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沒有養成追美劇的習慣。十幾年前《迷失》和《越獄》那麼火,我也沒跟著家裡人一起看。倒是今年以來,我連續看了幾部老美劇,才發現對任何作品都不應該抱有偏見,接觸一下,也許就能發現它們的精彩。
我是從《老友記》重聚,開始對美劇動心思的。說起來我歷來喜歡看喜劇包括情景喜劇,但沒看過《老友記》多少有些說不過去,於是靜下心來看了看。第一季看了十幾集,最後還是放下了。
我融入不進這六個人的世界裡去。他們說的台詞有的能逗我發笑,但很多也讓我無法理解,再聽到那些頻出的笑聲,就更懷疑自己的審美和接受力。算了,就當我沒有在合適的年齡遇到他們,錯過就是錯過了,再找補也找補不回來。
| 一
暫停一段時間,我想起反正是開了頭,不妨看看其他美劇。就按照豆瓣的美劇總榜單依次往下捋,在能夠找到資源的前提下,目前已經看了《致命女人》前兩季,《越獄》第一季,還有《摩登家庭》第一季。
喜歡《致命女人》第一季,也喜歡《摩登家庭》。《致命女人》可以回頭細說,這次單說說《摩登家庭》。
看前兩集的時候,我沒意識到這是一部標準的喜劇。很多地方我會微笑甚至大笑,但在每集末尾都會出現的舒緩音樂和感人話語,總讓我忽略它的喜劇性。多看幾集之後我發現,它不僅是喜劇,還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喜劇。
它的喜劇感為什麼讓人舒服?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它沒有過分強調喜劇段落,從台詞到表演都是如此,也包括它紀錄片風格的呈現。而對觀眾來說,它又不像情景喜劇那樣頻頻加入笑聲,這也是不給觀眾造成壓力,以及對密集笑點的過分期待。
那之前,我見過有網友這樣評價《老友記》:台詞和劇情都挺好,如果不加罐頭笑聲就更好了。
這話初聽有些不講理,細想有道理。一部喜劇的笑點如果不足夠多,而它又號稱要拍笑點密集的爆笑喜劇,怎麼辦?只能更多地往裡加笑聲。這裡面有些笑聲可能勉強可以把觀眾帶動起來,但有些一定是毫無趣味而生加上去的。後者這種橋段見多了,觀眾就越來越對罐頭笑聲提高警惕。觀眾不願意融入,這部喜劇就危險了。
| 二
不得不再提《我愛我家》。劇中的笑聲那麼多,它的笑點為什麼讓人感覺舒適?
那是因為,它是少有的錄製現場笑聲的情景喜劇,120集裡99%以上的笑聲,都是現場觀眾第一時間發出的同期聲。只有為數極少的幾個笑聲,是導演考慮再三後期加入的。而且即使是這幾個段落,也是值得笑出聲的,只是現場觀眾沒有第一時間get到。
而《我愛我家》之外的情景喜劇,至少在國產劇方面,加入的笑聲都是罐頭笑聲,後期一旦任由更多加入,喜劇也就變得廉價。
更不用說笑點加到肆無忌憚的綜藝節目。現在不管是不是喜劇綜藝,幾乎所有國內綜藝,都把逗笑觀眾作為第一追求,不管在表演還是遊戲當中,都無原則地大肆加入罐頭笑聲,而往往越是這樣,觀眾越無動於衷。說無動於衷而不是說大倒胃口,已經算是客氣的了。
| 三
看《摩登家庭》的過程中,我還多次想起《武林外傳》。倒不是說劇情相近,而是手法近似。《武林外傳》的導演尚敬在那之前拍過不少情景喜劇,但到《武林外傳》他嘗試不加笑聲,創作者的包袱輕了,觀眾的期待少了,反而獲得空前的成功。
對於觀眾來說,每一集前大半部分大家拚命折騰,都看得津津有味,到最後佟湘玉上價值也不覺得尷尬,反而容易接受,哪怕是在一部喜劇當中。
從這個角度說,《摩登家庭》和《武林外傳》有一點點相像,觀眾是在看一部輕喜劇,小笑點不斷,不排除有大包袱兒,幾分鐘沒笑點也不覺異樣。每集最後隨著音樂聲起,主人公們開始抒情、和解,也顯得順理成章,與喜劇性並不違和。
不太一樣的是,每集《摩登家庭》的最末尾都要再製造笑點,往往是對前面大笑點的call back。或者是做一個無傷大雅的小反轉,溫情之後再出現讓人笑起來的小麻煩。
這種結尾的安排,又有點兒像《哆啦A夢》,每集的最後都是圓滿之後節外生枝,讓觀眾心領神會地微笑著看完這一集。
| 四
看《摩登家庭》還聯想到一點,那就是如何做一個讓人舒服的幽默的人。
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說話比較幽默的人,或者愛講笑話的人,但他們給人的感受不同。
有的人說完一句逗笑的話,或者講兩句笑話之後,並不求周圍的人哈哈大笑。聽懂的人笑幾聲,沒聽明白的不動聲色,他們也不會介意,反正幽默也不會越用越少,回頭接著聊就是了。
有的人不是這樣。還不要說他那種幽默是真幽默還是假幽默,當他們說完那兩句話,先是自己哈哈哈地誇張大笑,唯恐別人不知道他是在玩兒幽默,一邊自己笑一邊還要盯著別人看反應,問人家「對吧對吧」。這樣就顯得太不酷了,幽默還不如不幽默。
如果這位還是個所謂領導,那就更不得了,用講笑話看反應來考驗員工,是一件很尷尬的事情。儘管這些領導,也許看不出來周圍充斥的是尷尬。由此想起一個笑話——
領導講完一個段子,員工們捧場地哈哈大笑,只有一個人沒笑。領導質問,你怎麼不笑啊?這個人說,我離職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02916266_121006643-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