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銀行理財行業經歷了較大的變革,監管部門發文主要以資管新規和合規運營為主對銀行和理財子公司的監管細則進行補充和細化,銀行理財步入嚴監管時代。
來自普益標準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360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發行理財產品81152款,較2018年減少12714款。其中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65722款,較2018年減少23368款;凈值型理財產品15430款,較2018年增加10654款。
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的臨近,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將進一步加速,預計凈值型產品發行節奏還會有所加快。對於2020年的理財產品發展趨勢,普益標準研究員余新月認為,2020年理財產品整體收益回升的可能性較小,大機率維持現有低位水平或繼續小幅下行。
資管新規落地以來,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不斷增加。經過2018年的經驗積累和系統完善後,2019年凈值型產品的發行速度進一步加快。
普益標準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計發行凈值型理財產品15433款,2019年下半年以來,單月發行量基本穩定在1500款以上。在收益上,截至2019年12月,銀行發行的凈值型理財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為4.73%;公募基金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為9.25%;券商資管型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為5.39%。全年來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最低,但波動最小,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產品收益更高,波動也更加明顯。
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起點為客戶的投資「門檻」,投資起點的高低會直接影響投資者對於理財產品的認購選擇,以至於影響產品的融資規模。在凈值型理財產品上,普惠類理財產品占據主流。凈值型產品的投資起點主要在10萬元以下,投資起點在5萬元以下的普惠產品最多,有5056款,占比高達43.14%,其中有4940投資起點為1萬元;投資起點均為5萬元的產品有2378款,占比20.29%。
值得注意的是,全國性銀行憑藉更強的綜合實力和更好的聲譽贏得了高凈值客戶的青睞,投資起點在1000萬元以上的產品幾乎全由全國性銀行發行。股份行投資起點為100(含)—1000萬元的產品發行占比遠超其他類型銀行。面向超高凈值客戶的投資起點在5000萬元以上的60款產品中,有57款由國有行發行。
投資起點為30(含)—100萬元的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為4.70%,明顯高於其他投資起點產品,這主要是因為投資起點為30(含)—100萬元的產品平均投資期限長達407天,而其他投資起點產品的平均投資期限均不足300天。
在外幣理財產品的發行上,普益標準數據顯示,2019年,封閉式凈值型外幣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為19款,開放式凈值型外幣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為45款,占比較小。
從收益率上看,今年外幣理財市場的收益具有較明顯的平緩下滑趨勢,統計期內12個月平均收益率為2.57%。2019年5月平均收益率最高,為2.81%,此後持續穩步下滑,2019年12月平均收益率達到最低,為2.17%,下跌超過64BP。
從不同幣種類型上看,美元理財產品共發行1243款,發行數量占比高達89.30%,其次是英鎊和澳元理財產品,占比分別為6.90%和3.66%,發行量最少的為港幣理財產品。收益率上,美元和港幣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最高,分別為2.78%和2.10%。
值得注意的是,外資銀行在2019年度處於領先地位,平均收益率達4.89%;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在第二梯隊,平均收益率分別為3.04%和2.46%,國有控股行收益率水平相對較低,平均收益率僅為1.74%。
隨著銀行理財轉型的不斷推進,傳統老產品已逐步退出市場,取之而來的是凈值型產品,銀行理財步入新的發展階段,回歸本源,做「真資管」。
在資管新規與理財新規的監管格局下,銀行理財亦積極調整發展理念與方向,完成從「剛兌」至「轉型」的蛻變,未來,銀行理財規模將告別無序擴張,凈值型產品將進一步增加,銀行的資產管理能力將持續增強,行業由「大資管」走向「真資管」。
余新月分析,2020年1月6日,央行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不含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全面降准意在維護資金面的合理充裕,在寬鬆的流動性背景下,未來短期利率大機率維持低位水平;長端利率走勢受經濟基本面影響較大,若未來經濟發展預期沒有明顯的利好信號,長端利率大幅回升機率較小。從底層資產收益情況看,2020年理財產品整體收益回升的可能性較小,大機率維持現有低位水平或繼續小幅下行。
余新月提醒,2020年底,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產品開始進入全面凈值化時代,這意味著投資者要承擔更多的投資風險,投資者投前要多研究,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了解產品投向、投資期限和風險等級是否適合自己的需求,根據自身的財富基本情況、投資需求和風險承受能力購買匹配的產品。
可關注理財子公司的產品
2019年是理財子公司行業的元年。截止2019年年底,已有34家銀行設立(或申請設立)理財子公司,其中10家銀行已開業,1家銀行獲批開業,6家銀行獲批籌建。
在產品發行上,工銀理財、中銀理財、建信理財、交銀理財和農銀理財共計發行196款產品,其中,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隨風險等級增加而上升。工銀理財的二級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最高為4.35%;建信理財的三級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最高為4.66%。
1元起投產品是理財子公司產品的一大亮點。理財子公司共發行了92款投資起點為1元的產品,占比高達58.23%。其次為投資起點為1萬元的產品,共發行44款,占比27.84%。由於投資起點為1—5萬(含)的產品平均投資期限為324天,而其他投資起點產品平均投資期限均在700天以上,因此平均業績比較基準明顯較低。
「目前,34家理財子公司已披露的合計註冊資本為1445億元,依據凈資本和風險資本要求,或可撬動23萬億理財市場,預計2020年度理財子公司的開業數量或較今年翻番。」普益標準相關人士表示,理財子公司為資管市場帶來新的活力,已成為市場的新生力量,同時監管政策對金融開放的鼓勵,使得理財子公司得以吸引有實力的境外機構,將有利於引入國際資管行業的先進經驗與發展體系體系,進一步豐富國內理財市場的產品與服務供給。
可嘗試穩健型理財產品和QDII產品
根據普益標準監測數據統計,2018年度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行QDII理財產品52款,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發行數量為275款,較2018年大幅增加223款,反映了市場對於匯率的穩定預期以及QDII產品的極大需求。
QDII產品是境內金融機構獲得開辦境外代客理財業務的牌照QDII後,推出的代客QDII產品,可以用人民幣投資。
與此同時,2019年封閉式預期收益型外幣理財產品發行數量較上年減少28.17%,總發行量為1479款,平均收益率為2.57%,上漲約16BP。2019年,穩健型外幣理財產品儘管整體發行量減少,但其上升的收益率水平能夠較大程度滿足持有外幣的投資者的保值需求。
「和傳統外匯理財產品相比,QDII理財產品可以用人民幣直接購匯,委託銀行進行境外投資在沒有外匯的情況下也可以參與到國際市場中來。」普益標準分析師表示,相較於風險偏高的理財產品,穩健型外幣理財產品的優勢在於能夠在保障本金的情況下盈利,達到規避風險和保值增值的雙重效果。對於未來有明確的外幣需求的穩健型投資者,可以持有外匯,並擇機購買外幣穩健型理財產品,以獲得更高收益率。
記者:馬苗
編輯:冉光雯
審核:殷雷 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