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就是一本智慧書,上到萬物起源,下到為人處世,老子對這些問題的本源都想的非常通透。
很多人認為,「《道德經》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悟的,結合生活,工作,經歷等等,去猜透它。它就像是一把尺子,哪裡做的不好,哪裡做的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
1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老子說: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
單出曰聲,雜比曰音。這一段講的是相對立的事物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放眼世界,在老子的時代,能把事物間這種對立統一的關係說的如此透徹者,唯我中華《道德經》!
2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最高的善就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3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說: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並且稱讚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
「不知有之」,有版本作「下知有之」,意思相近。話說在齊國,洪水衝垮了橋,一位老人被阻在河水這邊。這時候晏子(齊國宰相)也要過河,就用自己的船把這位老者載到了對岸。老者過河後感激涕零,稱頌晏子的盛德。這就是老子說的:其次,親而譽之。
最好的統治者是這樣,發現橋被沖毀,立即組織人修好橋,無聲無息地就把橋修好了。人們不知道橋是誰修的,或者說人們僅僅知道統治者很快修好了橋,或者根本不知道橋壞過。
4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老子說: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於混亂,才能見出忠臣。
經常聽到有新聞報道說,某地又出了一個孝子,好吃好喝的都奉養母親,還經常帶著母親旅遊。如果用老子的邏輯想想,這顯然是一種悲哀。這難道不是一個兒子應該做的嗎?這種事情之所以成為一個新聞,原因只有一個:大多數人都不孝順父母了,六親不和了。同樣,如果政治清明,所有人都各司其職,怎麼會有忠臣呢?
5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間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純任自然。
老子將道、天、地、人稱為四大,說明他對人的肯定和重視。我們知道在很多思想家和宗教那裡,人相對於真理,相對於神,地位是很低的。道法自然不是說,道取法自然,而是說道自然而然生養萬物。就像聖經記述上帝創世:「事就這樣成了。」
6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老子說:厚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輕率就會失去根本;急躁就會喪失主導。
《禮記·大學》雲,靜而後能定,定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諸葛亮《誡子書》說,才須學也,學須靜也。古人竟如此重視「靜」的功夫!
7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不為。
老子說,學習知識要每天都有所增加,修道(或者悟道)卻要每天不斷減損。減損了又減損,以達到無為的境界,無為就無不為。
學問是學以聚之,當然是與日俱增。而大道至簡,所以悟道要與日俱減;一個要做加法,一個則是減法。
8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說:事物過於強壯就會走向衰朽,這就不符合「道」,不符合於「道」的,就會很快死亡。
據說老子八十歲生日的時候,很多人都來慶賀。人們向老子請教長壽秘訣,老子沒說話,只是張開大嘴。大家都很疑惑,老子解釋說:堅硬的牙齒都沒了,而柔軟的舌頭卻完好無損!
9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老子說: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
有人問孔子,所有的人都說這個人好,您覺得這個人怎麼樣呢?孔子說,這個人不咋地。應該好人說他好,壞人說他壞,這樣的人才是好人。可見,無論是道還是一個人,總不會讓所有人都滿意。
10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老子說:道生出一(陰陽未分之氣),一生出二(氣分化為陰陽),二生出三(陰氣、陽氣、陰陽交合之氣,是為三),三產生萬物;萬物背陰而向陽,在陰氣、陽氣以及二者交合中保合太和。
老子用一句話就說明了天地萬物的產生和根本,正所謂大道至簡。
11
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老子說:最完滿的東西好像有缺陷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最好的口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最方正的東西好像沒有稜角;最大的器具最後完成;最宏達的聲音沒有聲響;最大的象卻沒有形跡。
12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老子說,不出門戶,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認識日月星辰運行的自然規律。他向外奔逐得越遠,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聖人不出行卻能夠推知事理,不窺見而能明了「天道」,不妄為而可以有所成就。
咋一看,老子這裡說的有違常識。我們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到外面的世界走走,總會學到不少東西。不過,老子認為外界的感性的東西會影響人對道的體悟與把握,那是一種誘惑。正所謂「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13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老子說,創造了東西卻不占有,做出了功績卻不自恃功勞,養育了東西卻不主宰它的命運,這才是深妙的德。
人生一世,到撒手人寰的一刻,自己真正占有、真正依恃、真正主宰的是什麼呢?沒有!一切都只是一種經歷,你生養了孩子,孩子不屬於你,父母也不該主宰孩子生活;你做的事業,創造的公司,甚至讀過的書,這些都不是你的。明白這些道理,就能理解老子所說的玄德。
14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災禍啊,幸福依傍在它的裡面;幸福啊,災禍藏伏在它的裡面。
15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老子說:謀劃困難的事情要從簡單的地方開始,做大事要從細節著手。天下的難事必然都是通過簡單的事做成的,天下的大事必然是通過細節做成的。
16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老子說,要在禍患還未出生之前有所作為以消除,要在大亂還沒有發生之前就採取措施修正。
17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說,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弱的,死了身體就僵硬起來。草木活著的時候也是柔軟的,死了以後就是枯槁的。所以,堅強的都是死的一類,柔弱的都是有生命的一類。
18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老子說,天所行的道,是用有餘的去補償不足的,而人類所行的道,卻不是這樣,人道是用不足的去奉養那些有餘的。
19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老子說,天道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老子沒有明確說什麼事善人。我們也不應該把善人狹隘地理解為做善事的人。能夠體悟大道、修身養德的人都可以叫作善人。
20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說,兩臂圍攏才能抱過來的大樹最初也是從毫末的小苗生長起來的,九層的高台也是一筐土一筐土壘起來的,千里的行程也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21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
狂風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風雨無論多麼來勢洶洶,最終都是會停下來的。
當你遭遇人生中的不順利、不如意,甚至慘重的打擊時,請千萬相信時間能夠稀釋這一切,挫敗和低谷終將過去。
風雨後的天空更加美麗,彩虹也會出現。所以說,生活中出現的狂風暴雨,也許就是光明的前奏。
22
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道德經》
大丈夫持守質樸淳厚的大道,不行虛華無用的禮儀;行為忠厚樸實,摒棄浮華淺薄。
「不居其薄」是要求我們信義為上,厚道做人。
「不居其華」是要求我們莫虛榮浮誇,篤實立世。
做到這兩點,便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成為有德之人。
23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道德經》
謹慎行事,小心處事,從一而終,就不會有失敗一說。
「慎終如始」聽起來有多簡單,做起來就有多難。如何才能在數年工作的苦乏之後,仍像一個實習生一樣富有幹勁與熱情?
如何在荒廢學習多年之後,依然像個青少年一樣對知識常懷探索的激情?
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但仍希望諸君嘗試並堅持,做一個慎終如始的人。
24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道德經》
禍與福是對立統一的關係,禍中有福,福中有禍,兩者相倚相伏,並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遇到福事的時候仍要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不能一味地沉迷於其中,將福事變成禍事。
同樣的,情場失利、職場失意,也不必一味消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25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道德經》
難事都是從容易做起,大事都是從細小開始的。
海爾總裁張瑞敏說過,把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偉大來自於平凡,往往一個企業每天需要做的事,就是每天重複著所謂平凡的小事。
得進一寸則進一寸,得進一尺便進一尺,不斷積累,飛躍必來,突破隨之,大事終成。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2] ,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