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手繪壁紙我捨不得換

2019-12-17   曹將的深夜筆記

我又做了一張壁紙,如下圖。

它的壽命可能會比其他的更長。

為什麼?還是從一個故事說起。

01

小 A 最近很苦惱。

他今年7月入職新公司,作為公司的管培生,領導有給他和另外一名同事(小B)安排一位師父。

剛開始其實還好,師父對大家都很照顧,會帶大家熟悉公司環境,也會做一些簡單的培訓,關於制度、文化、基本的工作方法等。

可是,三個月後,小 A 感覺情況有些微妙。很明顯,師父明顯有點「偏心」。

在最近一個大項目上,他會把很多工作授權給小 B ;而對自己,要麼就是做一些基礎工作,要麼重要一點的就是各種不放心,每件事都必須上報和審核。

甚至同樣是出現了問題,師父對小 B ,是給建議;對小 A ,則是批評指責。

如此不公,讓他覺得很心累。在某次因為一篇宣傳稿出問題後,小 A 終於情緒爆發,直接跟師父甩下一句:是的,我能力不行,就是做不好!

然後拿起包就離開了公司。

02

我知道這些情況是那個晚上的 10 點。

他給我電話,第一句就是:我想辭職。

這把我嚇了一跳。

我趕緊詢問到底發生了什麼,得到了上面的背景信息。

說實話,如果單純只靠這些內容,肯定會判定這位師父有問題。但是,因為自己也做過類似的角色,也觀察過其他同事的情況,所以會覺得情況不會這麼簡單。於是多問了一些情況,得到以下幾個事實。

第一,他在入職之後犯了一次錯誤。在給領導的材料裡面,將去年和前年的數據寫錯,給師父帶來過麻煩。

第二,他有明確給領導提過想做「更有價值的事」。因為在他看來,自己是研究生,而小 B 是本科生,自己的能力會更強。

第三,有好幾次師父給了急活讓他做,但沒有按時完成。原因是,隔壁部門的同事讓他幫忙修幾張會議圖,他不好意思拒絕,把時間花在這上面了。

第四,他發現有人在背地裡說自己的壞話。因為有一天,師父突然有意無意說了一句,讓他注重和同事的關係。

……

說完這些後,他補充了一句:可是,我還是新人啊,新人總會犯錯吧!

因為當時他還在情緒上,所以只能安慰他,說自己以前也經常犯錯,重要的是總結經驗,提升自我……(恩,都是正確的廢話)

03

但其實,站在師父的角度,兩個都是新人,總有對比。一旦有了差距,那天平自然會傾斜。

在這裡,天平可以取名為「信任」,可以理解為某種一致性、可預期性。比如交待一件工作,預期你大機率可以保質保量地完成。

而影響信任關係的建立,有四個重要的維度,來自於一個很出名的「信任公式」。

它包括四個部分:

1.可信度。

2.可靠度。

3.親密性。

4.自我導向。

我們一一來看:

可信度可以理解為「信譽」。

這主要指背景和背景確認。

我們類比一下,如果你要請一位老師上課,會怎麼判斷他是否可信 ?

1.他有沒有專業背景。比如要上一門營銷管理的課,那看看他是否有相關的學歷,或者管理過一家大型企業的營銷團隊,或者成功策划過營銷事件。

2.這些背景是否真實。比如我們會去詢問同行,是否有上過他的課,口碑怎麼樣。如果有教學的視頻小樣,那也可以拿來協助判斷。

可靠度可以理解為「靠譜」。

這主要指言行一致。

還是類比請老師上課,怎麼判斷他是否靠譜?

1.約定的時間溝通課程,他按時溝通,並且準備好了相關材料。

2.在約定的上課時間前到達課室。

3.按照約定的框架授課,保證效果。

親密性可以理解為「信賴」。

主要是一種安全感。

回歸案例,由於是內訓課,總會涉及到一些敏感信息。老師在知道我們的猶豫時,明確表示兩個點:

1.我們可以簽保密協議,保證課堂上關於公司的信息和機密不會外傳。

2.如果實在不放心,主辦方可以另外準備一台電腦,涉及到本公司的信息部分、學員展示部分,都拷貝在這台上面。

自我導向可以理解為「利他」。

這主要是站位。

還是剛剛的案例,老師在溝通時,如果一味地強調多少錢,什麼時候可以結束課程,那給人的感覺就是「利己」。

而如果他是在強調,學員們的情況如何,可以採取什麼方法幫助大家收穫更多,是否可以提前給到一些預習材料,那麼給人的感覺就是「利他」。

綜上,如果一個人信譽好、做事靠譜、值得信賴,且做事利他,那自然會帶給人信任感。

04

有了以上的分析,我們再來看小 A 的情況,為什麼師父偏心,那原因也就十分清晰。

1.可信度上。其他人對他的差口碑傳到了師父那,讓他懷疑此人不是特別好相處的人。

2.可靠度上。不能按時完成交待的工作,做事還會出錯。

3.親密性上。你不把我給你的工作排在首位,反而是幫其他人做事。

4.自我導向上。跟我說「想做有價值的事」,而不是站在「我們把項目做好」的維度上思考。

你看,如果你是他的師父,會認真地帶他嗎?

05

最後說一點感受吧。

我們總會接受這樣的觀點:把事做好就行了。但大家都是社會人,很難純粹只靠自己完成,總需要與他人打交道。

一旦涉及到「人」,很多事情就複雜了。人會敏感,人有情緒,人在意感情,人喜怒無常。而這些變量,讓事情的進展有了太多不確定性。

我們要做的,是儘量去固化這些變量,回歸到可控的範圍內。建立信任,是路徑,也是目標。

因為一旦互相建立了可預期的判斷,那什麼時候做,做什麼,如何做,都可以找到最優解。

這邊是我將這張圖設置為手機壁紙的原因,時刻告誡自己,要謹慎對待出品和言行,要考慮他人。

歸於一句話:嚴於律己。

晚安好夢。

- 如何鍛鍊知識遷移能力 -

- 工作多年後的感受02 -