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金寨斑竹園,竹根河上龍潭沖

2020-04-17   視覺金寨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位於安徽省金寨縣斑竹園鎮的龍潭沖山環水繞,深藏竹根河之上。



從紅十一軍三十二師成立舊址朱氏祠順河而上,再經走馬坪翻越一座叫桃梨坳的山口,便進入了龍潭沖。龍潭沖河為史河源頭之一,其發源於鄂皖交界的山峰香爐觀,流經立夏節起義總指揮部穿石廟所在地吳店太平村,一路蜿蜒跌宕而下,到龍潭沖境內時由於山脈走勢而垂直流下成近千米長的瀑布群。水隨山勢,穿岩越谷,形成有名的龍潭沖野鴨潭,龍潭和隔魚潭等大大小小七個潭和四道瀑布,爾後向南匯入竹根河,最終奔向史河。



山因水清,水藉山秀。兩列群山自香爐觀頂發脈,逶迤而下,如左右兩支長臂,將龍潭沖護佑其中。左側山群自吳店太歲頭而下至龍潭沖境陡然隆起一峰為蠟燭寨。相傳古時寨頂有一對紅燭,每年正月十五夜如果亮起紅焰,燭照之處的百姓就會四時平安。如果不亮,則這一年必有饑饉發生。這一脈山下至隔魚潭處向右回收,山形如駝,有張姓族人於此山下卜山而居,人丁興旺形成了現在張家塆。後人也稱此山為駱駝卸寶之地。山上古木參天,四季蔥蘢。右側山群自穿石廟而下經柳林的寨塆往下,至龍潭沖黑岩處,於土山之上隆起一天然巨石,石如臥虎,而虎頭處石縫自然裂成王形,一塊船形石塊鑲在中間,人若站在石上,兩腳分開晃動,則聞聲如擂鼓。而奇怪之處是,此石可晃可搖,但卻不能與巨石分開。石下不知何年建有一庵名為石鼓庵。供奉了觀音菩薩和神醫華陀等人的塑像。每年農曆十月二十文殊菩薩出家日,四鄉八鄰的百姓都會來此山朝拜做會,祈禱家人平安。



「天生一,一生水,水生萬物,大藏於水」,龍潭沖正是因為有了水而豐盈,龍潭沖的百姓也因了水而安居樂業。龍潭沖的塆子大都依山傍水而建,後有山依,前有水照,左右有河環水繞。塆邊多古樹,隨便一棵也都有幾百年的樹齡。龍潭之上,原有一棵歸龍樹,樹大得四五個人合抱。可惜當年建小水電站時因修渠道而被炸倒沉入龍潭。龍潭在三潭中是最深的一個潭,相傳有人用四兩黃絲拴石投入,絲盡而石尚未到底。龍潭四壁懸崖,一潭兩道瀑布,潭水終年碧綠,宛如一塊翠玉。沿龍潭坎山路而上,未見龍潭,就會先聽到瀑布的轟鳴。待看到龍潭時,已與龍潭相隔甚遠了。潭下有塆叫羅家塆,塆中羅姓村民與《八月桂花遍地開》作者羅銀青同屬一個派系。據塆中老人說,當年羅銀青來龍潭沖時,曾順著龍潭對面的山路下到潭下,遊玩了半日,回去寫過一篇《龍潭賦》,此文後載於《羅氏家譜》。



龍潭沖最險秀的一段水是在野鴨潭之上。河流從穿石廟流經太平村一畈平整的田地後,到野鴨潭上突然來了一個近千米的落差。飛花濺玉的河水遇崖成瀑,遇凹成潭,瀑則如白練飛舞,潭則幽深靜謐。一動一靜,一起一落間,如音符高低成韻。春來兩岸櫻花如雪,春水帶花花不語。冬天飛瀑成冰,懸掛絕壁,而幽潭水汽氤氳,映日成霧。野鴨潭亦稱龍頭潭,因河正中有一巨石狀若龍頭,任山洪再大都沖不走。河水從巨石兩側飛流而下,遠看似巨龍噴水。龍頭潭上更有一潭,奇秀無比。潭上正中一巨石宛如心形,又像一顆特大的鑽石。河中水大時,巨石便隱在水中不見其形,水勢一去,心形突現。潭的右邊有一巨石在一丈見方,只靠底部一小部分壘在另一塊岩石之上,天生一個棋台,據當地傳說是神仙打坐和對弈之處。更奇的是棋盤石後面是一個鷹形的巨石,石鷹立在那裡,側頭望著上流的瀑布,虎虎生威。石鷹的背後又是一個巨大的山洞,當地人稱仙人洞。當年立夏節起義時,還在此洞殺過土匪。潭下河中有一天然石槽,當地人稱是仙人飲馬槽。再往下河中有兩塊形狀大小差不多的兩塊巨石,像兩條石鯉魚,正在努力向上游。傳說當年兩尾鯉魚正欲飛越上面的潭化龍,不料被凡人撞破,頓時化為兩條石魚永久地守在了河中。在靠近潭下人家的田裡還有一個巨石,當地人稱飯甑石。說是有一年天下大荒,餓死了許多人,觀音菩薩看龍潭沖里的人平時善良本分,便心生慈悲,託夢給村裡的人,讓人們第二天到田頭去取飯食。第二天,村裡的人到了菩薩託夢所說的田頭,果然見一個巨大的石飯甑立在田頭,裡面的米飯正熱氣騰騰地向外冒。



龍潭沖民風淳樸,向來以耕讀為傳家之本。靠山養山,斧斤以時入山林。所以山產富饒,天麻,木耳,香菇等山貨足以供日常家用。山高林密,涵養了水源,龍潭沖的河水一年四季清澈見底,魚蝦自樂。入秋,菊花初開,龍潭沖人用自采的蓼花做曲,家家開始蒸米釀酒。待酒熟,於塘頭溪邊壘一土灶,置木甑天鍋於上,剖竹為澗,直接引溪水入鍋開始吊酒。滴水叮咚中,酒入陶瓮,酒香瀰漫了整個村莊。大雪封山的冬日,吊鍋里臘肉黃亮,酒壺裡的米酒醉人,大家圍著火塘把酒話桑麻,可以忘卻一年的辛勞。



從穿石廟經龍潭中到朱氏祠,是當年最近的一條山路。我們無從考證在那些風雨如晦的日子裡,有多少先行者曾在這條路上行色匆匆地走過。他們懷揣火種和理想,為了朱氏祠門前的紅檀樹下那個讓人熱血沸騰的日子,為了那個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光輝一頁的那一天,他們用青春和鮮血寫下了最壯麗的詩篇。全縣一萬多名烈士中唯一用名字命名一個縣的烈士林英安就是龍潭沖茅屋灣人,他與其兄林英喜,侄子林承銀都是在十幾歲參加革命,最後都為國捐軀。林英安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5月參加立夏節起義,加入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秋,紅三十一軍政治部主任、川陝省軍區指揮部副指揮長林英安兼任川陝省游擊總指揮部西路游擊指揮長,在旺蒼牛角洞戰鬥中光榮犧牲。川陝省蘇維埃政府為褒揚烈士精神,將原鷹咀岩等幾塊蘇維埃區域組成的「鶯舞縣」縣,改名為「英安」縣。



日前,安徽師範大學地理與旅遊學院教授王朝輝,副教授蔡善柱帶著幾位博士研究生,深入龍潭衝進行了初步考察,並對龍潭沖的原生態山水給出了高度評價。



龍潭沖是綠色的,也是紅色的。龍潭沖,潛龍在潭。龍潭沖,在山光水色中等你來讀。



自駕路線:G42滬蓉高速——天堂寨(斑竹園)下道口——大別山旅遊快速通道2公里處——龍潭沖


文:林興毅

圖:汪誠 王峰 林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