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收穫嫩筍,秋天收割打碎作飼料 | 黃河灘區蘆筍兩茬變三茬

2019-09-17     農村大眾

9月中旬,是蘆筍採收的淡季。可今年,鄆城縣久源蘆筍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常化月,比往年忙了許多。找收割機,聯繫人手,安排車輛……他打算將蘆筍棵收割後,打碎賣給養牛場當飼料原料。

合作社蘆筍種植基地在李集鎮黃河灘區,共有2900多畝,社員147戶。蘆筍每年春、夏各採收一茬,畝產低時900公斤,高時能達到1150公斤。合作社銷售的蘆筍價格,「最初平均價格7元/公斤,這兩年漲到12元/公斤左右。」常化月高興地說,「算下來,一畝地純收益達7000元。」

有這麼高的收益,是整個產業鏈統籌規劃的結果。和常化月一起進行統籌的人,是他常年在北京的親哥哥、鄆城久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常化星。

哥哥常化星在北京打拚多年,有著不一樣的思維和視野。「蘆筍素有『蔬菜之王』的美譽,市場前景好,又喜沙性土壤,在老家種植行嗎?」哥哥這一席話,讓常化月2012年試種了200畝蘆筍,當年獲得成功。

第二年,常化星從北京回來,和常化月用3個多月的時間,從種苗、技術、銷售、市場前景、人力成本、運輸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研究,最後決定:選擇交通運輸較為方便的羅樓、梁樓、田河涯村流轉土地,發展蘆筍種植。兄弟倆的決定,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幫助他們協調流轉土地2900多畝。買種苗、建廠房、籌建合作社都需要錢,哥哥常化星找朋友籌資800多萬元,在北京負責蘆筍銷售、技術支持和對外聯絡;弟弟常化月在蘆筍種植基地負責日常管理,合作社高標準運營了起來。

從成立那天起,合作社的「城市基因」註定其運營不走尋常路。從種植到管理,全程有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蘆筍研究中心、省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中心、濰坊市農科院的專家上門指導;合作社高薪吸引人才,彭魯濤、劉富國等5個年輕人擔起日常技術管理的重擔;2014年,合作社蘆筍進入北京63家超市,同時通過新發地批發市場銷往廣州、南京等地。在國內打開市場的同時,合作社積極謀求與國際企業合作,2018年與美國沃克公司正式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科學的技術管理、穩定的銷售渠道、開放的合作觀念,讓久源蘆筍合作社5年來順風順水,也給當地農戶帶來不菲的收益。梁樓村的梁秋海原來外出打工,現在合作社做片區隊長,帶班負責230畝蘆筍種植,不僅每個月有4500元的固定收入,年底還有獎金。

「往年收穫兩次嫩蘆筍後,蘆筍棵就長在地里浪費掉了,今年收割後當飼料原料,相當於兩茬變三茬,一畝地又能增收千元左右。」常化月說。

農村大眾報記者 魏新美 通訊員 趙考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rsiPm0BJleJMoPMzK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