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話題#自拍發多了會被認為混得差#登上熱搜。
本文經授權轉載有意思報告
(ID:youyisi_cn)
華盛頓州立大學心理學家Chris Barry研究發現,發布大量自拍的人得到的評價多是負面的,例如孤獨、失敗者……而發布他拍照獲得的正面評價多,例如可靠、外向、成功……
對此,不少網友調侃,原來自己不愛發自拍的真實原因是太成功。
沒人愛看你的自拍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但就是會有無緣無故的自拍。
開心了,跟朋友分享一下;
我今天真美,快贊我;
冒個泡,我最近挺好的……
於是舉起手機,左一張、右一張,幾十張里湊出九宮格,磨皮修五官拉長腿瘦身加濾鏡,最後配一行文字:今天天氣真好~
天氣好和你發自拍有什麼關係?給她們點贊成了我們的日常活動之一。
研究發現,大部分人在發自拍時,心情都是美美的,而且態度積極,相信會獲得大家的好評。
但事實上,看自拍的人,跟自拍者完全不在一個頻道。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愛發自拍是一種典型的印象管理行為——操縱我們給別人留下的印象。
試圖使別人看到最好的自己,叫獲得性印象管理,儘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叫保護性印象管理。
當把自拍發布到社交網站,並獲得正面反饋時,比如有人評論「太美了」/「這身材,羨慕」,獲得的滿足感不亞於榮獲選美冠軍,會大大增強自信心。
只不過微信是熟人社交,在彼此長什麼樣都心照不宣的前提下,即便點贊,對方心裡也難免小聲bb:是對自己多沒自信,P成這樣還是不是你?
果然,人與人的終極審美差異,就是前置攝像頭和別人攝像頭之間的差異。
越自拍,越沒安全感
好看的自拍人人都愛看,但過分的秀就會被認為是個loser。
俗話說,越沒啥越顯擺啥。比如秀恩愛,
跟你想像中不同,研究人員發現這些人更多地跟低自尊及缺乏安全感相關聯。
「我真是太幸福了」這種感慨,恰恰反映了肯定自我價值和抑制不安全感的需求。因為他們必須一遍遍地說服自己「我的親密關係非常穩固」。
一開始,大家都傾向於祝福性點贊。但是時間久了,誰也不願意一打開朋友圈就被塞一嘴狗糧,得不到點贊不說,免不了收穫一波「秀恩愛死得快」的白眼。此外,研究發現每條狀態都秀肌肉和健身餐的人,基本可以診斷為自戀患者,而且有裸露癖。
他們其實對外表無比在意,而且不厭其煩地曬出每一點成就來尋求存在感。
通常這種狀態會收到很多贊,但大家只是出於禮貌,而暗地裡早就厭煩了「快看我快看我」的姿態。
然而,在自拍這件事上,每個人都會經歷大型真香現場。
一個有趣的研究發現,人們總是認為自己的自拍是 「調侃的」、「真實的」 (我沒怎麼P,我就長照片這樣)。但是當看別人的自拍是,總是認為別人的自拍很膚淺。
這個結果反映出「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 bias) ——人類總是用好的理由來解釋自己的行為。
比如說,別人拍自拍是炫耀和不自信,我拍自拍是因為想分享給大家我的好心情,讓大家和我一起開心。
你的自拍出賣了你
那麼,既然大家都自拍,為什麼有些人發的自拍很好看,有些看了就忍不住想懟呢?
心理學界一直有「自拍特徵與性格」的相關研究。
南洋理工大學心理系教授邱林研究發現,自拍與性格五要素(盡責性、親和性、情緒穩定性和經驗開放性)相關。
一個人看上去總是充滿笑容,那麼他很有可能是個隨和的人,也富有同情心;
喜歡俯視鏡頭的人比喜歡仰視的人更難相處,而且相機舉得越高,這個趨勢就越明顯;
自拍照較少的人,在盡責性方面得分較高,說明他們更謹慎也更注重隱私;
臉上多有積極表情的人熱愛嘗試新鮮事物;
而喜歡眉頭上揚、嘟嘴的人情緒較不穩定,換句話說就是神經質。
美國心理學家Makhanova則認為,人們會根據看他們自拍的觀眾的性別,而改變自己自拍的角度。
女性在約會網站的照片傾向於從上拍,顯示自己年輕和順從;而在職業網站上,她們的照片就是正常角度,顯示自己的可靠性。
而男性則相反,在約會網站上,他們的照片是正常角度,顯示自己的可靠性;而在職業網站上,男性的照片便偏向從下方拍的角度,顯得比其他男性競爭者更強勢。
這也不難解釋,為什麼愛豆自拍都喜歡俯視鏡頭,這樣確實會讓粉絲感受到他們的 「氣場"。
……
毫無疑問,自拍是時代的產物,從智能手機到插電一代,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獨一無二,也渴望被關注被認可。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愛發自拍了。
對他們來說,千篇一律的45度角,配上各種ins風貼紙、濾鏡,一點也不酷。審美同質化的今天,大家都想做最不一樣的自己。
如今的朋友圈,很少能看見大眼嘟嘴剪刀手的自拍了。相較於自拍,年輕人更喜歡發貓狗、小物件和他拍照片,這些動態的抓拍能給人帶來更多驚喜。
與其做照片里的美人,不如做生活中的自己。
作者:賈詩卉
參考資料:
關於「自拍」的有趣的心理學研究 | 我的心理實驗室
喜歡嘟嘴自拍的人是神經質?| 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