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漸暖,很多媽媽將分房睡提上了日程,問題自然也隨之而來:
都說3歲分床,5歲分房,眼看我家已經6歲了,還沒分成,孩子死活不配合,好著急啊,C媽我該怎麼辦?
白天說得好好的,到了晚上就變卦,軟硬不吃,搞得我每天也睡不好,頂個黑眼圈上班……
我家分是分了,可是總是反反覆復,隔三差五跑過來,都已經小學二年級了,還跟我們一起睡會不會性早熟啊?
C媽簡單粗暴地回答你們: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網絡上開始流傳起「3歲分床5歲分房」的說法,甚至販賣「3歲4歲不分房,5歲6歲悔斷腸」的焦慮。
似乎,只要在3-5歲沒有給娃成功分房睡,他就會性早熟、不獨立、過度依賴……
雖然CC是從4歲開始的分房,但C媽還是想說, 孩子不是因為分房而變獨立,而是因為足夠獨立才能順利分房。
如果孩子沒有準備好,相對於安全感而言,上邊的那些都不值一提,更何況,有些影響根本就是無中生有!
害怕時,
選擇抱住自己的猴子有多恐懼?
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很多人都看到過。
1958年,心理學家哈里·哈洛發表了一篇轟動世界的報告《母愛的本質》,報告的內容就來源於他的實驗。
哈洛將剛出生的恆河猴交給兩個「媽媽」來撫養:
一個是用鐵絲做成的,胸前綁著奶瓶, 能24小時給它提供奶水的「鐵媽媽」;另一個是全身包著舒適的絨毛,能夠給它提供接觸感,但 沒有奶水的「布媽媽」。
按照有奶就是娘的說法來看,恆河猴應該會願意跟「鐵媽媽」在一起,但實驗結果卻出人意料,參加實驗的小猴子選擇了「布媽媽」。
每天24個小時中,有將近18個小時小恆河猴都待在「布媽媽」的懷裡;而只有3個小時,趴在「鐵媽媽」懷裡吸奶,甚至只是把頭探過去。
哈洛還製作了一些發條玩具,比如恐怖的大蜘蛛、會敲鼓的小熊等,然後將它們放進籠子裡。
他故意製造恐慌,想要看看,恆河猴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果然,小猴本能地跑向「布媽媽」,並緊緊地抱著,趴在媽媽懷裡,慢慢地安靜下來。
之後,哈洛又將「布媽媽」帶走,繼續用發條玩具嚇小猴子,可此時, 無論恆河猴多麼害怕,都不會去抱住「鐵媽媽」,而是一動不動地看著外邊的「布媽媽」。
另一組實驗中,哈洛將剛出生的恆河猴關在籠子裡,提供吃喝但沒有任何一個媽媽。
一段時間後,他把兩個假媽媽放進去,並進行恐嚇。
結果, 小猴子沒有做出任何選擇,只是絕望地抱住自己,蹲在地上,團成一團,尖叫、打轉……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朋友的經歷。
她在孩子4歲的時候給女兒進行了分房,雖然也有哭鬧,但朋友覺得年齡到了,而且既然已經開始,就應該堅持下去。
孩子鬧得最凶的一次,在他們屋外敲門,敲了 大約10分鐘。她在屋內也不好受,糾結著:如果這次開門,下次一定還會來;如果這次堅持一下,說不定就成功了。
與孩子相隔一門站立良久,她終於等來了屋外的安靜,打開門一看,孩子已經抱著被子在門口睡著了。
因為她的「堅決不妥協」,最終成功了,孩子再沒來敲過門。
她一直覺得當時狠一下心是值得的,直到兩年後的一天,她才發現原來自己錯了。
6歲幼兒園畢業那年,她專門帶女兒旅行慶祝,晚上導遊在安排房間時,女兒竟當著所有人的面說: 「我要自己一個房間!我不跟媽媽睡,因為她從來也不願意跟我一起睡!」
朋友瞬間面紅耳赤,啞口無言。
到底有多絕望,才會在人生地不熟的異地,寧可自己睡一間房,也不願意跟媽媽睡在一屋?
心理學家李雪曾說, 行為主義訓練法確實會有效,但其效果是建立在「嬰兒對母親及時回應自己感到絕望」的基礎上。
還在追捧西方育兒標準?
育兒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標準!
可能有的人會說,在西方、國外的家庭從小就給孩子進行分床、分房,人家一樣成長得很好,而且整體發展比國內孩子還要好!
還是那句話, 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
如果不是一味地追求「某種正確」,也就不會有前段時間「睡眠訓練致死」的悲劇了。
很多人一直認為國外的寶寶從一出生就分房獨自睡,但真相是,近年來這一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美國兒科中心的一項全國性調差顯示, 目前親子共眠的家庭數量比過去增長了幾乎兩倍,而且還在上升。
親子睡眠專家James McKenna博士說,近年來的研究結論表明,與父母同屋睡的孩子,未來會擁有更成熟的減壓能力,性格更獨立、更自信。
因為一屋同睡所獲得的安全感,使孩子能夠更加專注於睡眠,睡得香甜,自然身體、心理都能夠更好地發育,頭腦和思維也更加清晰。
這比那些從小就被迫獨自睡覺的孩子,安全感和獨立能力會更強,長大後情緒調節能力更好,對性別認同與自尊感也更為滿意。
那長期和父母一起睡,尤其是孩子大了一些之後,容易性早熟,是真的嗎?
事實上並不會如此。
C媽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業內並沒有明確的實驗或研究能夠證明這一論點,反而有心理學家在追蹤了超過200個與父母共眠的孩子後發現, 性早熟與親子共眠的關係非常小,真正容易引起性早熟的原因,更多的是生活環境、飲食習慣等等。
這樣做能夠幫助孩子更好過渡
當然了,分房睡這件事雖說不能急功近利,但不代表就完全不用干預。
這個過程可以引導、鼓勵,但不強制。
孩子遲早都會的事,為什麼要著急逼他呢?
有心理學家提出, 10歲前,和孩子完成分房睡,就不晚。
但事實是, 在這期間如果父母有效引導,完全不會等到那麼大。
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做什麼?
首先,激發孩子想要分房的意願。
在合適的時機告訴孩子關於分房的一切。
一般而言,3、4歲開始,就可以「持續引導孩子關注分房睡」這件事了。
就像給挑食的娃持續提供他不喜歡的蔬菜,總有一天他可能會吃一樣,你有事兒沒事兒地跟娃叨叨叨叨分房,他便會產生期待,然後總有一天,會願意嘗試邁出第一步。
我們是在CC4歲時開始跟她聊分房的, 有意無意地說說分房睡的一些樂趣,也藉助了不少身邊小朋友和繪本的力量,比如讀繪本時,格外強調下繪本里的「小主角」是在屬於自己的房間睡覺。
終於有一天,她跟我說,媽媽,我想試試自己睡。
你會發現, 當孩子自己想做某件事的時候,你不需要逼,也不用擔心安全感是否被破壞。
父母之愛註定是指向分離的,渴望像成人一樣獨立是每個孩子內心最終的訴求。
如果你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出了不滿或失望,孩子反而覺得邁向獨立是一件有壓力的事情,結果也往往適得其反。
其次,藉助方法,幫娃提高分房成功率!
渴望獨立是一回事,能做到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反反覆復是常事、臨時反悔也太常見,用好套路,將大大提高成功率!
我之前寫過CC的分房經歷 《說說我們平靜、溫和、沒伴隨一聲哭泣的分房經歷》 , 不管是斷奶,睡眠訓練,還是分房,在這類非原則性的問題上我素來不喜歡強迫孩子,也不是那種作風強硬的媽媽。
我們的經歷全程不強迫、順其自然,但代價是需要很長的時間,以及很要命的「耐性」。
根據媽媽們的反饋,還寫過一篇分房對應的方法流程:《 分房的最佳時機不能跟風,這樣步步引導成功率才最高!》
有需要的媽媽們可以看看這兩篇「方法論」。
C媽說:
當年,馬伊琍的女兒愛馬在得知同學們都自己睡後,愉快地提出自己也要獨立睡,不再讓大人陪,並很快習慣了。
不適應的反而是馬伊琍,她甚至還會期待著將來有一天,女兒能親昵地跟她說:媽媽,今晚我想跟你睡……
分房沒有標準,就像斷奶、吃飯、如廁一樣,每個人的時間節點都不同,但最終都會完成。
沒有一定要分房的年齡,只有準備或沒準備好分房的孩子。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C媽-報社育兒編輯,新時代、新父母、新理念,育兒需要雞湯,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嬰幼兒養育、疾病、心理知識。原創公眾號:CC爸媽(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