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做人,就要有大格局

2019-07-03     國學生活官方號

孔子被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可是就算是聖人,也會受到命運的苛待。

當年,孔子為了宣傳他的政治主張,周遊列國,四處碰壁,雖然他的政治主張在當時受人岐視。

孔子評價自己「惶惶如喪家之犬」,心中彷徨焦慮,不容樂觀。

然而最終,孔子還是走出了命運的泥濘,成為一個擁有大格局的人。

01格局更大的人,都善於向不同的人學習

人的一生,需要跟不同的人去學習知識。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無論一個人有多麼聰明,終究也會有不如別人的地方。善於向別人學習,甚至樂意向身份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學習,這是一種可貴的態度。

項橐三難孔子的故事,我們並不陌生。

年僅七歲的項橐用常識難倒了孔子,孔子並沒有恨他,反而向這個小男孩虛心求教,並拜他為師,這就是最好的學習態度。

孔子雖然貴為聖人,也難免會有不懂的知識。不懂裝懂,並非智者所為。

孔子對一個小男孩都能給予尊重,那麼在向大師請教的時候,孔子又是怎麼樣的態度呢?

孔子曾經去拜訪老子,孔子很看重這次學習的機會,老子卻對孔子說,你身上的那些驕氣和慾望,對你都是沒有好處的。

孔子回到住所,卻把老子比做是天上的一條龍,孔子認識到,自己的格局遠不及老子。

孔子見老子時,內心無意識的提起了一口傲氣,當見到老子的一刻,孔子被老子的氣質所感染,孔子對老子不僅只是尊敬,更是一種見賢思齊的胸懷。

孔子的學問從何而來呢?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管是田家的七歲小童,還是高莫測的老子,只要身懷自己的長處,都能成為孔子的老師。

正是這種謙虛仁厚的態度,使得孔子擴展了自己的眼界和格局,從而獲得更多的知識。

02格局更的大的人,都善於思考和感悟

「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具有大格局的人,他們通過一件小事情能有大的領悟

而那些格局小,眼界窄的人,容易對一點小道理斤斤計較,凡事都容易鑽牛角尖。

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擁有大格局的人都能看到學習的機會。

所以子貢評價孔子:「我的老師怎麼不是隨時隨地都在學東西呢?」

孔子學琴的故事,正是孔子孔子勤奮好學,並且善於思考和領悟的證明。

孔子向師襄子學琴,單純的掌握了琴技,孔子還是不滿意。

孔子認為,沒有領會到曲子的內涵,沒有體察出作者的境界,這首曲子就沒有學完。

直到有一天,孔子高興地師襄子說:

「我體察出曲作者的境界,這人皮膚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高瞻遠矚,我明白了,除了周文王又能是誰呢!」

師襄子離開座位向孔子拜了兩拜,說:「這首曲子叫《文王操》。」

孔子不但勤奮聰明,也有很高的悟性,在他領悟一種知識的真實內涵之前,他是不會放棄的。這種青出於藍勝於藍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即使是彈一首簡單的曲子,孔子也要悟出一個大的境界。

孔子做學問,跟別人不一樣,正是他日積月累,不斷思考與探索的精神,成就了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

03修煉大格局,修身才是關鍵

修行不局限於書本,也可以從我們的生活與經歷當中有所領悟。

在讀萬卷書的基礎上,我們還可以行萬里路。

孔子與弟子們周遊列國,四處碰壁,其實,碰壁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

孔子明智的地方,還是能夠啟發他的學生們的悟性。

子貢感覺孔文字這個人也沒有什麼高明之處,於是他就問自己的老師,孔文子是憑藉什麼得到「文」的諡號呢?

孔子啟發道,「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在那個封閉年代,孔子獲得了聖人的稱號,這與孔子的敏而好學有很大的關係。

對於一個人來說,特別是一個內心有大格局的人來說,千萬不要自高自大,孔子做為一個聖人,仍然堅持學習,那麼他擁有大智慧,就不稀奇了。

曾子說:「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一個有能力的人,總是知道要向別人請教;

一個有學問的人,總之不忘時刻學習;

一個有格局的人,看起來卻是平淡無奇,從容自然;

越是充實的人,越知道什麼該如何保持虛懷若谷的胸襟。越是格局開闊的人,越明白不該拘泥於小事小非。

做學問為了什麼?人如果有學問就四處炫耀,可能會名利雙收,卻也只是一種小格局;

而修身養性,擁有一種人生大格局,這才是聖人的情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v0qLGwBmyVoG_1Z_ur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