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鄂州,湖北省地級市,位於湖北省東部,長江中游南岸,是湖北省省轄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湖北省歷史文化名城,武漢城市圈和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員,鄂東水陸交通樞紐之一。截至2016年、全市面積1594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107.69萬人。轄鄂城、梁子湖、華容3區。鄂州市境東部屬崗丘地帶,海拔一般在50米以上。
鄂州歷史悠久,帝堯時為「樊國」,夏時為「鄂都」,殷商時為「鄂國」,春秋戰國時楚鄂王封地,三國時孫權在此稱帝。春秋戰國時期,楚王熊渠分封其子熊紅到鄂州為鄂王,修築鄂王城,這也是湖北簡稱「鄂」的由來。
鄂州市為湖北省第一批改革開放試驗區,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 ,湖北省歷史文化名城,古銅鏡之鄉,馳名中外的「武昌魚」的原產地,素有「百湖之市」、「魚米之鄉」等稱號。2007年8月18日,鄂州獲得了「中部最佳投資城市」的榮譽稱號。2017年6月,鄂州市被命名國家衛生城市。
歷史沿革
約公元前2550--前2070年,帝堯時為樊國。
公元前2070--前1600年,夏為古三苗之地。
公元前1600--前1046年,殷商時為鄂國。
公元前879年(西周夷王七年),楚君熊渠伐揚越,至鄂。封中子紅為鄂王,築鄂王城。熊渠卒,熊紅嗣位,仍居鄂;傳六王至熊咢猶居於此,為楚之國都。熊咢鑄"夜雨楚公鍾"(宋政和三年出土)。有汀祖官山、新廟樓塘、華容碼頭、沼山金老墳、葛店平頂山、段店城子山、塗鎮金盆地、公友龜山等西周至東周遺址。
公元前770--前476年,春秋時為楚之別都。楚共王熊審封其三子子皙為鄂君。始鑄銅鏡。子皙與鄂地越人泛舟於鄂渚,有越人歌謠流傳。靈王時,子皙為楚之令尹。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六年),伍子胥奔吳,舊傳縣東三里有接渡石。澤林申映灣傳為申包胥故里。
公元前475--前221年,戰國時為鄂邑。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置鄂縣,屬南郡。 [9] 漢高祖六年,漢為鄂縣,屬江夏郡。劉邦封大將樊噲於鄂縣,灌嬰築鄂縣城。
西晉元康元年,武昌郡屬江州。
隋開皇九年,廢鄂、西陵二縣歸武昌縣,置武昌郡,改郢州為鄂州,武昌縣隸屬鄂州。
宋嘉定十四年,武昌縣升為武昌軍,次年改名壽昌軍,為江西路治所。
元大德五年,廢散府,武昌縣屬武昌路。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武昌縣改名壽昌縣,屬武漢黃德道。
1949年5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四十三軍渡江,鄂城解放。6月,鄂城縣人民政府、中共鄂城縣委員會成立。鄂城為大冶專區治所。
1952年,撤銷大冶專區,鄂城縣屬黃岡專區。
1960年,撤銷鄂城縣,設立鄂城市。
1961年12月,撤鄂城市恢復鄂城縣。
1965年,鄂城縣劃屬咸寧地區。
1979年,鄂城縣、市分設,同時劃屬黃岡地區。
1983年,撤銷鄂城市、鄂城縣,將黃岡縣黃州鎮併入,合併成立省轄鄂州市。下設鄂城、黃州兩個直轄區和華容、長港、程潮、梁子湖四個派出區。
1986年,左嶺鎮劃屬武漢市洪山區。
1987年,黃州區劃歸黃岡縣,撤銷四個派出區,設立鄂城、華容、梁子湖三個市轄區。
1990年,設立湖北省葛店經濟技術開發區。
1993年,省政府公布鄂州為湖北省歷史文化名城。
2006年7月,以樊口工業園區為基礎,籌建開發區。
2008年11月,經省委、省政府批准,以樊口街道為中心,正式設立鄂州經濟開發區,為正縣級機構。
2014年底,鄂州市有鄂城、華容、梁子湖三個縣級行政區和葛店、鄂州兩個經濟開發區,以及鳳凰、古樓、西山三個直管街道。
鄂城區轄汀祖、碧石渡、澤林、燕磯、杜山、花湖、楊葉、長港等8個鎮和沙窩鄉、花湖開發區(省級)、鄂城新區(以原新廟鎮為基礎,另加燕磯鎮的沙塘、鴨畈、馬元、楊嶺、池湖、茨塘6個村組成),全區有5個社區和107個行政村,村民小組共計1375個;
華容區轄華容、段店等2個鎮和臨江、蒲團2個鄉以及紅蓮湖新區(原紅蓮湖旅遊度假區與原廟嶺鎮合併組成),全區實有4個社區、73個行政村,971個村民小組;
梁子湖區轄東溝、太和、塗家堖、沼山、梁子等5個鎮和梧桐湖新區,有4個社區和82個行政村,村民小組共計1033個;
葛店開發區所轄的葛店社區辦和原保留的葛店鎮撤銷,現有社區5個、行政村31個,村民小組354個;
鄂州開發區有3個社區和10個行政村,村民小組共計120個;
鳳凰街道有14個社區和5個行政區,村民小組共計54個;古樓街道有10個社區和3個行政村,村民小組共計34個;
西山街道有9個社區和7個行政村,村民小組共計86個。全市共有鎮15個、鄉3個,共有社區54個、行政村318個,村民小組共計4027個。
地理環境
鄂州市地處東經114°32′~115°05′,北緯30°00′~30°06′,位於湖北省東部,濱於長江中游南岸。西鄰武漢,東接黃石,北望黃岡。鄂州居中獨厚,北距首都北京、東距上海、西距重慶、南距廣州均在1000公里左右。
鄂州市最高地勢四峰山,海拔485.8m;最低梁子鎮之梁子門,海拔11.7m。分布有四種類型的地貌單元:北側白滸鎮~臨江、東側燕磯~楊葉為長江沖積階地;東部和南部之東側,由白雉山、峰尖子山和早山組成了丘陵地貌之基本骨架;北部和南部之西側,為崗狀平原,崗丘標高多在90m左右;中部梁子湖、鴨兒湖、三山湖、洋瀾湖橫貫鄂州腹地,形成了滯水沖湖積平原。
鄂州位於長江經濟帶的中段,四條高速(滬蓉高速、京珠高速、大廣高速、漢鄂高速)」井」字型分布;有11條通道與武漢對接,與武漢融為一體;武九鐵路穿境而過,溝通京廣和京九;武鄂黃和武鄂岡兩條輕軌並經全域。共享武漢火車站和天河機場。公路交通網絡密度居湖北省湖北省第一。截至2014年末,鄂州市公路里程達到3334公里,其中等級公路達到2886公里。
鄂州8個火車站分別為鄂州東站、鄂州西站、華容南站、華容東站、葛店南站、花湖站、鄂州站、鄂州北站。
長江航道鄂州段全長80.1公里,豐水期水深50-65米,可通萬噸級船舶;枯水期水深30米,可通航5000噸級船舶。江水最大流速3.1米/秒,最小為1.7米/秒。
2018年12月21日,鄂州列入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
市樹
樟樹,1988年,鄂州市一屆人大25次會議決定鄂州市市樹為樟樹。主要栽植地點:城區主幹道。
市花
臘梅,1988年,鄂州市一屆人大25次會議決定,鄂州市市花為臘梅。主要栽植地點:鳳凰廣場、古城路。
文藝活動
梁子湖是全國十大淡水湖之一,也是武昌魚的故鄉。自2000年開始,鄂州市每年舉辦的捕魚旅遊節,梁子湖捕魚旅遊節也因此成為全國100個重點旅遊節之一。與此同時,該市還舉辦了三屆武昌魚國際旅遊文化節。
2013年,全市繼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相繼舉辦了"周周樂"廣場文化活動54場,計700多個節目參演,觀眾達20萬人次。創立大劇院"周周演"群眾文化新品牌。開展送戲下鄉120餘場,送書下鄉10000冊。開展"吳都講壇"活動28期。
鄂州書畫有深厚的歷史底蘊,館藏書畫有蘇東坡、黃庭堅、唐伯虎、鄭板橋、張裕釗、楊守敬、康有為、劉復、朱峙山等一大批名家真跡。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李陽冰的《怡亭銘》摩崖石刻,被世人譽為「三絕之一」。宋代蘇東坡的《西山詩》、黃庭堅的《松風閣》及其書法詩是宋代經典之作。還有清代彭玉麟的梅花石刻,官文組詩石刻,都是不可多得的書法繪畫遺存。2000年該市被命名為「湖北省書法藝術之鄉」。
晚清著名書法家張裕釗先生名噪清末文壇,鄂州市通過引資200多萬元,在西山博物館建起張裕釗陵園,園內建有「張裕釗師生紀念碑亭」、「張體書派碑廊」、「張裕釗紀念館」、「張裕釗墓」、「櫻花園」等設施。陵園由中國鄂州與日本東京書象會張裕釗第二、三代弟子共同修建。展出「張裕釗生平及書法成就展」,碑廊為日本弟子書法作品100幅。
鄂州市內蓮花山建有書法碑林,共有1萬多塊,是全國較大的書法碑林之一,每年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前來學習觀摩。文化界名人朱穆之、周巍峙、王蒙、啟功、舒同、沙孟海、劉炳森等名人墨跡題匾隨處可見。
旅遊景點
西山風景區
自江畔而起,集古、幽、奇、雄於一身。全山東西長約1.6公里,南北寬約1.2公里,主峰170米,總面積4000多畝。山上六條谷澗,串連七泉、三池、一湖和兩道瀑布。西山地下水水質優良,終年不竭。主要景點有武昌樓、讀書堂、避暑宮、秀園、九曲亭、松風閣、試劍石、石門開等二十餘處。西山風景區自2010年起免費對遊客開放,是鄂黃地區最著名的景區之一。
蓮花山風景區
蓮花山是國家AAAA級風景區,三國時吳王孫權在此設觀星台,歷代佛道高師選擇此地修真,至今遺址尚存。蓮花山風景區既有江南園林的靈秀端雅,又融北方園林的宏偉瑰麗。主要景點有元明塔、六合園、碑林等三十餘處。
梁子湖生態旅遊度假區
梁子湖生態旅遊度假區是一個兼具自然景觀、濕地自然風貌和水產養殖、加工、營銷及遊客觀光為一體的新興旅遊景點,始建於1992年。2004年8 月被省政府正式核定為省級旅遊度假區,規劃面積35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116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10平方公里,梁子湖是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水域面積2.8萬公頃,是武昌魚的母親湖。
紅蓮湖度假區
紅蓮湖度假區所在地主要水體為紅蓮湖,其湖面面積約5.5平方公里,規劃建成7個功能區,即娛樂區,商住別墅區、古城遊覽區、體育活動區、康復療養區、高科技植物區和預留區,將建成一個集旅遊度假、居家休閒、商貿金融、科技文化、體育康復為一體的國家一流的旅遊度假區。
白雉山風景區
白雉山,在市城區南30里處碧石鎮,東與東方山相連,南與桃花山對峙,兩峰相夾,形成一道深長的峽谷,名曰十里長溝。曾是古代進入幕阜丘陵的必經之道。主要景點有靈鷲禪寺、石佛像、望哥台、木魚石、繡球峰、獅子嶺等。
龍蟠磯
鄂州市小東門外大江中,有一座巨礁,石勢蜿蜒,矯若金龍,此即」龍蟠磯」。蟠龍磯石頭翹首西望,觀音閣突兀在龍頭之上,坐東朝西,逆水而立。閣長24米,寬10米,高14米,條石壘成,青磚砌就,木框架結構亭閣式建築。
葛山風景區
葛山則因東晉道教著名煉丹家、醫學家、著名學者、一代文化宗師葛洪而得名。現有森林公園面積近千餘畝,植有松、杉、竹、柏等林木,森林連續面積已達3000畝,草木覆蓋率在85%以上。
青峰山風景區
湖北省佛教聖地。早在西晉時,有得道高僧相繼隱居青峰山,遂建青峰寺,歷經傳承。主要景點有:青峰寺童子拜佛、觀音坐蓮、螺絲吐眼、烏鴉撲泉、仙人下棋、雙獅流涎、烏龜曬甲、青峰古泉、銅鼓山、木魚堖等。
天平山旅遊區
是集遊覽、觀光、紅色教育、佛教、休閒、度假為一體的綜合型風景區。這裡原為鄂南抗日指揮中心,現有鄂南中縣縣委辦公舊址、新四軍營房、抗日戰壕、抗日展覽室及烈士陵園。主要景點有八仙腳印、仙人坐椅石、求雨台、課子天星等。
觀音閣公園
又稱鄂州江灘公園,免費對市民開放,是鄂州人流最多的景區之一,江灘公園用藝術的形式,濃縮和展示了鄂州數千年的文化層面,是前無古人的傑作,是繼承和拓展鄂州市城市群塑群雕的典範之一。另外,面對觀音閣的寬闊的石板鋪砌的圓形蟠龍廣場,還有鄂州市文體局捐贈的休閒健身器械等場地。
鳳凰廣場
鄂州古城東門護城河外的鳳凰廣場占地12萬平方米,是湖北省最大的城市休閒遊樂廣場。廣場中央有一處醒目的標誌性建築,這就是鄂州城城標——金鳳騰飛。城標主體為一耀眼的金鳳在光焰萬丈的朝陽之上欲展翅騰飛的壯美造型。鄂州是楚人的故土,楚人崇鳳,視鳳為至尊、至善、至美的神鳥,慣以鳳鳥為圖騰。
吳王城遺址
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俗稱「吳王城」,又稱「吳大帝城」。位於鄂州市區古城路北段一帶,北臨長江,南至吳都古肆,東至重型機器廠內,西至新民街熊家巷。城呈長方形,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500米。建於公元221年陰曆8月。據文獻記載:城有五門,為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和西北角的流津門。流津門直通吳王苑囿——江邊散花灘。宮城東有雞鳴闕。城內有武昌宮,四周有宮城,宮城內有太極殿、禮賓殿、安樂宮。據考古證實,現存的吳王城遺址是南方現存六朝古城中最早的一座,也是中國僅存的三國都城遺址,具有較高的考古和歷史價值。現地面僅存南城垣夯土城牆一段,2004年被鄂州市人民政府規劃保護為一處文物景觀。
洋瀾湖風景區
洋瀾湖面積583.6萬平方米,其中水面約288.1萬平方米,陸地約295.1萬平方米,水深為0.7-2.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