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是天津人,相聲表演中卻常學保定話,這是咋回事?

2021-04-29     鄭捕頭

原標題:郭德綱是天津人,相聲表演中卻常學保定話,這是咋回事?

郭德綱是天津人,但從他那麼多的相聲聽下來,你會發現其實他說天津話的時候並不多。如果說到他學的方言,反而是以河北話、河南話和東北話居多,尤其很多時候能聽到他說保定話,動不動還提到驢肉火燒。

另外除了他,相聲演員在表演傳統相聲的時候,也經常用方言進行演繹,其中很多話也接近河北話,這是為什麼呢?

01

所有在相聲中仿學方言的表演,在術語中被叫做倒口,或者怯口。倒口很好理解,無非是把普通話推倒,變成地方方言,但怯口就有些不太容易理解了。

其實「怯」這個字的本意,是舊社會京城對地方鄉音的貶稱,引申意思是內行人對外行人以及城裡人對鄉下人的蔑視和貶低。現在我們還經常說「露怯」,其實也帶有這種含義。

由於那時候到京城不像現在這樣便利,來此謀生的外地人很多都是河北人或鄰近省份的人,河北人多,自然也就成為相聲里模仿最多的地方方言,久而久之就成為怯口裡的主流語言,說起來就顯得比較土氣,更容易塑造人物。

一般來說,相聲里的倒口來自四個地方,所謂深武饒安,也就是深州、武安、饒陽和安平。從現在來說,這幾個地方其實都屬於河北衡水,而不是保定,但與這些地方相比,保定由於離北京更近,也成為很多相聲中塑造的地方形象。

02

再說郭德綱,他為什麼特別喜歡在相聲中說起保定方言呢?首先一方面肯定是有利於表現人物,比如他經常說起的驢火大酒店,還經常拿火燒來說事兒,主要是形成人物反差,更容易讓觀眾發笑。

人們發笑的原理有很多,其中一種就是形成優越感。一個人走路踩西瓜皮滑倒,那些平安走在路上的人,看到後就感覺可笑。語言方面也是如此,聽到一些比較「土氣」的方言,尤其當這種語言與人物形象形成比較大的反差,就更容易笑出來。郭德綱經常安排外國人說河南話,也屬於這種方式。

03

除了塑造人物,郭德綱之所以喜歡用保定方言,大概也和他未成名時經常到各地演出,有一定的關係。

那時候他幾乎沒有進大劇場和電視晚會演出的機會,很多時候就是跟隨劇團到農村的田間地頭演出,條件十分簡陋。由於保定離北京近,因此除了在北京郊縣,應該也去過不少保定的地方,聽老鄉們說話也就多了一些。保定話也相對比較好學,因此對郭德綱來說也信手拈來。

還有一種說法,保定是郭德綱定情的地方,他和現在的妻子王惠當年就是在保定演出的時候互相吸引,而後走到一起。這只是一種不夠確信的說法,但至少說明他們那時候確實常到保定進行演出。

04

相對於普通話,方言確實是更帶有地方風貌,更具有地域性格的,很多時候只要一句方言說出來,就讓人聯想到那裡的人是什麼形象。

保定話總給人一種實在和鄉土的氣息,當相聲表演中需要這樣的人物出現的時候,相聲演員就會想到用保定方言或其他近似的方言進行演繹。相當於臉譜,它是一種快速讓觀眾產生情感連接的手法。

你聽到過保定方言嗎?馮鞏執導和主演的電影《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用的就是保定方言,儘管片中有些演員說得沒那麼地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4HFG3kB9EJ7ZLmJmsu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