的鐲子了,不大的櫃檯上往往架著幾根圓管,密密麻麻的套滿了花色各異的鐲子,把手伸給店主,他會捏捏你手掌的柔軟程度便知你佩戴手鐲的大小尺寸,老百姓戴的鐲子大多都是玻璃、塑料製品,價格便宜,往往都是四個一組、十個一串的買,從腕部一直戴到了肘部,甚至肩胛處,走起路來叮叮噹噹,根據不同紗麗的顏色還可隨時更換鐲子的花色。

在印度人的心目中,手鐲具有幸福和長壽的含義,拉賈斯坦還有一種風俗:一個女人在訂婚時會戴上一個鐲子,正式搬入丈夫家時會增加一個鐲子,以後,她每回一次娘家就增加一個鐲子,以此類推;而當一個女人變成寡婦時,她要取下手臂上所有的花鐲,而以一對簡單的銅銀手鐲替代,腳踝上的鐲子也要被摘除,只有耳環與趾環可以保留,有些寡婦還會保留脖子上的銀鏈,但是大部分寡婦都會選用植物飾品取代。

如今的印度珠寶首飾已經成為民族出口業重要的支撐,外國遊客偏愛植物、孔雀、星辰等帶有莫臥兒文化和穆斯林文化的主題圖案,同時印度首飾保留了印度河流域流傳下來的主要文化特徵。近年來,印度的珠寶製造商既生產具有保值收藏價值的貴重首飾,也生產美化裝飾為主的仿真寶石和新工藝首飾以適應國際市場的需求。

歡迎關注Lavigne的微信公眾號

「感性研究所」

- To be continued-

藝術人文 | 興趣旅行 | 品質生活

* 新的藝術星球分享會微信群開通啦!

添加微信號:shenchenglian 邀您來尬聊!

(請備註來自微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MK-m0BMH2_cNUgFCB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