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柬之,字孟將,漢族,唐朝襄州襄陽人。唐朝名相,詩人。張柬之早年的官做得並不大,直到70多歲了,才在一次朝廷舉辦的賢良科目考試中,一舉奪冠,官至監察御史。但是屁股還沒坐熱乎就出了一件事情,突厥首領想讓女兒和親,武則天就想讓武延秀娶了她,但是,張柬之卻諫言道:「自古從無天子娶異民族女子的事。」
細細思索,也頗覺奇怪,歷來和親之事都是弱者向強者求和,但是強者通常不屑於娶蠻族女兒為妻,或者是為了加緊兩族交流。那時候,武周國力還是很強盛的,如果是第一種情況,突厥是出於對武周的畏懼,而以女兒和親,皇室完全可以委婉謝絕,如果是第二種情況,加強兩族的聯繫,也基本是派一個不受寵的女兒嫁出去,而不是讓本朝之人娶一個外族女子為妻。
張柬之由於這一次的諫言,直接被調出任合、蜀二州刺史,環境極其艱苦。之後他再度回京城,和狄仁傑關聯頗深。在中國古代,師生關係一般不論年紀大小的,宋朝之前一般都是向皇帝推薦而形成的師生關係,宋以後大多是指科舉考試中的主考,被稱為座師。這和個人在朝廷的資歷和威望有關年齡沒有任何關係。
當然,形成師生關係後學生一般不能作出對老師不利的任何事情,否則會被當時的人認為是背信棄義的小人,仕途也就完了,這也就在朝廷里形成了一張龐大的關係網,一般朝中的重臣也是通過這個方法來擴大自己的勢力。當時,狄仁傑頗受器重,然而臨近晚年,力不從心,武后問其有木有可以舉薦的可用之才,狄仁傑則推薦了張柬之,於是武后將張柬之的官位向上提了提,之後不久,武后又問狄仁傑,有沒有其他的人才可以用,狄仁傑說:「臣曾舉薦張柬之,您沒用他。」
武則天說:「提拔他了。」狄仁傑說:「臣舉薦宰相卻任司馬,這不是用才。」武后無奈,只得將張柬之的官位再往上提了提,遷升秋官侍郎。由此可見,張柬之可以說得上是狄仁傑的學生。
這時張柬之還沒當上宰相,再次晉升,則因為他還有一位老師——姚崇,姚崇要去靈武巡查,臨走前,武后問他朝中有沒有可以擔當宰相的人,姚崇說:「張柬之深沉穩重有謀略,能決斷大事,他已年老,要趕快任用。」至此,張柬之再次晉升,官至鳳閣侍郎。
公元705年,已經82歲高齡的武則天病體沉珂,年老病痛的雙重夾擊令她晝夜恍惚,臥在迎仙宮中,寸步難行。然而即便如此,武則天仍戒備森嚴,除了內舍人上官婉兒、侍奉左右的二張(張易之、張宗昌)及太平公主,任何人都不能擅入迎仙宮。時任宰相的張柬之,在武則天的病況中,窺探到了中興李唐的絕佳契機。
張柬之素來沉厚有謀,他發覺武氏將不久於人世又怕節外生枝,遂當機立斷。張柬之首先找到了掌持宮城戍衛20餘年的禁軍統領李多祚,李多祚曾受李治厚恩,常思回報,故而很快被張柬之說服,而後張柬之又聯合中書舍人崔玄暐等人,率500餘將卒直奔上陽宮,在此期間上官婉兒發現了張柬之的計策,但其並未聲張,巧妙避開。
張柬之在殿外誅殺了二張,率眾闖入武則天所在的大殿,在張柬之等人的堅持下,武則天見大勢已去,不得不退居上陽宮,李顯隨之即位,是為唐中宗。由此可見,李唐江山社稷能從武則天手中波瀾不驚的移出,重得李氏子孫掌握,宰相張柬之該當首功,正所謂「手提社稷,上還中宗」,他立下的匡扶之功,按常理李顯仍涕淚感激,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李顯即位後論功行賞,張柬之為「漢陽王」,當然宰相也罷王侯也罷,張柬之奮力一搏並非貪圖功名利祿,因為彼時他也年逾八旬,能在人生最後的時間內為李唐盡忠,這才是他的目的。然而張柬之終究高估了李顯,亦看錯了李顯,最終死於李顯之手。李顯心智軟弱,他雖登寶座,卻懼母如畏虎,且成習慣自然,甚至不認為武則天有什麼錯處。
武則天搬到上陽宮後,整日以淚洗面,李顯前去問安時,武則天屢屢咒罵張柬之等人為五賊,痛哭流涕訴其禍心,李顯見狀驚懼不已,竟然認為自己做錯了,背負了不孝的罪名,因而遷怒忌恨張柬之等人,這是張柬之至死也未能料到的。出於內疚,李顯開始疏遠張柬之,並且重新啟用厚待武氏族人,以作為對武則天的補償,如此可謂禍事迭起。
武三思素來與上官婉兒勾連,在上官婉兒的幫助下,武三思迅速得到韋後一班人等的重用,成了李顯倚重的心腹。而武三思十分忌恨張柬之等人,遂暗中構陷,張柬之果然被罷免,彼時距離李顯即位不過數月而已。如此境地有口難言,張柬之怒極攻心,一病不起,李顯仍未收手,再次將病中的張柬之貶出長安。
公元706年,身在襄州的張柬之再次被李顯降罪,流放嶺南瀧州,82歲的張柬之失望至極,氣絕身亡,可謂死不瞑目。除了張柬之,其餘竭力謀劃輔佐李顯即位的諸位臣子均獲罪流放,這些人無一不追悔莫及。回望神龍之事,張柬之已將近81歲,風燭殘年,他若知道李顯如此為人,只需安心養老,也不至於惹禍上身。再看李顯,確實是個耐人尋味的人。
張柬之為何能很順利地發動政變,逼武則天退位?
一、此次政變是眾望所歸,大臣們目標一致
因為武則天的庇護,張昌宗、張易之兄弟一天比一天過分,他們貪贓枉法、陷害忠良、以權謀私、禍亂朝政,總之是無惡不作。本來,大臣們企圖通過合法手段將張氏兄弟繩之以法,怎奈何武則天極力庇護,大臣們壓根動不了此二人。這樣一來,不僅沒能動張氏兄弟分毫,反而助長了此二人的囂張氣焰。眾大臣眼看著武則天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張氏兄弟的權力一天大過一天,要是按這種趨勢下去,等到武則天去世,還不知道要出什麼亂子。
所以,眾大臣只能齊心協力,運用「政變」這種非法手段殺掉張氏兄弟,強迫武則天還政於唐,這種惡性循環才能打破,朝廷才能穩定下來。因此,這次政變是眾望所歸,大臣們目標一致,殺張氏,勸女皇。
二、張柬之提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在眾望所歸的前提下,再有一個領導者,這次政變就勢在必行了。這個領導者就是張柬之,為了謀劃這次政變,他可是東奔西跑,費勁了心思。張柬之做了兩大方面的準備:
第一方面,張柬之取得了軍方的支持。軍隊是政變的關鍵,歷來哪次政變,沒有軍隊做後盾,必定失敗。張柬之找到了禁軍首領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此人本是靺鞨族酋長,率部歸順唐朝,驍勇善戰,此時已經是禁軍首領,位極武臣。張柬之對李多祚說:「將軍如今位極武臣,地位尊崇,衣食無憂。這種大富大貴,是誰賜予將軍的?」李多祚淚流滿面地回答道:「此乃高宗的大恩大德。」
張柬之又說:「現在高宗的兩個兒子正被張氏二賊陷於水火之中,將軍難道不要藉此機會報答高宗的恩德嗎?」李多祚聞之,義憤填膺地說:「如果此事有利於國家,還請張公儘管指揮我,我必定不顧個人安危,報答高宗!」有了兵力,張柬之就有了底氣。所以,張柬之開始著手第二方面的準備:聯合李唐皇室。首先,張柬之把計劃透露給了太子李顯,此次行動的目的就是把李顯推上皇位,所以李顯很快便欣然應允。
其次,張柬之還聯繫了太平公主,因為她也是張氏兄弟專權的受害者之一。太平公主策反了武則天宮中不少的宮女,為政變提供必要的情報。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所以,太平公主的工作還是很重要的。
再者,張柬之還叫來了李旦幫忙。李旦的手中也有一部分兵權,他主要負責政變過後政府的穩定工作。在這種布置下,政變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了。張柬之是個十足的聰明人,他巧妙利用了太子李顯的身份,以此作為政變的旗幟。再者,他抓住了太平公主、李旦等李唐皇室對張氏兄弟的憎恨,擴大了隊伍的力量。在張柬之的運籌帷幄下,政變的帷幕悄無聲息地拉開了。
三、政變過程中兩次意外的和平解決,是成功的最後一步
在政變過程中,發生了兩次意外,導致政變計劃差點流產。一是太子李顯想要臨陣脫逃,他太怕自己的母親武則天了。按照之前的計劃,太子李顯應該隨大臣們離開東宮,前往玄武門集合。但李顯竟然想賴在東宮不出來了,李顯要是缺席,政變就肯定失敗了。在前來接他的眾大臣的威逼利誘下,李顯終於下定決心,用自己的肩膀扛起政變的大旗。
第二次意外是張柬之率領的人馬被玄武門的守將攔住了,因為張柬之的計劃,把這位守將遺漏了,這是張柬之的重大失誤。萬幸的是,太子在眾人和守將糾纏之際趕來,守將一看未來的皇帝都參與了這次政變,就很懂事的放行了。這兩件意外的和平解決,意味著政變的成功已經近在眼前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IbTo3EBfGB4SiUwGEg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