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度有三個層次,可惜大多數人都在最底層……

2020-09-01     港港有趣事

原標題:成熟度有三個層次,可惜大多數人都在最底層……

這是我截取的之前劉強東事件發生後的評論,可以看到,在這位評論者的認知中,一個人如果做了很多好事,就不可能會做壞事。

其實,這種看問題的方式非常普遍,我常常能在我的文章留言中看到類似的話,比如:「上次說要跳出舒適圈,現在又說要找到自己的甜蜜區,這兩者不是矛盾的嗎?」

這些都是非常典型且普遍的「二元對立」世界觀。秉持這種世界觀的人是人群中的絕大多數,他們習慣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出「非此即彼」或「非黑即白」的判斷、論斷或決策,就像這位評論者一樣。

而衡量一個人是否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他不再用這種世界觀去看世界、看問題、看他人以及看自己。

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一個人的成熟度就可被分為三個層級:

層級一:黑白對立、正邪對立、好壞對立,萬事萬物都有非常清晰的兩極。

層級二:黑白之間有灰色地帶,提倡「灰度哲學」。

層級三:兩極是一個事物的正面和反面,正反本是一體,可以相互轉化。

第一個層級

清晰的兩極

如果環顧四周,你會發現,大多數人都是帶著「非黑即白」的視角在看這個世界以及世界上所發生的一切的。

於是,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事和人都能被分到對立的兩個面上。

當然,這跟我們從小到大受到的教育有關,從小我們就被灌輸「在好壞之間、對錯之間有一條絕對的邊界」。所以,我們中的大多數人直到工作結婚生子,都一直保留著這種堅定的「好壞觀」或「黑白觀」,於是常會說出「這人是好人」、「那人是壞人」的話。

當這種從小到大的教育滲透到我們的頭腦和心靈,並逐步鞏固下來時,就會形成凡事都有「清晰兩極」的世界觀。

而如果在此後的人生中,又恰好缺少了批判性思維的習慣,且沒能注入新的思維模式和心智模式,這種「清晰兩極」、「非黑即白」、「非此即彼」、「要麼A,要麼B」的世界觀就很容易被固化下來,成為貫穿一生的習慣與方式。

我在職場上就曾看到過這樣的管理者,當她覺得某個下屬好的時候,就會給她委以重任、讚賞有加。假如這個下屬有一兩件事情沒能做好的時候,她就會立刻在心裡將她打入「十八層地獄」。更可怕的是,我見過她不止一次這樣對待過她的下屬,要麼捧到天上,要麼讓其立刻離開。

其中一位下屬在被迫離職後的很多年裡發展得都很不好,每次我們聊天時,她都會說起這件事的前後反差,然後問:「為什麼她會那樣對我?在那之後我總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這位管理者,雖然身居高位,但卻一直在以「非好即壞」的視角對待團隊和下屬,沒有中間地帶。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她難以成為一名優秀的管理者,同時也在不知不覺間傷害到了團隊里的每一個人。

畢竟,這個世界是複雜的、瞬息萬變的,人也是複雜的、很多面的。所以,如果一個人總是在用「簡單模式」的視角來看按「複雜模式」運轉的世界和人,勢必會看不清楚,自然也就很難過好。

第二個層級

灰度哲學

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停留在第一層級,能夠來到第二層級的人,已經是非常厲害的人,他們是抱持「灰度哲學」的人。

在華為內部,有一個原則就是「灰度哲學」,它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白黑融合」的和合思維。

任正非曾說:「在變革中,任何黑的、白的觀點都是容易鼓動人心的,而我們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們需要的是灰色的觀點,在黑白之間尋求平衡。」

從本質上講,灰度哲學是正確反映客觀世界和現實情況的思維模式。

華為的灰度哲學包含兩個意思,一方面是戰略、戰術可以講「灰度」,一方面是對人要講灰度。在這裡,我想主要聊聊對人的灰度觀。

「對人的灰度觀」意味著我們允許一個人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那麼好的一面。而不是說,如果一個人是好人,那他在道德上就必然是完美無瑕的。或者如果說一個人非常能幹,他就可以能幹到各樣事情都是100分。

關於這個視角,我想舉個例子說明。這個例子是關於著名的黑人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的。

馬丁路德金主張以非暴力的公民抗命方法爭取非裔美國人的基本權利,是美國進步主義的象徵,也是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他的「我有一個夢想……」不知曾激勵過不知多少人。

但是,在他死後沒多久,有關他婚外情的醜聞就開始出現,隨著他在旅館房間裡淫蕩嬉戲、與多人發生私情的報道不斷增多,人們再也無法對傳言提出合理的懷疑。

消息一出來,大家先是不肯相信,後來隨著來自可靠來源的消息越來越多,他在大多數人心裡的位置也一落千丈,從「神」的位置跌落到了「人渣」。

但是,之前的看法和現在的看法都是正確客觀的看法嗎?

顯然不是,說他是「神」的,和說他是「人渣」的,都只看到了他的一個面。

而真正客觀成熟的看法是:馬丁·路德·金是一個人,所以他當然是不完美的。他是矛盾的,但他的愛也是毋庸置疑的。

秉持這個觀點的人也有一些,比如馬歇爾·弗拉迪,他在《馬丁·路德·金》傳記的序言中寫道:「拋開人們對金的所有敬畏和稱頌,真實全面的金最終給我們的啟示應當是,實際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位道德英雄——我們的先知——是以怎樣令人痛苦的複雜形式,多麼神秘地將善惡混雜為一體的。」

這種評價就是灰度的,也是中肯的,實事求是的,原因在於我們所處的世界是真實複雜的,人性也是複雜多面的。

大眾看到的馬丁路德金的靈魂是單一的、扁平的,但真實情況卻是,金的靈魂一直都是立體的、複雜的,他比後來人們將他大規模神化時所打造的扁平形象要複雜得多、痛苦得多。

用「灰度觀」來看人,實際上就是讓我們去客觀看待每一個人身上的複雜人性,不論他是偉大的還是平凡的,他的身上始終都有著人的弱點、人的優點,同時也有著各自不為人知的痛苦與脆弱。

在如今這個時代,評論一個人早已變得越來越容易,越來越輕鬆,所有人都能隨意評價別人,或輕易給別人下定義,說他是英雄或者「流氓」,說他是男神或者人渣。

但其實,這都是秉持「二元對立」的不成熟的思想表現。真實世界可從來不是這樣簡單劃一、一分為二的。你說他是「英雄」也好,「流氓」也罷,其實都只看到了他的某一面。而當我們看到了一個人立體全面的樣子後,也許就會發自真心的感嘆:人性是如此的複雜,人性又是如此的脆弱。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不僅該用「灰度觀」來看待別人,也該用灰度觀來看待自己。

事實上,第二層級已經是種非常接近真實複雜世界的世界觀。假如,你不僅能夠看到這一層,還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相互轉化,那就是一個更高的境界,在那個境界中,你能用更長的時間視角與更廣的空間視角來看待自己以及這個世界。這就是第三層級。

第三個層級

相互轉化

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說的是:福與禍之間是會相互轉化的。

知道這句話的人很多,但對轉化為什麼會發生的原因,只有很少的人才懂。

福與禍分明是一種狀態的兩極,怎麼會相互轉化呢?

關於這點,韓非子的解釋是:「人有禍,則心畏恐;心畏恐,則行端直;行端直,則思慮熟;思慮熟,則得事理。人有福,則富貴至;富貴至,則衣食美,則驕心生;驕心生則行邪僻而動棄理。」

意思是:一個人有災禍的話,內心就會恐懼害怕,行為就會表現端正、政治,然後思考就會比較清楚,代表你明白事理了,後面就會有福報了。而一個人有福的時候代表有富貴,有富貴就是錦衣玉食,吃得好,穿得好,跟別人對照後心理就驕傲了;一旦驕傲,行為就偏差了,任何動作都會背棄它應該有的道理。

從這個解釋中,可以看到,福與禍間相互轉化的原因是 - 人性的弱點帶來了心理狀態的改變,從而發生了一系列的轉換。

這個解釋很有道理,但卻仍然不夠。

其實,這裡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底層邏輯,那就是:假如,你把一件事放到一個足夠長的時間段或足夠大的空間中,它的轉化就幾乎是一定會發生的。

我們之所以會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看不到轉化的發生,那是因為時間還不夠長、空間還不夠大。

《塞翁失馬》這個故事表達的正是這個意思:

塞翁的馬跑到了胡人的駐地,他丟失了自己的馬。

於是,人們前來寬慰他,老人卻說:「這怎麼就不是一種福氣呢?」

幾個月後,丟失的馬帶著許多良駒回來,人們又前來祝賀他。

那老人又說:「這怎麼就不是一種災禍呢?」

後來,老人的兒子騎馬摔斷了腿,人們前來安慰他。

老人說:「這怎麼就不是一件好事呢?」

一年後,胡人入侵邊塞,健壯男子都被徵兵去作戰。邊塞附近的人,死傷眾多。唯有塞翁的兒子因為腿瘸的緣故免於徵戰,父子倆一同保住了性命。

在短時間內看,一件好事就是一件好事,它不可能變成壞事。但是,一旦時間拉長,好事就可能變成壞事,而壞事則能變成好事。

其實,不僅是《道德經》,在《易經》中也有很多這樣的智慧。

比如:「乾卦」六個爻的最高一層說的是「亢龍有悔」。

啥意思?它的意思就是:你已到達最高處了,這時如果不能戒驕戒躁,修身養性,就很可能會做出令你後悔的事。這就是轉化,在最高/最好狀態時往往可能會向不好的狀態轉化。

再比如:《易經》有一個「否」卦和「泰」卦,意思是一個事物如果強盛到了極點,那麼他離衰落的時間就不遠了,而假如他倒霉到了極點,那麼離變好也不會遠了。所以會說「盛極而衰,否極泰來」。

而莊子在《齊物論》中也寫到過類似的觀點:「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

通過這句話,他想跟我們說的是: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存在著「彼」與「此」,「是」與「非」的關係,它們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所以,對萬事萬物的評判都沒有永久、終結和全面的結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見,都有自己的一套是非標準,肯定別人或否定別人,這種肯定與否定從事物的本性來說都是片面的。

這些,都是我們中國哲人的思考,如果再看西方理論,就會發現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他那本《人性能達到的境界》中就曾指出過「二歧論」的問題,也就是「二元對立」觀點的問題。

而成人發展理論大師羅伯特凱根則說,如果一個人能夠看到兩極間的相互轉化,那他就已達到了最高水平的心智模式,即「內觀自變」。

而當我在運用這種思維方式與心智模式進行思考的時候,我發現其實每一個人都沒有所謂的優點和缺點,而只有特點。因為優點和缺點正是特點的一體兩面,它們看似對立,實則關聯,可以相互轉化。

有人的缺點是「強勢」,喜歡做決定,而且不顧他人反對。但如果換到對面去看,這個缺點可能恰好是個優點,即「統率」。也就是說,這個人觀點明確、決策果斷,所以能夠力排眾議、統領大局。

有人的缺點是「謹慎」,凡事都小心謹慎,喜歡思慮周全後再行動,在很多人看來這就是缺乏行動力和魄力的體現。但是,假如你走到「謹慎」的另一面,就會發現,它又能夠成為一個十足的優點 - 它能幫你避免可能的風險與危機,讓你總是處於一個相對安全的領域。

可見,我們身上的每個特點,也就是我一直講的天賦(蓬勃學院「天賦激活工作坊"中的天賦),假如你把它用好了,它就是優點,假如你沒能用好它,它就是缺點。優點和缺點正是我們身上每一個「特點」的一體兩面,它們彼此關聯、相互轉化。

而如果看向自然,你會發現,這些「道」其實早就蘊含在了自然之中 - 月亮圓了就會缺,缺了會再圓。潮水漲了就會退,退了又會再漲。

盈與缺不是對立的,而是月亮的兩面,相互轉化,無分彼此。漲與退也不是對立的,而是海水的兩面,相互轉化,無分彼此。

這就是最高層級的認知,也是一個人思想非常成熟的表現 - 相互轉化觀。

常見邏輯謬誤的破解之道,幫你識別各路謠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TrsR3QBLq-Ct6CZH2h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