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難當頭闔澳抗戰:澳門人的抗戰故事

2019-11-29     國家人文歷史

文 |林發欽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國難當頭,民族危亡,澳門各界成立籌賑兵災慈善會,全力支援東北和上海抗日將士,救濟難民,不中立不缺席,開啟了澳門十四年抗戰救亡的序幕。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響應國民政府號召,澳門各界立即行動起來,積極宣傳抗戰救亡,籌建各種救亡組織,通過捐輸抗戰物資、認購抗戰救國證券、籌募捐款,組建救傷隊、澳門中國青年救護團、澳門四界回國服務團、旅澳中國青年鄉村服務團等,竭盡全力支持祖國抗戰,形成了澳門抗戰的第二個高潮。1941年12月香港淪陷,澳門成為「國際難民」避難天堂,四面八方受災難民蜂擁而至,澳門各界遂將抗戰救亡運動的重心轉到賑濟各地難民難童和協助難民回鄉等方面,為他們提供食物、醫藥、棉衣棉被,並籌款協助他們返鄉,幫助他們度過最困苦的歲月,直到抗戰取得最終勝利。

「澳門四界救災會回國服務團」第一隊回國留影

抗戰期間,澳門各界同仇敵愾,患難與共,義無反顧開展了持久不斷的抗戰救亡運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澳門中文報紙《新聲報》《平民報》《民生報》《澳門時報》和《朝陽日報》等及時報道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華人學校師生率先行動起來,以召開周會、時事報告會、演唱抗戰歌曲等形式,開展抗戰救亡宣傳,很多學校張貼「勿忘國恥」標語,喚醒師生的愛國熱情,以實際行動支援抗戰救亡。宏漢學校校長鄭谷詒撰寫《宏漢學校師生致義勇軍書》寄往東北前線,聲援浴血奮戰的抗戰將士。澳門各主要社團領袖、社會精英及殷商等聯合闔澳各界同胞,一方面通電聲援內地抗戰,另一方面聯合各業發起成立「闔澳華僑籌賑東北兵災慈善會」,制定長期援助抗戰救亡的計劃,承擔起領導和組織抗戰救亡的重任。當年11月,范潔朋代表鏡湖醫院、陸翼南代表同善堂、黃叔平代表澳門商會、蘇菊庵代表澳門教育會、杜輝漢代表華人代表、周藻代表澳門各界抗日救國會、梁彥明代表澳門黨部、李瑞秋代表灣仔鄉公所、李熾南代表灣仔商會,假座灣仔廣善藥局,召開八千餘人的大會,宣布成立「闔澳華僑籌賑東北兵災慈善會」,共同推舉范潔朋和李際堂為主席,確定該會的宗旨是「募集款項,救濟兵災」。繼而發起籌款募捐運動,獲得澳門洋服行、酒樓行、故衣行、車衣行、西飾行、火柴行、果菜行、爆竹行、雜貨行、鹹魚行、紙業行、煙絲行、鋼鐵行、疋頭行、鞋業公會、電器行、顏料行、建築行、華人代表、殷商代表、婦女界、中小學師生以及商女等各階層的熱烈響應和鼎力支持,掀起捐款支援祖國抗戰的第一個高潮。

闔澳華僑籌賑兵災會委 員職員合影

1932年淞滬抗戰爆發,澳門各界將「闔澳華僑籌賑東北兵災慈善會」改名為「闔澳華僑籌賑兵災慈善會」,將籌募的數萬元大洋匯往上海十九路軍總部及上海基督教團體戰地難民救濟會,用以援助前線將士和賑濟受災的難民。1935年12月,北京「一二·九」愛國運動席捲全國,雖然澳門宣布「中立」,但各界愛國青年、工人、店員、各校師生等,卻以婦女互助會、文化協會、讀書會、劇社、音樂社、歌詠團、文藝研究社、學術研究社、救護團、鄉村服務團等組織形式組成愛國社團,衝破阻力,積極開展愛國活動。1936年12月發生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後,澳門新興的進步愛國力量更加壯大和成熟,展開了形式多樣的抗戰救亡宣傳活動。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澳門各界同胞的愛國熱忱日益高漲,紛紛成立各種專業救亡組織,開展捐輸賑濟、購買國債、抗戰宣傳、救濟難民難童等多方面的救亡活動。其顯著特點是以傳統的鏡湖醫院、同善堂、澳門商會為核心,湧現出眾多以募捐賑濟救災為主的組織或分會,如澳門各界救災會、澳門新生活運動促進會、澳門四界救災會、救國公債勸募委員會澳門分會、廣東國防公債澳門分會、澳門救濟廣東難民慈善會、闔澳華僑賑濟會、澳門救濟難民兼管理糧食委員會、澳僑協助難民回鄉會、澳門學生賑濟會、澳門洋務工友賑濟會等,通過籌款、勸購國債,捐輸藥物、棉被、膠鞋、蚊帳,或賑濟難民、開辦義學、教養難童、演劇宣傳抗戰等形式,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抗戰救亡活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i93w24BMH2_cNUgtXH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